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上車客被逼長幼共「融」

房協樂融軒下周開售,此個項目標榜長幼共融,如果入票認購的準買家同時申請為長者租住項目內的出租單位,將可獲得優先揀樓 權。此類創新實驗,能否促進家庭和諧,方便子女照顧長者,有待觀察。但現時的樓價,似乎已令不少初次置業人士不得不長幼共「融」--融資的「融」。

樓價高企但利率維持偏低,很多年輕一輩的買家,未必負擔不了物業的按揭供款,但卻難以籌措現金支付置業首期,很多時需要父母提供融資。香港年輕一輩置業時 有多依賴父母,似乎未見任何機構有全面的調查。中國內地樓價高企的情況與香港類似,有關數據或可供參考:內地一個調查顯示,內地30歲以下的置業者,有 84%是與父母合資買樓--所謂「合資」,包括父母提供全部或部分首期,甚至是父母支付全部樓價。

本地樓價似向上一代透支
香港長幼融資置業的情況是否類似於國內,有待各方研究;但由身邊朋友、甚至公司處理按揭個案的經驗,似乎本地年輕買家依賴長輩融資置業的情況亦日趨普遍。 所謂融資,除了長輩資助/借出部分首期外,亦包括年輕一輩收入不足以通過壓力測試時,由長輩作按揭擔保人--而此種長幼共「融」,嚴格而言不是一種理想情 況。

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出現地產泡沫,傳說中出現三代人供一個物業的個案--即樓價高企,按揭還款要拖長;可能連買家的孫子也要幫忙還款。此種情況,可說是樓價高企,以至需要向下一代透支。

香港按揭年期上限是30年,原則上沒有向下一代透支的問題;更常見的情況,是上文提及,買家尋求父母融資;此種情況,可說是向上一代透支。

樂觀地想,香港上一代人經歷經濟高增長期,有多年積蓄。不但早年以平價置業的家長,有需要時大可加按套現;即使是公屋居民,受惠於低租金及易入難出的政 策,不少也有一定儲蓄。兩種情況都意味上一輩人有一定財力協助子女入市,加上現時按息偏低,只要準買家解決到首期問題,按揭貸款仍在可負擔範圍內(金管局 統計的平均供款與入息比率便只有35%)。

資助子女置業似賭樓價升跌
在樓市上升周期,父母融資入市的問題不大--樓價平穩上升,業主一兩年後大可轉按,將首期還予父母(是否計息,便是各人的家事)。不過,一旦樓價調整,便代表承受損失的不止是樓契上具名的業主,還有業主的父母。

在人口日漸老化的今天,老一輩香港人資助子女入市,便有點將退休金甚至棺材本押在賭枱上賭一鋪的感覺:樓價升了,解決了子女的置業問題,也可取回資金;萬一樓價下跌,資金被縛,退休後的財政情況將更為拮据。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11月27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平均供款與入息比率仍偏低

第四季起有多個新盤推出,一手樓市場發展商以折扣、優惠等吸引買家;二手市場成交偏淡,但成交價未見明顯調整,仍在高位徘徊。按揭方面,雖然樓價持續高企,但平均供款與入息比率仍維持偏低。

金管局在11月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最新的平均供款與入息比率報35%,較2010年8月金管局首次收緊按揭指引前的41%,明顯下調。

平均供款與入息比率,統計的是實際批出的按揭中,每月還款佔申請人實際入息的比例。過去銀行要求每一宗按揭的供款與入息比率不可高於50%,所以平均數會低至40%左右。2010年8月之後,按揭指引多番收緊,加上壓力測試的要求,令數字持續下跌。

數字的另一重意思,是現時申請住宅按揭的買家,家庭收入會較全港中位數,甚至是居於私樓家庭的入息中位數略高,以現時最新的九月數據來說,當月新批按揭的申 請人/家庭平均收入約3.4萬。樂觀的分析是現時以按揭入市的買家,有較佳財政能力;悲觀的分析是樓價高企,有資格入市的買家數目減少,一手市場消耗購買 力後,二手市場成交量或維持偏低一段較長時間。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11月26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光棍節與樓價



1111日,內地民間叫光棍節,最熱門的新聞,自然是淘寶網以「節慶優惠」的名義,創下破紀錄的銷售額。事實上,「光棍現象」不只在內地出現,在香港也有類似情況,但較少人留意到,此一現象對樓市的影響。

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計,當年30歲的男、女,從未結婚的比率是61.2%47.3%。而2001年的數字,數字分別只是55.9%38.9%(有興趣的讀者可往人口普查網站自訂圖表,http://www.census2011.gov.hk/tc/interactive-visualisations.html )事實上在所有的年齡層,從未結婚的人口比例都持續增加。

不婚人士數目上升,其中一個結果是單身住戶數目增加。以實際數字來說,2001年,香港有27.2萬個一人家庭,2013年中數字升至40.6萬,增幅49.3%;而遠高於同期全港住戶的增幅12.5%

