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銀行家對樓市的獨特視野


 早前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成員黃遠輝發表意見,指樓價未能回落兩成,政府有需要考慮再出招,引來大量討論。但較少人留意到,其立論背後,與其銀行出身的視野有深刻關係。
黃氏發表有關言論後接受《經濟日報》訪問,他提出的觀點中,有數個值得留意:
-- 新造按揭平均成數約6成,即使樓價跌4成,銀行體系也不會蝕入肉
-- 樓市有周期,現時樓市是在周期頂部
-- 擔心外圍崩市,香港樓市出現更大問題

過去主管房策官員在討論樓價時,多數的立論是:買家要留意息口上升的風險。視野集中在個人層面---利率如上升,借款人供款便增加。數年前金管局更換主事 人後,關注系統風險的概念似乎在政府內普及化。值得留意的是,黃遠輝之外,特首梁振英出身產業測量師,他開設的公司從事大量估價業務,他對於樓價起起落落 的周期應該有深入了解。可能受新特首影響,官員及相關委員會成員開始以更宏觀的視野審視系統風險,而這絕對是好事。

再看上文引述的幾個觀點,尤其是第一點,是港府過去較少提及的,但卻是出身銀行業人士必然會考慮的因素。銀行從事抵押貸款業務,其中一個最不願見到的情況 就是抵押品資不抵債。有賴於按揭成數限制、壓力測試等措施,令是次樓市狂潮中,新造按揭平均成數一直處於偏低水平,客觀而言,現時偏高的樓價即使大跌4 成,都不會對銀行體系有太大衝擊。

「樓價應該下跌2成,即使跌4成也無問題。」樓價大跌會如何如何,在有樓人士聽來可能覺得礙耳,但卻是官方必須考慮的場景。必須指出的是,正是因為眾多樓 市措施推出,令高位入市的買家數量控制在一定水平、高位入市買家的按揭比率亦控制在較低水平,才令香港抵禦新一輪金融浪潮的能力維持在一定水平。

上一個樓市高峰期,港府欠缺調控措施,樓價成交量雙雙步入高位。在1997年金融風暴令樓市爆煲之前一年,樓價上升逾4成,12個月內的二手成交量約16 萬宗。樓價下跌的結果,是大量高位入市的買家成為負資產業主、銀行手上大批抵押品資不抵債。其後數年,業主減少消費、銀行貸款小心翼翼,結果是經濟下行期 長達7年。

相對而言,最近12個月的二手住宅成交只有5.5萬宗,而且平均按揭率低,即使樓價大跌,業主減少消費、銀行縮減貸款的規模都不會如97、98年嚴重。而這個健康的局面,可說是近年政府出招的功效。

官方辣招接連推出,樓市成交量回落,不少人建議政府撤招。但綜觀現時的外圍環境,政府在現時撤招的可能性甚低:現時撤招,變相鼓勵買家在高位接貨;如果樓 市一如多數分析估計,出現較大調整,只會令此批買家承受更大損失、而金融系統亦會承受更大風險。因此,我們估計,官方的調控措施會維持一段較長時間。甚至 可以說:低成交量正是現階層政府希望看到的結果,在樓價受外圍因素出現較明顯調整前,不宜對「收招」有過多期望。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6月26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善用高成數按揭入市

「上車盤」樓價愈來愈高,新界區鐵路沿綫,樓齡20年二房單位,成交價也動輒300萬。現時按息偏低,常常聽到專業人士也難買樓,原因往往不是「供不起」的問題,而是欠缺首期。
除非父母實力雄厚,可資助入市。不然,多數上車客的入市首期都是依賴個人儲蓄而來。而300萬物業,即使以九成按揭計,首期亦達30萬,另印花稅、佣金、律師費等,即使不必裝修,也要儲備接近40萬資金。

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資料,當年處於25至34歲的組別在職人士月入中位數,男的是1.3萬元,女的是1.2萬元,大致上,此組別的月入中位數是1.25萬元。

如果男女二人都處於此年紀,總月入大概是2.5萬,儲蓄40萬首期,相當於16個月的收入,以每月儲蓄佔月入三分一計,耗時四年左右便可儲足首期入市。此並非遙不可及,只要準買家有一定的恒心,並善加利用市場上提供的高成數按揭產品,便可在合理時間內,達成入市目標。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6月25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樓價下調兩成 才考慮撤招的理據


