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賭徒遺失的伊甸園

閱報看到一篇有關病態賭徒的報道,他們有一些特徵;而過去樓市炒風熾熱時的炒家,往往亦與病態賭徒有不少共通點,幸而近年樓市炒賣風氣被遏止,炒家活動空間減少,對己對人都是好事。
先行定義,稱得上病態,最大特徵是無法自拔,在賭博中賺了錢,他們通常會加碼投注;輸了卻不肯止血,還同樣會加大注碼以求翻本。說起沉迷賭博的賭 徒,一般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位處社會基層,在公園口叼香煙,研讀馬經的中老年男士。但有關報道指出,不少病態賭徒,其實都具有相當學歷,而且在進行賭博 時,都有自己的分析工具,更會借助貸款槓桿,放大回報。
說到此處,大家應該猜到,此處說的賭徒,不僅僅局限於傳統意義下,在賭場或馬場上投注的賭客,也包括各類市場中的投機者。當投機甚或投資處於沉迷狀態,就有很大機會走上傳統病態賭徒的路;相當明顯的觀察是,這群人都十分迷信、六至七成人據說有焦慮或抑鬱的傾向。
在現代社會,不少人會在各類市場投資,一般區分投資與投機,在於投資較在意長線的回報、投資產品的自然增長;而投機卻專注短期回報,目標是賺盡。除此之外,投機的對象大多有槓桿及時效限制的成分。
賭徒樂園的樓市
好賭,可能是人性中的一個傾向;骰仔、賽馬和股票指數可賭之外,物業市場自然也可賭;然而,樓市的一些特性,對賭客甚或業餘賭客有莫大吸引力。
早年盛行的確認人交易,炒家與放盤業主簽署買賣合約後,便以確認人身份在市場放盤,但求在完成交易前將單位轉手賺差價,這叫確認人(confirmor)交易,正名是炒家(Property flipper)。對炒家來說,樓市的「美妙」是這盤賭局中,槓桿率相當高:
一、一般樓價可達用家年收入10倍以上,確認人交易只需支付首期;二、餘款則可借入按揭,銀行樂於提供按揭貸款,按揭利率亦遠較所有貸款低,因此持 貨成本並不高昂。樓市的「本小利大」,加上交易費用、相關稅費偏低,樓市具備金額大、融資易、槓桿高、成本低的特性,可說是賭客樂園。以短期內脫手獲利為 目標的物業買賣,其實是一盤賭局,懂得抽身者方可免至捲入賭徒生涯。
要說香港樓市此個賭場有什麼缺點的話,也許是只可賭單邊,即只可買升,無從買跌。與其他市場比較,不論金股滙,投機者都可雙邊下注,可買升可買跌,市場上對後市有不同見解的資金投了,某程度可以在互相制衡,從而消耗單邊市的瘋狂。
成本便宜批核寬鬆的信貸 遇上只買不沽的物業市場
樓市只可買升,卻欠缺買跌的途徑,結果是大小投資者都在增加樓市需求,而外在因素如QE下的低息,則吸引更多資金投入,再一步推高需求。而香港銀行 又似乎只對樓房貸款有興趣,所以在香港樓市做按揭是「沒有難度」的易事。在借貸成本便宜、批核極寬鬆的環境下,資金不斷被投進樓市,而大小企業、富豪或升 斗市民都只能買升──直至完全脫離基本因素,樓市跌得更狠,如升市般的平衡的瘋狂。
本來賭徒要賭,後果是白手興家抑或傾家蕩產也與人無尤,但只可買升的特性,勢必導致過多的投機活動推高有實用價值的物業市場,到了樓價欠缺支持回落,損失的除了投機者,也包括高位入市的用家,甚至是向用家、炒家提供按揭融資的銀行。
在2009年起,香港金管局和政府已多次提高物業交易的成本、減低投資類物業的按揭槓桿,令樓市幾無炒賣空間。看好後市的投機者想參與樓市,也被迫得以長線持有物業,而且用較低的按揭槓桿進場。
一系列的逆周期措施、樓市辣招,大幅減低樓市對炒家的活動空間,類似1997年前全民皆賭的情況已不復見。今天市場以用家及長線投資者為主,他們對樓價波動的反應、對持有物業的取態,都與投機的炒家截然不同取向。
在社交媒體,時見埋怨香港金管局的種種限制,但如筆者所言,今天樓市潛存的殺傷力將不會如以往般嚴重,這或許需要時間證明一切,不過我們對此卻深信不疑。
聖經舊約的人類被逐出伊甸園故事,據說是沒有聽從上帝的明訓──不可吃那分辨善惡樹的果子。而人被蛇引誘下吃了禁果的結局就是被詛咒,這也開始了罪的世界。故事有不同面向的教導,其中一個理解就是「僭越的人性令始祖苦果自嘗。」
或許,沒有心存僥倖,不在各種投資市場撈一把,就是管理人性之中,嚮往僭越本性的第一步!

王建成
宏亞按揭證券營運總裁及董事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6年4月26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銀行削減按揭優惠的影響

 2月港府撤辣後,一手成交量回升,一手貨尾存量開始下跌。但與此同時,大型銀行開始削減按揭優惠,也有個別中小型銀行表示按揭業務已達標,幾乎婉拒按揭申請。究竟銀行是否不再爭取按揭生意?銀行的取態,又對樓市有何影響? 在3月中,我們提到銀行削減現金回贈的理由:市場成交量回升,按揭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