即十多年間,一人家庭數目增加逾13萬,或者說,大概以每年一萬戶的速度增加,(當然,除了不婚、遲婚外,離婚率上升及自然的喪偶都會導致一人戶數目增加)此一現象對樓市有幾個影響。

其一是市場對小型單位的需求上升,而且此一需求影響範圍遍及各類型住宅。對應於此類需求上升,房委會在公屋供應方面,已增加一人單位的供應,預計未來四年,每年平均有3,200個一人單位供應,但此類單位會優先供單身長者入住;據房委會資料,單身長者輪候公屋平均時間是1.5年。對於非單身長者人士輪候公屋時間,官方卻一直沒有公開資料,而坊間一般估計是需時七至八年。

私人市場方面,近年新盤的一房單位或全開放式單位比例亦明顯增加,但由於整體供應偏緊,少量供應的小型單位,入場費動輒四、五百萬元。而另一個極端,就是舊區盛行的劏房。

當然,單身一族要獨居,不一定要選擇樓價四、五百萬元的一手單位;也不一定只能屈就於劏房。不過,參考第一季個人入息中位數,只為1.2萬元。處於中等收入的單身人士,以最長還款期30年計,要通過壓力測試,最多只可借入約131.7萬元的按揭,以9成按揭計,即樓價146萬元左右---基本上以此為目標,已不必考慮任何大型屋苑的單位。

以市場分類為「上車樂園」的嘉湖山莊而言,新近成交的2房單位,成交價在230萬元左右,以9成按揭計,借款額為207萬元,要通過壓力測試,即使選用最長的30年還款期,月入也要有18,840元,高於個人入息中位數57%。簡單來說,除了少數收入遠高於中位數的單身人士,大部分單身族如希望以置業解決居住問題,唯有選擇偏遠地區或樓齡偏高的小單位。

在可見將來,除非樓價出現明顯跌幅,否則即使發展商推出的小型單位,價格亦肯定偏高,對滿足單身人士的置業需求幫助亦未必太大。令人遺憾的是,早前長遠房屋發展策略督導委員會討論房策時,似乎欠缺此方面的討論;而港府曾經提及的青年宿舍,本來可以舒緩此方面的問題,但現時落實的供應,只涉及2個項目約300伙,2016年落成,而且同時接受一人及二人家庭申請。展望未來,一人家庭置業難、租樓貴的現象會持續,小型單位的租金似乎會有一定支持;但光棍們對社會的怨氣料會積聚下去。

原文刊於iMoney 2013年11月23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人口與樓價 息息相關


早前候任聯儲局局長耶倫出席國會聽證會,市場演繹其言論,認為美國暫時未有條件結束量寬,低息環境可能延續至2017年。低息期持續利好樓價,但另一個重要因素——人口結構的影響卻可能被低估。

首先,美息是否真的會維持極低水平至2017年,是一個未知數;聯儲局隨時可因應需要上調利率不宜視低息環境為必然。其次要討論低息的效果,理論上低按息持續,會利好樓價;但影響樓價升跌的因素眾多,長期利率偏低,樓價亦不一定受惠。

最明顯的例子是香港的近鄰日本,日本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維持低息政策,但除了近一年樓價稍見起色外,樓價在過去一直平穩向下,至近一年,安倍政府 上台,壓低圓滙,市場憧憬日本經濟復甦,當地樓價才見輕微升幅。日本樓價長年向下,一般歸因於當地泡沫經濟爆破。但背後尚有多個原因,人口老化是其中之 一。

日本低息廿年 樓市未見起色
1989年,日本出現所謂1.57震撼,即當年出生率(每100人計)創新低至1.57,打破1966年以來紀錄(1966年日本人口增長特別低,為戰後 罕見現象,原來與迷信有關,是年歲次丙午,日人認為丙午年出生的女子不吉)。1989年之後,日本出生率紀錄持續創新低,去年是1.39。日本人不願生的 結果,是人口老化,當地年齡中位數是44.6歲,是主要國家中第二高。

人口老化,代表經濟活力欠奉,反映在資產價格上,便是樓價長年欠缺增長。至於人口老化與經濟欠佳,何者為因,何者為果,需要留待經濟學者研究。

回頭再看香港。如果日本的經驗有一定參考性,香港樓價長期表現亦不容樂觀。香港現時年齡中位數約42歲,據維基網站數據,是全球第六老的國家或地區。現時 香港的人口年齡分布,類似於2000年左右的日本人口金字塔呈中間闊,兩頭窄,人口以四、五十歲人士居多,甚至本地出生率亦略低於日本,去年只有 1.28。此一人口結構,可能預示未來置業需求下跌、經濟動力減弱。

人口增長放緩 不利樓市發展
當然,香港與日本不同——日本大致上抗拒外來移民,而香港一直大量接納外來-特別是中國來的人口。就算本地出生率偏低,理論上只要大量引入新移民,可紓緩 人口老化的問題。但香港社會近年對新移民的抗拒情緒似見上升,港府現時就人口政策進行諮詢。說到最後,現時本地人口問題便是如何紓緩人口老化,處方不外乎 增加婦女生育率及引入移民(及外地勞工)。但低出生率是所有發達社會的共通問題,不應期望港府可以解決。而引入更多新移民、外勞都是經濟理論上可行,但政 治上充滿爭議的方案,弱勢的港府未必有魄力更改新移民政策。