  早前有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的成員發言,認為樓價如不下跌兩成,政府不但不應撤銷壓市辣招,更應考慮增加新招數。其後逾千地產代理要求政府收招,換來的 是特首梁振英一錘定音,在網誌中表明不會「減辣」。有理由相信,長策會成員「樓價不跌兩成不收招」反映一定的官方立場。問題是:為甚麼是兩成?
坊間估計,「樓價跌兩成」才考慮收招,背後原因之一是梁特首要「兌現承諾」。梁振英先生在競選特首時,予人有信心調控樓價的感覺;但梁氏當選後,樓價一直 上升,累計升幅約兩成。「樓價下跌兩成」,大約是返回2012年初,即梁氏當選前的水平,可視為梁振英政府的一個基本目標。不過,「樓價跌兩成」背後可能 有更深入的計算。
梁振英在網誌中表示「如果『減辣』,恐怕樓價很有機會重拾升軌,市民供樓負擔水平惡化,影響金融市場穩定的威脅不退」。換言之,在特首心目中,「市民供樓負擔水平」是政府決定是否撤招的一個重要指標。
與「若按息升3厘」 互相呼應
政府及金管局有多個標準不同的供樓負擔指標,以政府最常宣之於口,即財政司司長近期提及,一般市民供樓負擔達56%為例;其計算標準為「居於私樓家庭月入中位數,以市價購入45平方米單位,七成按揭,還款期20年」。
政府並未詳細公布上述計算的數據,但以最新的私樓家庭月入中位數$3萬計,供款負擔56%,即按揭月供為$16,800;以按息2.2厘,還款期20年 計,即按揭額約$326萬,樓價$465.7萬。換算成呎價為$9,614,輕微高於物業代理統計的大屋苑平均實用呎價;估計政府的數據與此接近。
梁特首擔心的是「樓價如上升」,會令數字惡化,但不要忘記,即使樓價不升,只要按息上調,計算標準不變,而月入中位數未見明顯改善的話,計算出來的供款負擔一樣會惡化。
以政府官員多次提及的「如果按息升3厘」為例,如其他數據不變,即一個月入$3萬的家庭,以現時市價(約$465.7萬)購買45平方米單位,其每月供款 會升至$21,876,即供款負擔升至72.9%。現時政府已經視供款負擔「56%」為危險界綫,當按揭利率上升3厘時,要維持56%不再惡化,樓價便要 較現時下跌23%左右,即$372.6萬,才「達標」。
提出理據 詮釋「合理樓價」
香港利率基本上受美息左右,美息何時升不由港府控制,政府高層似乎判斷未來港息可能有3厘的上升空間;而根據官方標準,如果樓價不跌,而按息上調,統計中 「一般家庭」的供款負擔會高逾七成的高危水平。要避免此種情況出現,「樓價下調」便是答案,而「兩成」左右的幅度,正如與官方多次提及的「利率升3厘」的 判斷脗合。
當然,上述計算只是我們的推算,政府對於何時,是否要以樓價跌幅作為收招條件,可能另有安排。不過,我們認為無論是政府或長策會委員都應該對於何謂「合理樓價」提出明確理據,減少政策帶來更多波動的風險

原文刊於置業家居 2013年6月22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下有對策


樓價飛升,不止是香港的問題,中國大地上,各大城市都出現樓價持續上升,小市民埋怨難以負擔的情況。對比於香港以加設幾種印花稅去增加買賣成本,壓 抑需求的做法,內地對有關問題的處理更為直接---以限購令方式,限制已持有物業的家庭入市,但有關政策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效果—推高離婚率。我們擔心,香 港的辣招也會有另外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國內限購令的規定視乎城市而有不同,部分地區是已有自置物業的家庭,最多只可再買多一套住宅物業,而且購買第二套物業,按揭成數會較少,按揭利率會較高。

但所謂「上有政策」,內地不少希望購置第二套物業的家庭,已發展出對策。廈門市便有統計,在政府限購令推出之後,市內離婚率急升,按分區計,升幅由5成至一倍不等。

一般分析,有關升幅主要由「假離婚」做成,即夫婦原先聯名持有多於一個物業;按規定,此個「家庭」已不能再在市內買樓。執意要入市買樓的夫婦,便申請離婚,改由一人持有物業,另一方便成為自由身,可以用「初次置業」的條件入市,更可獲較優惠的按揭條件。
夫婦轉讓業權避稅個案料增加

在香港, 港府並未禁止持有物業的個人/家庭購買多個物業;多次推出的辣招(特別是雙倍印花稅)、按揭指引,只是增加了買賣成本、降低了按揭槓桿,應該不會推高本地 離婚率。不過,本地人對樓市的執著絕不亞於內地同胞。網上已有不少討論,研究如何以合法方式避免繳付雙倍印花稅。

大致上的方式,是將二人(例如夫婦)持有的物業,改為單人持有,另一人便變成「無物業」狀態,再入市便可用舊稅率支付從價印花稅。具體的方式不在此討論,但必須指出,有關操作類似國內人以離婚方式應付政策,操作上有一定風險。

簡單來說,物業由二人持有改為一人持有,如何處理物業便是單一業主全權話事。極端而言,新業主將物業出售套現,也不需另一半簽名同意。

不過,與內地人較為極端的「離婚也要買樓」比較,夫婦間的業權轉讓無疑簡單得多。由於手續簡單,估計此類交易數字可能出現顯著上升。

如果是以正規方式轉讓,此類成交會如常登記在土地註冊處內,一個市值500萬元物業,由夫婦二人改為一人持有,登記是有一宗250萬元的業權轉讓。如果此類業權轉讓普遍化,未來更可能影響官方的統計數字。

