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風管的要義:「借盡」vs「盡借」



金管局公布第三季負資產調查結果,數字由上季的21宗減至6宗。有業內人士估計,如樓價回落,第四季或來年負資產個案將大增。「負資產」在市民心中是一大禁忌,不少專家更會建議,為了避免負資產,置業人士宜盡量降低按揭成數。但在物業買家角度看,這未必是最好的風險管理方法。

樓市轉勢,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樓價由下行轉為上升;此種情況下,不少進取的投資者會採取「借盡」的策略:監管指引容許他借400萬,就借盡400萬元,可能的話採用高成數按揭。借完錢買第一個物業,手上還有現金作首期,就再借款買第二、第三個物業,務求利用按揭槓桿,將樓市升幅帶來的利潤最大化。當然,現時說樓市轉勢,說的是樓價可能由高位轉向下行;不少人的建議便是減少借貸,降低按揭成數。

「為減低物業成為負資產的機會,置業者宜降低按揭借款成數」此命題完全正確,
兩個市值400萬元的物業,以40萬元作首期,借入360萬元的按揭。或者以120萬作首期,借入280萬元按揭。如其他條件不變,當然是第一個方案中,物業成為負資產的機會較高。問題是,「較難成為負資產」在財務上是否較佳選擇?

以上述400萬元物業為例,陳先生持有現金150萬元,以40萬元作首期,借入360萬元;不計其他支出,置業後持有現金110萬元。如果陳先生以120萬作首期,借入280萬元,餘下現金是30萬元。假設入市後半年,樓價下跌2成,由市值400萬元跌至320萬元,在方案一的情況下,陳先生成為負資產業主。但同樣是方案一,會令陳先生手持較多現金,不論遇上失業或其他需要動用大量資金的情況,都有較寬裕的條件應對。

低首期入市=持有較多流動現金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假設半年後,陳先生忽然需要支付50萬元的醫療開支,在方案一中,他可以動用現金。以方案二入市的話,物業因估價下跌,勢難加按,唯有
求助於親友,甚至是利息較高的私人貸款。

一般人視負資產為洪水猛獸,社會養成一種常見的避險見解:寧可多付首期,減少手上現金,也要降低按揭成數。卻看不到手上流動現金較多,才會提高應對經濟問題的能力。

由歷史紀錄看來,樓價調整,往往伴隨經濟收縮。在此情況下,如果真的有置業需要,反而以低首期入市,預留較多的流動資金,才是較佳的風管策略。我們叫此策略為「盡借」,即考慮各種因素(包括按息上升風險),為自己設定一個借款額或目標樓價的上限,以高成數、低首期方式入市;保留更多現金應付未來所需。


比起「控制按揭成數」,較正確的風險管理態度,是要「控制貸款額」,細問自己合適承擔多少貸款額,比較方法可以是傳統的供款負擔比率(將每月供款控制在收入某一水平以下),也可以是我們多次提及的樓按負債比率(將借款總額控制在年收入的某一倍數以下)。簡單來說,由風險管理角度考慮按揭負擔,應該問的,不是「借幾多成」,而是「借幾多錢」。


當然,如果準買家認定樓價會有較大調整,另一個選擇是暫不入市,待跌價後執平貨;但必須指出,此策略有另其機會成本,例如是租金支出,萬一樓價不跌,壓後入市的成本會更高。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11月2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現金回贈回升 銀行樓按業務趨積極

 近日多家主要銀行陸續恢復為新按揭客戶提供現金回贈,這反映了銀行對按揭業務的胃口好轉,有助於穩定市場氣氛,對於目前方向未明的樓市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 香港人對於借取樓宇按揭可獲現金回贈可能已經習以為常。在回贈比率最高的時候,現金回贈曾高達按揭貸款額的2%以上。考慮到當時一般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