展望未來樓市,即使看好低息持續,亦不宜低估本地人口老化,經濟增長疲弱的影響。

原文刊於置業家居 2013年11月23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樓市調整期的二按危機




上星期我們提到,發展商為一手盤提供二按,目的在於賣樓,但發展商的本業不是貸款,一、二按的審批,較為依賴銀行。一手盤二按在過去近10年都沒有帶來嚴重問題,原因在於樓市大升,問題被消弭。但如果樓價一旦回調,新盤二按潛在的問題便會陸續浮現。

對借款人來說,以二按入市,好處當然是首期開支減少;但此好處卻有不少代價。最明顯的,是只要涉及二按的付款安排,單位售價必然較高。選用二按,售價一般有13%的差異。當中的差價,可以視為發展商對二按資金成本較高的一種補償;當然,即使售價略高,二按的利率還是不可能低至一按水平,借款人仍需支付較高的二按利率。其次,二按與一按獨立,按揭契、未來贖契費用也會增加。

借款人借入了一個2年期免息免供的二按,購入一手物業。如意算盤是2年後樓價上升,便以轉按方式避免支付二按利息。此計劃在樓市上升期較容易執行;不過,一旦樓價橫行,甚至回落,借款人便難以轉按慳息。如果碰巧2年後最優惠利率及拆息回升,加上二按供款假期結束,借款人便需面對供款突然急增的壓力。

跌市現象 借款人選擇性拖欠行為

根據業內人士透露,在樓價高位入市,同時借用一、二按的買家,有時會出現有趣的還款行為:在一按維持準時還款的同時,卻選擇性拖欠二按供款。現象的解釋,是借款人認為自己在高位入市,將怨氣發洩在提供二按的發展商財務公司上。此當然是非理性的行為:一來拖延還款有罰息,二來也會影響自己的信貸紀錄。


但有意思的是,多數情況下,即使借款人經常性拖延供款,發展商的財務公司亦難以採取有效行動---很簡單的原因:碰上跌市,即使迫借款人賣樓,也是銀行一按優先收回欠款。發展商財務公司面對借款人拖欠供款,有時也只能啞忍。

可以說,在跌市時,二按不但會影響借款人(難以轉按,需要長期捱貴息);同樣也會影響發展商:由於資金成本高,發展商難由貸款取得合理利潤,更可能面對借款人非理性的拖債問題。較少人提及的是,二按的服務成本高,效益亦欠佳。

二按管理成本高 效益低

貸款之後,借款人還款是要管理的債仔準時還款要管理,萬一債仔遲供款,便要安排追收、計算罰息。全部手續都不是起樓、賣樓部門的專業,需要額外維持一定的人手。一個項目500伙,有100伙借用二按,在升市時,可能100伙都在在兩年後提早還款,發展商不必長期管理有關戶口。但在跌市時,借款人難以轉按,二按戶口便需要人手長期管理。極端來說,萬一有1伙的買家因種種理由,一直不賣樓、不轉按,維持二按還款。此種情況下,發展商便只好奉陪,一直維持人手管理少量戶口,效益之低,外人難以想像,可說是典型的「舊經濟」產業模式。

可能是過去多年,二按問題在大升市中被隱藏;也可能純粹因為提供二按的機構不是銀行,金管局鞭長莫及。在新盤二按上,現時只有兩個基本要求:提供一按的銀行同意;以及一、二按還款相加,需要通過壓力測試。相對於整筆一按的組合,此種要求是明顯較為寬鬆的。一些供款能力處於邊緣位置的買家,可能無視潛在的供款震盪,錯誤評估自己的負擔能力入市。

可能有人認為,買家借二按入市,他日面對供款壓力,也是食得鹹魚抵得渴。
金管局近年對銀行按揭風險的管理可說日趨嚴謹,目標都是維護金融體系穩定,不過,樓價一旦調整,一、二按組合帶來連環違約的風險勢將增加;如何避免此類貸款安排成為重重防範下的弱點,值得留意。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11月23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新盤二按的風險


600萬元以上物業按揭成數受壓,不少發展商會推出二按,以配合新盤銷售。不過新盤二按存在的目的,與其他貸款不同,由此對物業買家、貸款機構以至金融體系都帶來連串影響。
不論是銀行提供的一按、一般財務公司的二按,以至私人貸款、信用卡貸款,貸款方的目的都在於透過貸款賺取息差。相對來說,二按由發展商關連機構提供,其主要目的卻不是賺取息差,而是透過二按,方便賣樓。基本目標有別,令新盤二按由批核至產品結構都與別不同。