避稅手法或影響官方樓價統計
上星期我們提到,同樣為了避稅,未來或有更多高價物業會以公司股權轉讓方式進行,此些高價成交技術上不是物業買賣(物業一直由一家公司持有,只是股東有變),不會在土地登記中出現。相反,親屬間的業權轉移,卻會出現在土地註冊處統計中。

在每月只有數千宗正常交易的情況下,如果大額成交隱而不見,而親屬間的業權轉讓個案增加,已足以影響官方統計的樓價指數,甚至令人錯覺以為,低價物業成交比例回升。

當然,在個人層面,要執行上述轉換業權策略有一定難度。以既有物業仍未完全償還按揭貸款的情況為例,業主由夫婦二人,改為其中一人,需要與銀行重新訂立按揭契。

如果一人收入不足,便未必可以通過壓力測試。同樣地,透過業權轉移,其中一人成為「自由身」,當他購買另一個物業時,因為只有一份收入應付壓力測試,可選購的物業會比二人聯名時的限制為多。

業主如有意採用有關策略,宜小心計算,避免完成一輪手續後,才發現難以在市場購入第二個心水單位。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6月22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部分辣招可能長期化


  上星期樓市熱門話題應該是「撤不撤招」?一方面,長遠房屋發展策略督導委員會有成員放言,期望樓價下跌2成,否則政府應考慮再出招;另一方面,上千名物業 代理趁立法會討論雙倍印花稅,於立法會外請願,要求撤招。雖然特首梁振英一錘定音,透過網誌表明無意撤招;但辣招應在甚麼情況下收回,仍是樓市揮之不去的 話題。
「解決房屋問題」是梁振英參選時的一大賣點,亦是此任政府上台後,少數成功雷厲風行的措施。萬一政府收招後樓價回升,民意反彈,政府將難以承受。特首的網誌發言,反映政府心中的撤招條件並未出現。事實上,促成出招的外圍因素未改變前,市場難望政府收招。
美息回升前 難望港府撤招
利息方面,美息仍然偏低,即使聯儲局年底前一如市場估計,削減購債規模;但美息在短期內仍然難以回升---聯儲局曾開出兩個加息條件----失業率回落至 6.5%,及通脹率上升至2.5%;而2個指標近日都在「惡化」,失業率在數月回落後,於5月輕微回升至7.6%;通脹率更是由1.5%,回落至5月的 1.1%。以上述2個指標觀察,美息似難在2014年底前回升。
政府及市場一直認為低息環境刺激樓價上升,在低息環境改變前,政府主動收招的可能性不大。綜合而言,上周發表「樓價不跌2成,招數要加辣」的長策會委員, 發表的可能不只是個人意見,而是搶在代理請願之前,先代政府開天殺價---有人建議加辣,代理界建議減辣,政府決定辣招不變,便會予市民一個「平衡各方意 見」的感覺。
此外,眾多印花稅措施,說穿了都是以增加成本的方式遏抑需求---買家印花稅及雙倍印花稅很大程度上是遏抑非本地買家的需求。但有迹象顯示,此類需求可能再次上升,影響所及,部分辣招可能會趨向長期化。
早前國內一個智庫機構發表報告,指中國正經歷第三波移民潮,新一批移民會以富有階層為主,而香港會是他們的首選移民目標。
有關智庫的研究,志在提示中國政府,富有階層大量移民,對內地經濟發展的影響。但對港府來說,更為直接的問題,是如何應對內地新富一族對移居香港的濃厚興趣。
內地人移居香港欲望大部分壓市措施或長期化
技術上,現時內地人沒有途徑直接以投資移民的方式移居香港;據了解一般是先辦理第三世界小國護照,再以外國公民身份,投資移民香港。內地人環球繞一圈都要 取得香港身份,說明香港是內地富裕階層心中的「宜居城市」;除了文化較易適應外,原因不外乎資金往來不受限制、特區護照遠較中國護照方便、低稅,甚至是最 基本的食物安全有保障有關。
雖然數年前港府修改投資移民計劃,「房地產」不再是計劃下獲許投資類別。但外國公民在港投資1,000萬元,仍可申請移居香港。而上述報告估計,國內有70萬人達到「可投資資金1,000萬元人民幣」的標準。
如果一如報告所說,國內有4成富裕階層有意移民,而香港又是他們的首選,可以預期本地中高價物業將有強勁支持。
面對內地富有階層對移居香港的強烈興趣,恐怕政府會認為,即使樓價回落,針對非本地人的限購措施,包括買家印花稅、港人港地、非本地收入人士的按揭限制等,有長期存在的必要。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6月19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申請按揭 預早半年打簿

