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8日 星期五

銀行按揭取態保守 抵消撤辣作用

 2月底港府為樓市撤辣,同日金管局上調七成按揭的樓價適用範圍。3月市場成交量受政策因素刺激而暴升,但火熱的氣氛未能持續太久,成交量逐月回調。撤辣的刺激作用減退,原因之一是銀行對按揭業務趨向保守。而在市場利率回調之前,此種對按揭業務保守的策略可能維持。

撤辣之前,市場觀望氣氛濃厚,1月及2月的一手住宅成交分別只有440宗及275宗。大幅低於10年平均的1200至1300宗水平。2月28日港府撤銷樓市辣稅,3月一手成交急彈至4170宗,破2013年一手住宅銷售條例實行以來的紀錄。但其後成交量回調,4月一手成交有逾1800宗,5月成交回落至1100宗;截至23日,6月一手成交量暫錄約520宗。

成交量回落有眾多原因,3和4月高成交量,可能消化了累積一段時間的購買力,市場需要「回氣」。而另一個可能性是銀行對整體按揭申請趨向保守,樓市買家/準買家發現借取樓按難度高於預期,最終影響入市意欲,帶動成交量回軟。


 

3月和4月一手市場氣氛熾熱,一個有趣現象是新盤銷售處的準買家中,說普通話的比例明顯較撤辣之前高。此現象很好解釋,撤辣最受惠的理論上是非香港人或未取得永久居留權的新香港人,他們購買香港住宅的印花稅較過去大幅減少。當然,我們難以統計,在新盤售樓處講普通話的買家,究竟是已有永居身份的新香港人、未取得永居的專才,抑或是單純來自內地的內地居民。

不過,由去年底開始,其實本地銀行已有收緊按揭審批的跡象,最初是削減轉按客戶的優惠、之後部分銀行拒批村屋按揭、下調樓按申請人年齡+按揭年期的上限、近期多家大型銀行對內地居民的按揭申請亦明顯較有保留。部分欠缺香港入息證明、未能提供首期資金來源,又或內地入息證明難以核證的買家,都難以取得銀行按揭;加上中國內地為刺激房地產市場,在近月推出一系列減息、撒銷限售等樓市措施,亦可能令部分本來有意購買香港物業的購買力留在內地。結果是在外來購買力減退的情況下,本地樓市成交量亦回調。

至於銀行為何對按揭業務轉趨保守,原因之一可能是在近2年的加息周期中,貸款利率的升幅遠落後於利息成本。以按揭利率計,現時一般新批按揭利率約4.125厘,而在2022年中加息周期開始前,一般H按利率約1.7厘,兩年間,新造樓按按息實際升幅2.425厘。相對而言,現時一個月拆息4.6厘,加息周期前約0.2厘,升幅4.4厘,遠高於按揭貸款利率的升幅。

貸款利率升幅不及利息成本,令銀行由按揭貸款賺取的息差減少,可能是銀行現階段對按揭業務較不積極的原因。展望未來,在本地拆息、存款利率有較明顯下調前,此種保守策略可能會維持一段時間。而撤辣的刺激作用,亦因而被抵消。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4年6月25日

 

2024年6月21日 星期五

新按揭指引對樓花買家幫助或有限

 金管局上周五(14日)宣布,將2月28日調整的按揭貸款指引適用範圍擴大至此前簽訂臨約的樓花住宅。代表此前以建築期付款安排購入樓花住宅的買家,按揭成數上限可望提高。但措施是否有助眾多樓花業主完成交易,仍有待觀察。

過去金管局每次調整按揭指引,適用範圍都是根據臨時買賣合約的日期而定。例如今年2月28日,將住宅標準七成按揭的樓價適用範圍上調,但在2月28日前簽訂的合約,仍受制於舊指引。舉例,一個2月27日簽署的樓花物業,估值1800萬元,在6月13日申請按揭,在舊例下,標準按揭成數上限是60%,可借1080萬元。金管局在6月14日的通告,打破了此慣例,在新指引下,同一物業在上周五起,標準按揭成數上限為70%,即可借1260萬元(當然前提是要收入足以通過要求)。

金管局的通告表明,修訂是因為過去數年出售的樓花住宅物業,現時估價低於成交價。如果按原有的按揭指引,這些買家需要額外籌措首期以完成交易。是次修訂,受惠的主要是2023年7月6日之前,簽署臨約購買樓花,現時物業估值高於1000萬元,以及2023年7月7日至2024年2月27日或以前,簽署臨約,而物業估值高於1750萬元的買家,他們可獲的按揭成數上限都會有所提高。


 

對銀行來說,基於現行估值,以同樣的入息要求進行按揭審批,為2月28日前簽約的樓花物業提供等同於2月28日後簽約購買住宅的按揭成數,其風險應該不會有所增加。

對過去數年以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來說,按揭指引放寬是否有助申請按揭完成交易,便要視乎估價而定。

以一個2022年中購入,作價2000萬元的物業為例,如果最新估價是1800萬元。在舊指引下,申請按揭的成數上限是五成,只可借900萬元。假設買家之前付了樓價一成的訂金,要在今年完成交易,他便需要另行準備900萬元的資金(樓價2000萬元 – 訂金200萬元 - 樓按900萬元)。在指引修訂後,他可借的標準按揭成數上限為70%,即1260萬元,他仍需要另行準備540萬元的資金,以完成交易。