發展商推優惠增二按吸引力
首先,發展商目的是以二按協助賣樓,簡單來說,只要一按銀行同意,借款人借取一、二按又可通過壓力測試,發展商便會借出二按;審批的要求較持牌銀行的批會標準寬鬆。
對選用二按入市的買家來說,金管局的壓力測試便成了避免買家超借的唯一防綫,一些負擔能力處於邊緣位置的買家,仍然可能因為二按審批寬鬆而超借入市。

在產品結構上,發展商為了增加二按的吸引力,一般會提供還款初期的利率優惠(Teaser Rate),或供款假期(Payment Holiday)。此種設計,一來是為買家盡量降低初期的供款金額;二來也是鼓勵買家,早日償還整筆二按--發展商本業不在貸款,根本不希望長期管理二按 戶口。

不過,一旦供款假期完結,又遇上市場利率回升的話,一、二按供款會暴升,形成供款震盪(Payment Shock)。如果借款人收入不穩、樓價下跌,一、二按的整體違約風險便會大幅增加(詳見「利率倘上升二按供款震盪大(2012年5月26日)」)

二按潛在問題因樓價上升消失
新盤二按批核標準較寬鬆、還款設計可能導致未來供款急升。近幾年二按沒有出現大問題,原因在於近年樓價呈大漲小回局面,二按的潛在問題都被高升的樓價自然 消弭。以二按購入新盤的買家,只要在償還二按前申請轉按,便可避免償還高息二按。借款人順利轉按慳息、貸款方提早收回貸款。問題是,如果樓價一旦回調,新 盤二按潛在的問題便會陸續浮現。
借款人以二按入市,首期開支可減少;但卻有不少代價。只要涉及二按的付款安排,單位售價必然較高。選用二按,售價一般有1至4%的差異。其次是二按的利率較高,優惠期後,利率一般以最優惠利率為準。

根據業內人士透露,在樓價高位入市,同時借用一、二按的買家,有時會出現有趣的還款行為:在一按維持準時還款的同時,卻選擇性拖欠二按供款。似乎是將樓價下跌的怨氣發洩在提供二按的發展商財務公司上。

發展商管理二按成本高
問題是,即使借款人經常性拖延供款,發展商的財務公司亦難以採取有效行動---很簡單的原因:碰上跌市,即使迫借款人賣樓,也是銀行一按優先收回欠款。

可以說,在跌市時,二按不但會影響借款人;同樣也會影響發展商:由於資金成本高,二按利潤微薄,更可能面對借款人非理性的拖債問題。除此之外,二按的管理成本亦遠高於一般人估計。

貸款需要管理-債仔準時還款要管理,萬一債仔遲供款,更要安排追收、計算罰息。在升市時,如果二按全部提早還款,發展商不必長期管理有關戶口。但在跌市 時,借款人難以轉按,二按戶口便需要人手長期管理。發展商便維持人手管理少量戶口,效益之低,可說是典型的「舊經濟」產業模式。

可能有人認為,買家借二按入市,他日面對供款上升的壓力,也是食得鹹魚抵得渴。不過,一旦利息上升,樓價調整,一、二按組合帶來連環違約的風險勢將增加;卻可能成為金管局重重防範下的弱點,其潛在影響,值得留意。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11月20日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資助房屋的按揭問題


在香港要置業安居,除了買私人樓,也可購買居屋、夾屋、租置計劃等政府資助房屋。在樓價上,此類物業在一手發售時一般會有一定折扣,而在按揭上,此類物業亦會與私樓按揭有較大不同。

資 助房屋在一手出售時,出售機構(房委會或房協)會為按揭提供擔保,因此買家可以不必支付保費而申造高成數按揭,由於有官方機構擔保,銀行對此類按揭的批核 亦甚為寬鬆。但正因為有官方機構擔保,物業轉按、加按的自由度會遠低於私人物業。例如私人樓樓價升值,業主可透過加按套現,以較低的利息成本取得資金。如 果物業是資助房屋,按揭涉及官方機構擔保,擔保形式會是固定金額(Fixed Amount),而非一般私人擔保的無上限(All Monies)。簡單來說,即使物業升值,業主在轉按、加按前,便需要向有關機構申請,並取得同意才可進行,但有關程序相當費時,一般需時數個月。而醫療 開支、償還債務等會是較常見的理由。

當然,上述限制只在資助房屋尚未完成補價手續前成立。一旦物業完成補價,在法律上便等同一般私人物業,轉按、加按等都不需要官方機構同意。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11月19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一手盤二按本質


自從金管局收緊按揭指引、按揭保險計劃只接受600萬元以下物業申請以來,不少發展商推出二按,以配合新盤銷售。市場對新盤二按的存在,早已習以為常,但對於二按的本質、二按對借款人、發展商及金融體系的影響,卻甚少討論。