科技發達,很多過去要在銀行排隊才可完成的事務,現時在網上理財戶口都可在彈指間完成。但申請按揭,網上理財戶口有時會為申請人帶來不少麻煩。
銀 行是否批出按揭,借款申請人的收入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沒有網上理財戶口的年代,一般打工仔每月出糧後,例必到銀行「打簿」,以確定薪金入帳。對於入息不穩 定人士來說,戶口簿也自然是他們最佳的入息證明。另外,即使戶口持有人有一段時間沒有打簿,銀行也設有打簿機,將那些出入帳紀錄印回在戶口簿上,費用全 免。
但現時多家銀行的理財戶口已不再提供戶口簿,用戶也只可以在網上戶口存取、列印一定時間(部分銀行為60天)的出入帳紀錄。如果理財戶口的用 戶沒有定期存取紀錄,在向另一家銀行申請按揭時,對方要求提供較長期(例如三個月)的戶口往來紀錄,用戶便須向原有銀行索取,不但需要付手續費,銀行亦未 必可以即日提供。按揭申請人如部署借款,宜事先準備主要戶口三至六個月的往來紀錄,以免卻上述麻煩。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6月18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

辣招縱加碼 效用亦成疑

上星期二,有電視台推出民調,題目是「政府應何時撤銷樓市辣招」;其中 2個選項,分別是「六折樓價」、「四成供樓負擔」。其後又有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成員發表意見,直指樓價應下跌2成,否則政府不但不應撤銷辣招,反而應 該再推壓市招數。但需要指出的是,辣招再加碼,只會促使市場出現更多規避方式。

「六折樓價」一說,應該與早前有報導引述政府消息人士指,即使樓價下跌4成,政府也不擔心有關。加上有半官方背景的長策會委員發言期望樓價下跌2 成。有意無意之間,政府似乎以「樓價下跌至某水平」作為收招的條件。但我們認為有關標準幾乎沒有考慮民情,甚至也沒有考慮再出招的效果。

政府如果定出一個明確的「目標樓價」,並明確表示在達標前不會收招,表面上會比現時定義不明的「穩定樓價/讓樓市健康發展」,目標較為明確。但「明確」不一定明智。
樓價跌 卻未能換掌聲

根據往績,樓價如大跌,多數未置業人士會選擇繼續租樓,以避免樓價再度下跌時出現實際損失---他們不會因為樓價下跌,有機會買平樓而多謝政府。對 業主來說,資產價格下跌,卻可能埋怨政府亂出招。因此,以「樓價下跌至某水平」作為收招條件,甚至在達標前持續將招數加辣,根本是兩面不討好的做法。

值得留意的是,由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到雙倍印花稅,針對的都是「物業買賣」;而以「轉讓公司」方式進行的物業交易,完全不受近幾年新增的幾種印花稅影響。政府再加印花稅,只會促成更多新財力投資者,轉換買賣方式。

舉例而言,陳先生在11個月前購入一個物業,當時作價1000萬元,現時將物業售予何先生,作價1300萬元。假設何先生不是香港永久居民,此宗交易涉及的各種印花稅便有:
額外印花稅(SSD一般由賣方支付):210萬元
買家印花稅(BSD一般由買方支付):210萬元
雙倍印花稅(DSD一般由買方支付):105萬元。

辣招加碼將鼓勵更多公司轉讓避稅

不過,如果陳先生當年是以公司名義購入單位,現時將公司以1,400萬元售予何先生,整筆交易的印花稅便只是:2.8萬元。

政府真的再推加辣招,只會令公司轉讓的交易數目增加。當然,現時以公司名義購入單位,買方也難逃支付BSD及DSD的開支。不過,對於持有多於一個 物業的投資者來說,反正以個人或公司名義入市,也要支付DSD,用個人名義(如果其人是香港永久居民)只可省回BSD。但購入物業後,未來轉讓公司股權, 出售時不需支付額外SSD,日後接手購入公司者亦不需支付BSD及DSD,仍是划算交易。

當然,以公司轉讓方式進行物業交易,操作上有不少問題,例如在按揭上,公司轉讓涉及股權轉名;如物業原先有未償還的按揭貸款,一般情況下,公司需先 償還原有按揭;在轉換股權後,公司可以再申請物業貸款(由於公司沒有業務收入,一般需要新股東作擔保人)。由於按揭上有此方面限制,代表購入公司一方,需 要有足夠資金付清交易金額(即物業價值)。

此類成交會要求買賣雙方有充分財務實力,到頭來,有財力的人仍可透過公司轉讓,節省印花稅:既有的招數上再加辣,效用將愈來愈少,但對香港自由市場聲譽的影響卻愈來愈大。
事實上,包括提出「回落2成」目標的委員也指出,現時樓價高企,根本原因是供應不足。再出招,例如以印花稅方式將買賣成本推高,根本解決不了供應不足的問題。政府與其考慮再推辣招,不如正本清源,切實增加土地供應。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6月15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6月14日 星期五

