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在本欄多次提及,除了常用的「供款負擔比率」(Debt-to-income
ratio, DTI)之外,置業人士可利用 樓按負債率(Mortgage
Debt Leverage , MDL)作為風險管理的工具。在此說明一下MDL的基本概念及運用方式。
先與DTI比較,DTI的基礎,是以按揭每月供款支出,與收入比較。在未有壓力測試的年代,一般銀行以DTI 50%作為批核標準,即在無其他貸款需要償還的情況下,如借款人每月按揭供款不逾50%,即算通過DTI標準。但DTI有明顯問題:利率敏感。例如在按息極度偏低時借入按揭,一旦利率回升至正常水平,便可能出現供款偏高的情況。可能基於此一缺陷,金管局引入壓力測試的標準,而且引入以來,標準已經調整一次。理論上,引入壓力測試之後的DTI標準,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借款人嚴重超借的風險,但代價是計算較為複雜,一般置業人士難以明瞭。
相對而言,MDL便是一個較易明白的風管指標。MDL的原則,是以總借款額與收入比較。例如按揭借款400萬元,年收入40萬元,MDL便是10倍。了解過如何計算MDL,以下略為講解如何應用。
根據金管局統計,9月份新取用按揭平均金額為258萬元,現時居於私樓的住戶入息中位數為3萬元,即平均來說,本地平均MDL為7.2倍。這是一個中間偏高的數字,1997年樓市高峰期,平均MDL為8.26倍,2002、2003年樓市低谷,數字曾低見4.24。2008年之後,數字在6.2至8.1之間徘徊。
平均MDL有兩個作用,其一是作為計算個人按揭負擔時的參考座標;其次是作為觀察樓市的指標。
年青、潛在收入增長高 樓按負債比可略高
平均MDL 7.2倍只是一個平均數,意思當然是有些人的按揭借款高於年薪7.2倍,有些人則相反;作為計算個人按揭負擔的座標,不表示個人MDL高於平均一定是高風險,低於平均就是低風險。舉例而言,如果是新入職的年青政務官,不但預期的工作年期較長,薪金更可望隨薪金點及通脹穩定上升,MDL的倍數即使定得較高,樓按亦在可負擔水平內。相反,如果是50歲開外的一般上班族,預期的工作年期較短,收入亦未必有大幅上升空間,將MDL定在年收入7倍仍可能太高。基本原則是,如果預期有較長工作年期、收入會有較穩定增長,MDL可定得較高。相反,如果預期收入欠增長,MDL宜定得更為保守。
不同個案千差萬別,不管是DTI及MDL,都難以劃出一個適用於全部情況的風險管理指標。不過,客觀估計未來收入變化,了解自己的償付能力,卻是考慮貸款時永遠適用的風險管理態度。
MDL 作為觀察樓市指標
MDL除了計算按揭負擔外,亦可作為觀察樓市的指標:平均MDL處於偏高水平時,往往代表樓市升勢無以為繼。
當然,平均MDL會受多種因素左右,包括樓價、按揭利率、官方容許的一般按揭成數上限,以及樓按借款人的借款心態等,都會影響MDL上落。2002、03年數字處於極度偏低水平,反映的不但是樓價處於低位,亦與市民對前景信心欠奉,盡量減少按揭貸款有關。而偏低的數字亦表示,市場累積的潛在購買力強勁,一旦基本因素好轉,便會形成持久的樓市上升期。
現時的平均MDL 7.2倍,屬偏高水平,但與上一次樓市高峰期的8.26相比,仍有一段距離。樂觀地看,樓價在此水平的平均按揭負擔下,仍有可能在高位運行一段時間。必須強調,現時MDL未突破上一次高峰期的紀錄,主要原因是監管機構嚴控按揭成數,令新批按揭的平均金額偏低。但現階段看不到按揭成數上限有放寬的可能,7.2倍的MDL,可能是一個再難上升的數字,按揭槓桿受限,流入樓市的資金難大幅增加,可能會出現MDL遠離上一個高峰期紀錄前,樓價已轉勢的情況。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11月9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