在一手住宅市場,所謂二按,是指由發展商關連財務公司在銀行一按以外提供的按揭貸款。一按加二按的組合,可令新盤準買家盡量降低置業首期。


新盤二按目的:賣樓

不論是銀行提供的一按、大家晚上看到財務公司的二手物業二按、以至私人貸款、信用卡貸款,貸款方的目的都在於透過貸款賺取息差。相對來說,二按由發展商關連機構提供,與銀行一按有眾多差異,包括利率、借款人斷供時貸款人取回欠款的優先次序等等。但最大的分別是,發展商提供二按,目的不在於賺取息差,而是透過二按,方便賣樓。

目標的不同,帶來一連串重大影響:

首先,發展商目的是以二按協助賣樓,因此亦不會以一按銀行的正規方式審視借款人的還款能力。簡單來說,只要一按銀行同意,借款人借取一、二按又可通過壓力測試,發展商便會借出二按。或者有人會說,銀行同意、要通過壓力測試,借款人也有起碼的還款能力了。

但必須指出,同樣是樓宇按揭,二按的要求其實遠較持牌銀行的批會標準寬鬆。另外,銀行即使同意一按借款人借用二按,也不會以同樣嚴格的態度審視二按對借款人的影響。原因在於,一旦借款人違約,貸款人要拍賣物業抵債,一按機構是有優先順序取回欠款的,如有餘額才由二按機構取回欠款。加上二按的錢不是由銀行借出,銀行自然不會以和一按同等的態度審視借款人的還款能力;相對而言,一按貸款由銀行提供,銀行批核自然更為審慎。

對選用二按入市的買家來說,金管局的壓力測試便成了避免買家超借的唯一防線,一些負擔能力處於邊緣位置的買家,仍然可能因為二按審批寬鬆而超借入市。

發展商為了增加二按的吸引力,一般會提供還款初期的利率優惠(Teaser Rate),或供款假期(Payment Holiday)。此種設計,一來是為買家盡量降低初期的供款金額;二來也是鼓勵買家,早日償還整筆二按-----發展商本業不在貸款,根本不希望長期管理二按戶口。

不過,一旦供款假期完結,又遇上市場利率回升的話,一、二按供款會暴升,形成供款震盪(Payment Shock)。如果借款人收入不穩、樓價下跌,一、二按的整體違約風險便會大幅增加。

二按未出問題 全因樓價上升

新盤二按欠缺有效審批、還款設計可能導致未來供款急升。近幾年二按沒有出現大問題,原因在於2003年以來樓價呈大漲小回局面,二按的潛在問題都被高升的樓價自然消弭。簡單來說,二按的利率較高,供款假期後供款急升,但樓價上升了,銀行又因熱錢流入,新造按息偏低。以二按購入新盤的買家,只要在償還二按前申請轉按,便可避免償還高息二按。極端情況下,即使買家出現財務困難,需要斬倉賣樓,上升的樓價亦可抵償一、二按有餘。

升市之中,二按的問題被隱而不見。甚至可以說,升市為二按的借貸雙方帶來雙贏:借款人順利轉按慳息、貸款方提早收回貸款。

不過,現時市場普遍認為樓價偏高,可能出現較大調整,過去幾年不成問題的二按,在未來數年可能嚴重影響借款人、發展商,甚至是銀行體系。篇幅所限,下回分解。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11月16、17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新盤二按需知


市場焦點集中一手盤,除了因為發展商有種種回贈,抵銷印花稅開支外,亦與部分新盤提供二按,令買家首期支出減少有關。新盤二按的利率一般較高,但往往會以 初期免息免供等方式降低置業初期的供款總支出。對於如何處理此類一手二按,市場一向有不少獨到見解,但必須留意,部分招數在現時的指引下難以執行。

發展商的資金成本較銀行高,由發展商關連財務公司提供的二按,全期利率一般會以最優惠利率(P),或P+計算。但為減少置業人士初期的供款支出,二按供款 初期一般有優惠,常見的是首2年供款利率較低以吸引借款人(Teaser Rate),或首2年免息免供,營造一個供款假期(Payment Holiday)等。到優惠其後,才恢復以正價利率還款。

對於此類二按,會在優惠其後出現利息支出及一、二按總供款大升的情況,我們稱之為供款震盪(Payment Shock),供款佔月入比例急增,借款人可能難以適應。「市場智慧」的應對方式,便是「到時轉按」。即在優惠期過後,透過轉按將整份按揭的利息及供款壓下來。
但「轉按減息」要有三個條件配合,缺一不可:
一、新造按息息差不可出現大幅上升;
二、樓價有一定升幅;
三、轉按金額/成數不逾官方指引。

按揭指引令「轉按慳二按息」執行難度增加
嚴格來說,三個條件都是變數。未來新造按息是多少、樓價會不會持續上升、官方按揭指引會不會收緊,都是未知數。但現行的官方指引似乎已令一些2、3年前以二按購入一手盤的業主,即使樓價出現一定升幅,新造按息未有大升,仍然難以轉按。

以一個2年前購入,作價1,400萬元物業為例,假設當年以五成一按,兩成二按的組合購入。2年前借款額是一按700萬元,二按280萬元;總額980萬 元。當中一按利率,與現時新造按息一樣,在2.15厘水平。二按利率為P(5厘),但首2年免息免供;物業二按供款假期即將完結,業主希望以轉按方式減少 利息支出。