購未補價居屋 先看按揭年期


 一二手市場成交量仍然偏淡,相對而言,由於首批2,500個白表資格人士進入居屋第二市場,估計居屋成交可在淡市中脫穎而出。不過,購買居二市場單位,有不少地方要注意。
首先是樓齡問題,2010年之前,房委會對居屋的按揭貸款擔保期是25年,2010年10月後延至30年。擔保期是以首次開售日期計起的。例如一個 1993年開售的居屋,房委會的按揭擔保期便是到2023年。房委會擔保在居二市場,即未補價的居屋,包括過去的綠表,新增的白表,是可持續的。但一名買 家購入樓齡20年的居屋,擔保期餘下10年,買家想借9成按揭,一般情況下,年期便不可逾10年。
近日有報章報道,金管局釐清指引,銀行可為居二市場單位提供9成按揭,只要在房委會擔保期結束時,按揭餘額跌至現時成交價7成即可。例如先前提及的樓齡 20年居屋,本來銀行可提供最長10年按揭。但新指引下,如果買家申造25年9成按揭,大概在第7年,按揭餘額會跌至成交價7成以下。按揭年期便可延長至 25年。事實上,過去也有部分銀行可視乎個別情況,為較高樓齡居二市場單位提供還款期較長按揭。
我們建議買家,在作出入市決定前,先向銀行了解心儀單位按揭的最長還款期、最高成數等條件,計算自己是否有能力應付。值得留意的是,金管局新指引,現時在 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高齡居屋的按揭年期偏短的問題;但買家要留意,如有可能在數年內於居二市場再轉讓單位,新接手的買家仍會面對9成按揭年期偏短的的問題。
在按息方面,由於一二手私樓成交較為淡靜,居二市場按揭自然成為業界垂涎的生意來源;撇開按揭年期不提,由於居二按揭有房委擔保,幾無貸款風險,現時大部分銀行都可為居二市場的按揭申請,提供與等同最優質私樓按揭的最佳貸款條件。
「房協版居屋」 須付3成首期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另類居屋」,是次白表資格人士,「理論上」可以選擇的除了房委會發展的居屋第二市場單位外;也可考慮購買由房協發展「住宅發售計劃」 中,樓齡滿五年,但未補價的單位。房協「住宅發售計劃」在一手銷售時,資格雷同房委會居屋,市場一般稱呼其為房協版居屋。但在第二市場,兩個公營機構卻有 不同的處理:現階段,房協不會為第二市場的住宅發售計劃單位提供按揭擔保。另一方面,由於第二市場單位未補價,也不是按揭保險的適用範圍。白表買家要購買 房協住宅發售計劃第二市場單位,便需要支付3成首期。諷刺的是,居二市場單位成交價急升,不少單位成交價已逾300萬元,白表家庭即使用盡資產限額83萬 元作首期,也不足以應付首期。白表買家如有意購買此類單位,必須留意有關限制。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 2013年6月13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中美經濟場景對香港樓市影響


 聯儲局收水放水言論仍然主宰全球市場;美息何時回升、潛在升幅多少,一直是不少準買家擔心的因素。不過,比起美國利率政策,更重要的可能是中國經濟前景。
中國自80年代以來,經濟大致保持高速增長;初期帶動增長的是出口加工;其後改以外國直接投資、內需、城鎮化等帶動。近月中國出口增長數據強勁,但與外地 入口數據不符,開始被海外質疑數據真實性;另一個增長引擎-----城鎮化的策略,近日中央亦表示要檢討步伐。種種發展,令人擔心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或將放 緩。
中國經濟增長,帶動的不單是國內富有階層來港置業的需求;不少港人亦乘着中國增長的高速列車,收入水漲船高。中國經濟增長如放緩,香港的經濟亦勢受影響。
值得留意的是,近月已見官方傳媒的分析文章,認為一個經濟體不可能持續高速增長,中國經濟即使只有5至7%增長,亦已是十分健康。似乎是預先作出期望管理。
中國增長如放緩 香港或衰退
我們估計,如果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年增長的官方數字低於7%),香港的經濟有機會出現衰退。如果碰上美息回升,本地樓價將有明顯調整壓力。即使美息長期維 持低水平,業主的持貨成本偏低,香港如出現衰退或低增長;一般受薪階層擔心飯碗不保,剛性需求轉弱,樓價仍會有下調壓力。
相反,如果中國經濟持續中、高速度增長(年增長逾7%),內地投資者對香港物業的需求將持續,本地經濟受惠的結果,樓價將有良好支持。在此情況中,即使美 息回升至「正常」水平,即聯邦基金利率處於5厘水平,本地業主的持貨成本雖然會增加,但與90年代比,利率仍是偏低,不足以引發恐慌性拋售。
而最利好樓價的場景,將是中國經濟持續以中、高速度增長,香港經濟增長亦受帶動;但美息因種種理由,維持偏低至2015年以後。此種環境下,樓價會因經濟環境暢旺、利息成本偏低,而被刺激持續上升。
美國通脹仍低,未有加息壓力
說回美息問題,聯儲局曾定下兩個結束低息政策的條件,即失業率回落至6.5%,及通脹高於2.5%。美國最新失業率為7.6%,已較2009年高峰期大幅 回落,聯儲局3月份曾估計,2014年底,失業率會回落至6.7%。但另一個目標,即通脹率便較為波動,數字在去年11月底曾升至2.2%,但今年4月的 數字又再回落至1.1%。除非未來一年美國出現較明顯的通脹,否則暫時看不到美息有大升的條件。
綜合而言,除非美息出現戲劇性上升,即在結束低息政策後,於1、2年內出現高於5厘的升幅;否則,美息回升,對本地樓市的負面影響不大。展望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幅度反而會是一個值得留意的不明朗因素。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6月12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