由於樓價調整,部分新樓的估值可能較成交價下調。放寬按揭成數上限,對較具實力的買家可能有一定幫助。但對於欠缺現金儲備的樓花買家來說,可能仍會面對難以上會的問題。

按揭保險計劃對此類買家的幫助亦不大,以上文提及估值1800萬元的物業來說,按保的樓按成數上限也只是70%。不過,對於購入樓花物業,其實坊間仍有其他息口貼近銀行按揭的高成數按揭計劃可供選擇,例如估值1500萬元的物業,銀行標準按揭成數是70%,按保最高可借80%,另一個高成數按揭計劃可借90%(仍然有等同銀行按揭的入息要求;每月還款不可多於月入一半)。購入樓花,又需要較高按揭成數貸款完成交易的買家,或可向物業代理或按揭中介了解有關計劃是否合用。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4年6月18日

2024年6月7日 星期五

轉按比率再跌 銀行停止內捲?

 金管局在上周五公布了4月的住宅按揭統計,整體新批宗數回升,但其中的轉按申請下跌,佔比更是跌至10%以下。數據說明,銀行為爭奪樓按市佔率,持續多年的「內捲」可能告一段落。

2023年,轉按佔新批按揭申請27.8%;2024年首季,數字下跌至16.4%;到了4 月,轉按佔新批按揭比重進一步下跌至9.3%以下。數字的變化,可能說明銀行不再願意為了爭奪客戶,不再「內捲」。

所謂內捲(Involution),原是社會學概念,原本指文明到了無法突破的地步時,只有內部複雜化。在中國內地,流行的衍生用法是用於形容過度的競爭。例如在商業上的割價銷售,為了爭取市場,以至無利可圖。

按揭是本地銀行的主要貸款業務──在巴塞爾協定中(Basel Accords)對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風險管理和流動性管理有嚴格的要求。銀行需要根據貸款的風險權重來計算所需的監管資本,而住宅貸款是被視為較低風險的類別,因此銀行的貸款組合中,有相當高比例會是住宅貸款;加上本地樓按貸款的逾期還款率長期維持極低水平,壞賬風險極低。

另外,有能力借取樓按的借款人,一般來說其收入較高,亦是銀行進行交叉銷售的理想對象。因此,樓按一直是銀行着力爭取的貸款業務。


 

本地銀行以價格競爭搶佔按揭業務,大概可由2001年利率協議完全取消算起。此前香港的銀行業有利率協議,不同銀行之間在利率上欠缺競爭。至2001年,利率協議完全撤銷,反映在按揭利率上,按息由1997年回歸前後的幾乎劃一的最優惠利率(P)+2厘,慢慢變成P減、乃至不同銀行有不同的P、銀行推出拆息為本的H按、銀行推出現金回贈等優惠。而由最初針對新買賣客戶推銷按揭,其後演變至轉按客戶都有一樣的優惠。在數年前競爭最激烈的時候,新取用按揭的現金回贈一度高逾貸款額2%。但銀行以重重優惠吸納的按揭客戶,往往會在2年的罰息期後又將轉向他行申請轉按。

形象的比喻:銀行爭取新買賣按揭,有如一群釣客在河流釣魚。而銀行向轉按客開出吸引的轉按優惠,有如將目標轉移至其他釣魚客的水桶,把對手的收獲釣走,而辛苦取得的收獲,幾年不到,又會被同業釣走,形成十足的「內捲」格局。

與其他行業不同,貸款本質上更容易變得「內捲化」的業務。你如果賣的是拉麵,除了價格,可以在食材、口味、烹調技巧上創新。如果賣的是汽車,除了價格,可以在性能、外觀設計、內部裝潢上與弄得與別不同。但貸款(尤其是樓按),可比較的主要就是利息高低(其他優惠如現金回贈、貸款利率掛鈎的存款戶口等,在原則上都可換算,計算抵銷多少利息支出)。其他因素如銀行規模、分行網絡、職員是否親切有禮等,大概不是樓按申請人太過在意的賣點。

近半年銀行業界似乎有意控制內捲的程度:把新買賣按揭與轉按區別對待,後者可獲的按揭利率變得較高、優惠亦較少。由銀行角度考慮,如果業界能夠對「區別對待轉按客」有足夠長的默契,銀行之間不必以重本爭取轉按客,可能是較佳的結果。同樣以釣魚為喻,2月減辣之後,市場一、二手成交量回升,有如河中的游魚增加,釣魚客不必由行家手上爭奪魚獲,此是我們看到4月新批轉按申請大減的背景。

當然,近日樓市成交有降溫跡象,當市場上成交量不算活躍,但個別銀行有跑業績的需要時,那些「不宜落重本搶轉按」的默契能否維持,便有待時間證明了。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24年6月4日

按息、定期存款與租金回報

  香港多家銀行下調最優惠利率 0.25 厘,預料樓市氣氛會受消息刺激改善。雖然部份分析認為,輕微的降息為樓價帶來的刺激有限。但市場可能忽視了幾個利好樓市的因素。 過去 2 、 3 年,港元定期存款利率一度高逾 4 厘,為持有大量資金的投資者提供一個近乎無風險,回報穩定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