2年來,假設物業升幅20%,現值1,680萬元。根據最新的按揭指引,市值1,000萬元以上物業按揭成數上限5成,透過銀行最多可借840萬元。假設 借款人當初的一按選用25年供款,2年下來,大概還了44萬本金,現時未償還按揭餘額656萬元,二按首2年免息免供,即沒有償還本金,現時未償還按揭餘 額280萬元,即一、二按未償還餘額936萬元(見表)。現時轉按最多可借840萬元,換言之,不足以償還一、二按。業主需要以5厘利率償還二按,或者另 撥資金提早還款。


轉按需樓價見明顯上升

另一個角度看:如果置業人士現時以5成一按加2成二按的組合入市,一按年期如為25年,利率2.15厘,二按首2年免息免供。假設利率及官方按揭指引不變,未來計劃以轉按方式避免支付利息較高的二按,樓價需要有33.7%升幅。
在樓價已在高位運行多年,而且一手盤開價一般貼近二手,甚至略為高開的情況下,預期樓價2年累積三成多的升幅,可能過於樂觀。換言之,流行多年,應對高息 二按的市場智慧:「到時轉按」,在現時的環境下,執行有一定難度。當然,如果置業人士一早選用全期按息較低的高成數按揭組合,便不需要在置業後兩三年,面 對難以轉按,惟有「捱」高息二按的問題。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11月13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樓價租金比率看樓市


評價一地樓價是否偏高,有很多標準,其中一個是樓價租金比率(Price Rent Ratio, PRR)根據Global Property Guide網站資料,香港的PRR是33倍,意思是如租金及樓價不變,購置一個物業收租,要33年才收回本金。

PRR 由比較物業的樓價及租金而來,本地較常見的說法是租金回報率,33倍的PRR,租金回報率即3%左右。PRR的概念類似於股市的市盈率,當然是其中一個衡 量資產價格是否偏高的指標。不過,正如市盈率低不一定代表股票抵買,PRR或高或低,也不是一個表示樓價偏高偏低的標準。

某一公司的股票市盈率偏 高,往往代表市場看好有關公司前景,認為公司的盈利會改善,未來市盈率會回落。在樓市而言,投資者忍受3%的租金回報率,除了預期未來租金上升,可令回報 率上升,PRR回落外,主要原因其實是看好樓價升幅。對投資者來說,租金回報只是甜品,樓價升幅才是主菜。當然,現時要問的是,在多種印花稅推出,物業買 賣成本大升的當下,期望樓價仍會有多少上升空間。

如果樓價受官方措施遏抑,升幅受限,投資者便會期望有更高的租金回報率才會入市,流入樓市的資金減少,可能是樓市調整的契機。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11月12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樓按負債比的運用


我們曾在本欄多次提及,除了常用的「供款負擔比率」(Debt-to-income ratio, DTI)之外,置業人士可利用 樓按負債率(Mortgage Debt Leverage , MDL)作為風險管理的工具。在此說明一下MDL的基本概念及運用方式。

先與DTI比較,DTI的基礎,是以按揭每月供款支出,與收入比較。在未有壓力測試的年代,一般銀行以DTI 50%作為批核標準,即在無其他貸款需要償還的情況下,如借款人每月按揭供款不逾50%,即算通過DTI標準。但DTI有明顯問題:利率敏感。例如在按息極度偏低時借入按揭,一旦利率回升至正常水平,便可能出現供款偏高的情況。可能基於此一缺陷,金管局引入壓力測試的標準,而且引入以來,標準已經調整一次。理論上,引入壓力測試之後的DTI標準,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借款人嚴重超借的風險,但代價是計算較為複雜,一般置業人士難以明瞭。

相對而言,MDL便是一個較易明白的風管指標。MDL的原則,是以總借款額與收入比較。例如按揭借款400萬元,年收入40萬元,MDL便是10倍。了解過如何計算MDL,以下略為講解如何應用。

根據金管局統計,9月份新取用按揭平均金額為258萬元,現時居於私樓的住戶入息中位數為3萬元,即平均來說,本地平均MDL7.2倍。這是一個中間偏高的數字,1997年樓市高峰期,平均MDL8.26倍,20022003年樓市低谷,數字曾低見4.242008年之後,數字在6.28.1之間徘徊。

平均MDL有兩個作用,其一是作為計算個人按揭負擔時的參考座標;其次是作為觀察樓市的指標。

年青、潛在收入增長高  樓按負債比可略高

平均MDL 7.2倍只是一個平均數,意思當然是有些人的按揭借款高於年薪7.2倍,有些人則相反;作為計算個人按揭負擔的座標,不表示個人MDL高於平均一定是高風險,低於平均就是低風險。舉例而言,如果是新入職的年青政務官,不但預期的工作年期較長,薪金更可望隨薪金點及通脹穩定上升,MDL的倍數即使定得較高,樓按亦在可負擔水平內。相反,如果是50歲開外的一般上班族,預期的工作年期較短,收入亦未必有大幅上升空間,將MDL定在年收入7倍仍可能太高。基本原則是,如果預期有較長工作年期、收入會有較穩定增長,MDL可定得較高。相反,如果預期收入欠增長,MDL宜定得更為保守。