樓價升值不是紙上富貴

不時聽到人說,即使在樓價偏低時入市,其後物業市值上升,對業主來說,只是紙上富貴;除非業主售樓套現,否則業主實際上並沒有實質好處。上述流行觀點並不全面。
表面看,如果物業是自住,又不擬出售,市值多少與業主的關係不大。但有些時候,當業主急需資金周轉時,升值了的物業,往往可拯救業主於水深火熱之中。
香港人都怕「負資產」(資產價值低於抵押貸款未償還餘額),當物業成為負資產時,會嚴重影響業主的財務自由度,有需要將物業放售時,不但不能由此套現,更需要另尋資金償還借款。
相 對而言,如果資產價格上升,業主的資產自由度亦會增加,賣樓套現固然是一個選項。即使是繼續持有物業,資產升值亦會令有現金周轉需要的業主,有更多更好的 選擇。最簡單的方式是透過轉按、加按套現。按揭貸款利率遠較一般私人貸款、信用卡貸款為低。我們不是主張樓價升值,業主就應該加按套現。但正如負資產帶來 的不止是心理影響,當樓價上升時,意義並不止是紙上富貴,它是會為業主的財務安排,帶來實質影響。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6月11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

定息按揭利與弊


上周有銀行推出十年期的定息按揭計劃;樓市成交淡靜,銀行推出新產品力保市佔率本來是十分自然的事,但見微知著,背後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地方。

一般業主最關心的應該是「是否抵用」;可惜的是,此並沒有標準答案。原因涉及太多變數,包括最優惠利率或拆息何時會出現明顯上升、升幅有多少等,這些完全是未知數。深入一點,假設未來十年的P按利率,平均按息是3.5厘,與新推出市場,10年期定息3.5厘的產品一致,也不可以說兩者打和。十年平均3.5厘的P按利率,究竟是前期息高、後期息低,抑或是前期息低、後期息高,都會對全期利息支出有不同的影響。

一個簡單的模型,假設有兩個按揭組合,貸款額均為100萬元,還款期都是10年;前者的利率是首5年按息1厘,其後6厘;後者是首56厘,其後1厘。兩者的十年平均按息都是3.5厘。但前者的全期利息支出是120,099元,後者的全期利息支出卻是255,098元。而貸款額100萬元,還款期10年,定息3.5厘的計劃,全期利息支出則是186,630元。

是否抵用難計算

公平而言,定息按揭產品的好處是「穩定」,借款人在定息期內每月供款固定,不必擔心利率波動。至於定息產品與浮息按揭比較,要知道何者較「著數」,便要比較兩者在一定時間內的利息支出。原則上,P按利率愈早上升,升幅愈大、維持較高息率的時間愈長,定息按揭便愈有利。

其次,部分銀行定息產品的特點,是「利率可轉移」,即借款人在借入按揭後數年換樓,在指定限期內如於同一銀行提取新貸款,可以尚餘定息期的利率供樓。此種安排無疑較具彈性,估計會減少部分按揭用家的疑慮。我們估計,由於2013年整體按揭市場將較去年縮減,而P按已沒有下調空間,銀行又不願在H按上再作惡性競爭,估計稍後會有更多元化的定息按揭產品推出。

長年期定息產品不反映未來息口走勢

最後,市場上對定息按揭存有一些誤解,以提供十年期定息3.5厘的銀行為例。有意見便指,銀行願意提供十年期定息產品,代表銀行估計未來按息升幅有限。此類意見背後的理據是:銀行不會做蝕本生意,現時肯提供10年期定息3.5厘的按揭,代表銀行估計未來浮息按揭升幅有限。

上述觀點有一個問題,銀行提供長年期的按息產品,並不代表銀行對利率走勢有某種觀點。銀行推出定息按揭並不是與借款人在對賭。

理論上,銀行可以為定息貸款作出某種對沖,最簡單是購入同等年期的定息債券,便可抵銷利率上升的風險。因此銀行現時推出什麼條件的定息產品,與銀行對利率走勢的看法關係不大。

原文刊於iMoney 2013年6月8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下半年新盤拖低樓市?