不同個案千差萬別,不管是DTIMDL,都難以劃出一個適用於全部情況的風險管理指標。不過,客觀估計未來收入變化,了解自己的償付能力,卻是考慮貸款時永遠適用的風險管理態度。

MDL 作為觀察樓市指標

MDL除了計算按揭負擔外,亦可作為觀察樓市的指標:平均MDL處於偏高水平時,往往代表樓市升勢無以為繼。

當然,平均MDL會受多種因素左右,包括樓價、按揭利率、官方容許的一般按揭成數上限,以及樓按借款人的借款心態等,都會影響MDL上落。200203年數字處於極度偏低水平,反映的不但是樓價處於低位,亦與市民對前景信心欠奉,盡量減少按揭貸款有關。而偏低的數字亦表示,市場累積的潛在購買力強勁,一旦基本因素好轉,便會形成持久的樓市上升期。

現時的平均MDL 7.2倍,屬偏高水平,但與上一次樓市高峰期的8.26相比,仍有一段距離。樂觀地看,樓價在此水平的平均按揭負擔下,仍有可能在高位運行一段時間。必須強調,現時MDL未突破上一次高峰期的紀錄,主要原因是監管機構嚴控按揭成數,令新批按揭的平均金額偏低。但現階段看不到按揭成數上限有放寬的可能,7.2倍的MDL,可能是一個再難上升的數字,按揭槓桿受限,流入樓市的資金難大幅增加,可能會出現MDL遠離上一個高峰期紀錄前,樓價已轉勢的情況。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11月9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借到盡的風險管理

樓價已在高位運行數年,主流意見估計樓價將有明顯調整;按揭方面,看淡後市的分析中,引申而來的風險管理策略是「減少按揭成數」。但此個想法可能是捉錯用神。

根據過往經驗,本地樓價如有明顯調整,多數伴隨經濟下行。經濟下行期對一般人最大的影響,可能是失業危機、頓失收入。如果現時有實際置業需要,但又擔心前 景有變;較合理的應對方案是保持較多的流動現金--要在置業的同時,流通現金保持一定水平,方法是提高按揭成數,而不是相反。

如果預期樓市大升,不少人會以「借到盡」的方式;即用盡手上資金作首期,以「借得幾多得幾多」的態度入市,務求以按揭槓桿放大日後售樓利潤。

減低首期=增加現金
現時如果判斷樓價會出現較大調整,合適的態度當然不是借盡;而是小心計算自己可以負擔的貸款上限,避免貸款總額過高;但在按揭成數上,反而應該降低首期支 出,令自己手上持有較多現金,應付未來所需;我們叫這種控制貸款總額,而選用較高成數按揭的策略為「盡借」。以手上有120萬元,年收入40萬元的個案為 例,如將貸款總額控制在年收入7.5倍,即最多可借300萬元。較合理的應對方案,是以33萬元左右作首期,購入333萬物業,借款300萬元,按息 2.15厘,30年按揭,月供11,315,佔月入38%,留下87萬元現金儲備。

在例子中,買家當然有能力以3成首期購入價格類同的物業,但結果卻是減少現金儲備,等於削弱自己在經濟下行期的防守能力。

事實上,選用高成數按揭,意味借款人手持較多現金,在經濟前景不明的日子,此會是一大優勢。由借款人的角度考慮,要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重要的是借款總額是否在負擔能力範圍內,按揭成數反而不是重點。

借貸是有成本的,最明顯的成本是利息。其次是機會成本,以借盡的態度入市,其機會成本便是不同低首期方法之間的息差,例如正常的高成數按揭(包括按揭保 險)、一按加二按,甚至是一按加私人貸款或信用卡貸款等。在眾多途徑中,以高成數按揭的成本最低。高成數按揭雖有保費開支,但攤長在20、30年的還款 中,不會明顯增加負擔。

「租樓等跌」具高昂執行成本
相對而言,準買家如果選擇租樓,計劃在樓價明顯調整後再入市,則一來其他投資的回報未必吸引,二來無人可準確預測樓市,「租樓等跌」的策略卻有高昂的執行成本。萬一樓價持續在高位橫行更長時間,累積租金開支可觀。

綜合而言,如果有實際住屋需要,準買家在避免借取過高的貸款額的前提下,仍可考慮以低首期方案入市。此會是現時樓市環境下,較平衡的風險管理策略。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11月6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供樓 = 樓奴?