《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生效第一個月,市場統計月內售出一手新盤67個,上周末一手新盤更是零成交,有分析估計,如果積壓情況持續,或會影響發展商銷售部署,對二手市場亦可能有一定壓力。

2012年新盤每月有逾一千宗成交,在4月底一手新例落實前,2013年首4月暫錄得約3,700宗成交登記,表面看來成交量不低;但部分原因是發展商趕在4月底新例實施前清貨,谷高了成交量。相對而言,新例實施後一個月,新盤不足70宗成交,是極度偏低的水平,情況可說極不正常。


一手新例後,一手成交急跌
5月一手成交量少,主要原因是新例通過後,只有少數一手盤可在市場發售。而所有貨尾單位,發展商也要按新例重刊樓書,才可安排出售。更有發展商表示,新例仍有不清晰之處,需要時間釐清。江湖傳聞,大型發展商為免犯例,已多聘法律、測量顧問,以免踩界;小型發展商更是採取觀望態度,待大型發展商印出樣版樓書,再依樣畫葫蘆。市場上的選擇不多,成交量自然偏低。

簡單而言,成交量偏低,不是發展商不肯賣,而是官方措施令發展商不可,或不敢賣。


而出現此個不正常的情況,據說是政府部門之間未能配合, 45月份都沒有批出預售樓花同意書,原因是需時更新預售樓花同意書內容,以配合新例。直到上周,才聽聞有2個小型新盤獲批預售樓花同意書。

說政府部分未能按例更新預售樓花同意書內容,有點令人難以置信。但不論政府是有意抑無意。幾個月只批出幾個樓花預售、重推的餘貨又要等待發展商準備新版樓書。客觀效果是新盤積壓,未來或集中在同一時間應市。下半年一手供應可能因上述人為因素而急增。

新盤集中下半年  發展商開價策略勢影響大市

本周便有報導引述「政府消息人士」指,下半年新盤集中推出,發展商會有一定銷售壓力。甚至有官方人士放風:樓價跌2成,買家更易上車;樓價跌4成,政府也不怕等等。予人感覺,官方希望樓價有序回落,幅度大一點也不是問題。由於長期供應即使增加,遠水也救不了近火;政府似乎將希望放在一手市場:當下半年多個新盤一起開售,發展商為求去貨,勢將以較相宜的價格開盤。一手開價如果回落,便很可能帶動二手成交價下調。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6月8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樓市中的核心價值

 近年香港流行談論「核心價值」,由廉潔、自由、民主,到「捍衛核心價值是最核心的核心價值」都有人提出過。在住屋而言,相信「買樓置業」也是香港人的核心價值。
網上流行一個笑話,女孩子帶男朋友初次回家吃飯見家長,女孩母親問男子家住何處,如果答案是租樓,伯母可能整晚不發一言,飯後果都欠奉,之後速速送客;如果答自置居屋,伯母可能和顏悅色一點;如果答自置私樓,男方不單「有雞髀食」,晚飯氣氛會更加良好,言談甚歡。
笑話雖然較為誇張,現實中亦不是每位伯母都如此勢利。但能夠廣泛流轉,主要原因是引起廣泛共鳴。「有沒有自置物業、住在甚麼地方」的確是社會常見的一個衝量他人的標準,「自置物業」甚至成為某種核心價值。
除了未來外母,地產代理分店的標語也經常凸顯此種核心價值。由數百萬元的「窮人恩物」,到「買樓收租好過打劫」,都在反映社會將擁有物業的價值置於一個高得不乎尋常的位置。
買樓換樓成為社會流動途徑
香港人如此在意「置業」的重要性,有其客觀的原因。物業投資特色之一是「資本密集」,只要有一定資金,幾乎不需要勞動或其他專業技術。加上在港府的高地價政策下,樓市幾乎長年是單邊市,置業似是必勝投資,吸引大量資金投入。
在早年股票、基金投資尚未盛行的年代,「買樓換樓」更是不少香港人的主要投資渠道。買樓換樓,甚至是與教育同等重要的社會流動途徑,換樓遊戲,更協助不少人晉身「上流」。
不過,同樣是男朋友見家長的笑話,在SARS期間,情節卻剛好相反。這說明單邊市不會長期存在,如果樓價出現調整,買樓置業的「核心價值」也會驟然改變。
我們曾撰文指出,單是按息上升,未必會令樓價急跌;2003年以來,幾次按息回升,樓市仍處於上升軌。但「息升價穩」甚至「息升價升」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本地經濟增長要持續。
在經濟增長期,按息上升數厘,並不會對樓市有太大衝擊。但如果經濟增長放緩,甚至是衰退,按息上升便足以成為壓垮樓市的最後一根稻草。
經濟如衰退 「買樓必勝」心態將受挑戰
上文提及,代理以「買樓收租好過打劫」的標語吸引買家,應該不是暗示收租有如打劫的不法行為,而是指出收租有如打劫一樣,「成本低、回報高」。
現時租金回報仍高於按揭利率(差餉物業估價署統計,現時面積40平方米以下住宅租金回報率為3.2厘,較一般新造按息高一厘),加上中長綫住宅供應仍未見 大幅上升,買樓收租等升值,似乎仍是不少人心中的優質投資項目。但撇開按息不提,經濟前景並不是一面倒的樂觀。外資證券商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 近都向下修訂中國經濟增長預測,部分官方傳媒更發表評論,認為「一個經濟體不可能持續高速增長,中國經濟即使只有5至7%增長,亦已十分健康」,似乎是要 預早作出期望管理。
相對於美息,中國經濟放緩以及對香港經濟的後續影響,對本地樓價的影響力可能更大,下星期我們會嘗試對此方面再作深入討論。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6月5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按揭市場下半年仍淡靜

金管局早前公布四月份住宅按揭統計,新批按揭金額下調、每宗按揭平均借款額、平均還款年期、按揭比率等全部下跌。展望下半年,按揭市場仍會淡靜。

四月新批按揭總額為162.17億元,按月下跌25.1%;每宗平均按揭金額277萬元,按月下跌3.8%;平均按揭比率53.5%,下跌0.4個百分點;平均還款期為298個月,按月下跌四個月。
整體而言,數字反映按揭市場淡靜,而且整體風險在下降之中。從風險管理角度來說,新批按揭總值減少、按揭比率下跌,代表未來樓價即使會有明顯跌幅,出現嚴重負資產的機會亦不大;而平均還款期縮短,代表借款人的還款能力較強。

另一方面,市場成交量回落、監管措施趨嚴格,反映按揭市場競爭將更為激烈。美國何時開始結束低息政策,仍是未知數;但幾可肯定的是,本地銀行在年內並沒有條件將按息上調,甚至有壓力要以不同方式,推出優惠來吸引借款人。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6月4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

新一代難買樓?


網上論壇不時有年輕人抱怨,現時樓價高企,置業困難。部分人更認為儲蓄難以追上樓價,倒不如放棄置業目標,美其名曰「不作樓奴」;有餘錢倒不如用於 消費、旅遊,享受人生。每個人都有規劃自己人身的權利,要不要置業,完全是個人決定,外人無從置喙;但「現時買樓較過去困難」的論點卻不一定正確。

現時置業是否比過去困難,答案視乎那個時段的過去。與2003年樓市谷底比較,現時樓價幾乎是當時的4倍,置業難度當然比那時高。但現時的置業難度,並不比上一個高峰期,即1997年為高。

1997年底,居於私樓家庭的入息中位數是23000元;1997年金融風暴前,當時黃埔花園一個建築面積558平方呎單位,成交價約430萬元。現時私樓家庭月入中位數30000元,同類單位新近成交價是530萬元左右。

十多年下來,家庭月入中位數上升3成,而樓價上升2成多。1997年高峰期時,黃埔花園2房單位市價是中等家庭收入的15.6倍;現時大概是 14.7倍。此處尚未比較當年一般新造按息是10.75厘,而現時只是2.15厘。簡單而言,對中等收入家庭來說,現時置業,難度至少會比1997年中為 低。

或者有人會說,上世紀90年代,香港經濟高速發展,社會流動大,晉升機會多,咬緊牙關購入第一個物業,之後收入上升,供款佔入息比例也會慢慢下跌。但現時社會流動低,年輕人收入難以大幅增加,哪敢輕易負上數百萬元的樓債?

根據統計處人口普查資料,2001年,15至24歲的就業人口,月入中位數是8,000元。2011年,同一分組的月入中位數仍是8,000元。表面看來,年輕人的收入的確沒有增長(扣除通脹,實際購買力更是下跌)。

但必須留意,在2001年人口普查中屬於15至24歲分組的人士,在2011年時,已處於25至34歲的組別,而此組別在職人士在2011年的月入 中位數,男的是1.3萬元,女的是1.2萬元,大致上,此組別的月入中位數是1.25萬元。換言之,同一群人,十年間月入上升了56.25%。

一男一女,假設都是在30歲左右,如果月入都處於中位數,加起來的收入是2.5萬元,在現時按息及壓力測試下,大致可借入250萬元按揭,在市場上 的選擇不會太多。但事實上,要在香港購置物業,除了樓價超跌那幾年,從來都不是輕鬆事,公平而言,上一代置業的難度,從來也不會比新一代低。

決定不要置業,完全可以是個人選擇,但「新一代置業較上一代難」,卻不是一個客觀的結論。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6月1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撤辣刺激作用消退?

 周末一手成交回落,有外資大行發表報告認為,撤辣的刺激作用消退,並預期樓價仍然受壓。一手成交量的確有所回落,但撤辣帶來的,應該不止是一時的刺激。今年一手住宅的成交量仍可望挑戰新例以來新高水平。 說撤辣的刺激作用減弱,是一個公平但容易引起誤判的評估。說「公平」,因為無論由按月或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