經常聽到人說,置業動輒供款20、30年,供款佔月入四、五成,嚴重影響生活質素,供樓是當「樓奴」。置業不是解決居住問題的唯一途徑,但認為供樓是當樓奴,在多數情況下,卻是一個計錯數的判斷——忽略通脹的威力。

2012年香港通脹率是4.7%,今年八月最新通脹率是4.2%;與過去高通脹(如八、九十年代)的數字比較,算溫和水平。但4%通脹率,意味18年左右,平均物價會升一倍;或者說同樣面額的貨幣,在4%通脹下,購買力每18年下跌一半。

今天借入的購買力較高的錢,是以未來購買力較低的錢償還。按息不變的話,月供亦不變;現時按揭月供一萬元,通脹率4%。五年後,一萬元的購買力,大概等於現時的8,100元;十年後,一萬元的購買力,大概相當於現時的6,600多元。

假設較惡劣的情況發生,買樓後第二個月,利率就升3%(近十年的平均水平),即至五厘多,入息不變的話,由於有壓力測試,供款大概佔月入六成。假如收入隨通脹上升,五年後的供款負擔會回落至月入五成以下,十年後會回落至四成水平。

我們不是主張「買樓一定比租樓划算」,但在現代貨幣體系下,長綫而言,貨幣購買力會持續下跌,供款比重在正常情況,可望按年拾級而下。

原文刊登於晴報 2013年10月5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金管新措施 或令按息微升




金管局早前發言關注本地貸款增速過急,明年起將引入「穩定資金要求」措施要求信貸增長較快的銀行在明年增加額外資金。漣漪效益下,按揭市場會受到什麼影響,值得置業人士留意。

金管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本地貸款增長18.8%;貸款升幅高於存款,令貸存比率升穿70%水平,觸動監管機構神經。金管局早前表示,為預防信貸風險,要求部分銀行在明年增加額外資金,預計全港約20間銀行受影響,部分銀行可能要加息以吸納存款,又或在新指引下,調節貸款增長步伐。不論是何種情況,都表示來年易借易批的環境可能出現轉變。

本地貨幣供應量M2中,港元M2在年內出現負增長,外幣M2的的增長亦有限;整體貨幣供應M2只增加2.3%,大幅落後於貸款增長;在此情況下,金管局關注貸款增長過急可說合情合理。值得留意的是,金管局近年多次收緊按揭指引,今年以來,住宅按揭未償還貸款總額一直維持在8,000多億元水平,增長只是2.5%;換言之,今年整理貸款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境外用途貸款,而不是按揭貸款。

雖然貸款增長速度過高原因不在按揭市場;但在「穩定資金要求」措施影響下,來年按市料會受一定牽連。今年以來境外貸款增長快,原因之一是本地資金欠出路,包括樓市成交量低,按揭成數受限;相反,國內資金需求較緊張,部分內地企業向本地銀行貸款,銀行由此可賺取較高息差。貸款予內地利息較高的現象,料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金管局關注整體貸款增長,未必會令銀行貸款予內地的興趣減弱,反而可能令來年按揭貸款增長受壓。當然,在低成交量的大環境下,就算新批、新取用按揭數字下跌,按揭貸款增長受壓,對銀行及用家的影響都不大。

另一層次的影響是利率。銀行要保持貸款增長,在新措施下勢將增加存款---最有效的方法是上調存款利率。事實上,近數月金管局統計的一年定存利率已微升,早前也有部分銀行以特別優惠方式如較高利率吸納存款。

整體而言,以銀行體系每日結餘逾1,600億元計,本地銀根仍然鬆動。但整個體系錢多,不代表分布平均,那些貸款增長過急的銀行,仍然有需要增加自己的存款,局部性的資金成本上調仍有機會出現。

按息如受帶動上升  將有一定心理影響

本地銀行存款利率有上調壓力,在資金成本帶動下,貸款利率包括按揭利率亦可能微升。但受制於聯繫匯率,港元存款利率難以大幅拋離美元。較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港元利率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微升,但升幅將較為有限。

雖然在美息正式上升前,港息並無條件大幅上升。不過,如果明年初貸款利率(包括按揭利率)微升,將再一次提醒本地置業人士,按息不會無了期處於低位。對現時已吹淡風的樓市,調整壓力將再輕微上升。

 
貨幣供應量M2(百萬港元)

港元
外幣
總計
1
4,700,225
4,510,103
9,210,328
2
4,572,805
4,529,877
9,102,682
3
4,541,179
4,505,984
9,047,164
4
4,571,046
4,630,905
9,201,951
5
4,590,385
4,722,850
9,313,235
6
4,543,265
4,676,385
9,219,650
7
4,561,137
4,798,697
9,359,834
8
4,591,565
4,830,222
9,421,787
資料來源:宏亞研究部、金管局


原文刊於iMoney 2013年11月2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撤辣刺激作用消退?

 周末一手成交回落,有外資大行發表報告認為,撤辣的刺激作用消退,並預期樓價仍然受壓。一手成交量的確有所回落,但撤辣帶來的,應該不止是一時的刺激。今年一手住宅的成交量仍可望挑戰新例以來新高水平。 說撤辣的刺激作用減弱,是一個公平但容易引起誤判的評估。說「公平」,因為無論由按月或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