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價已在高位運行數年,主流意見估計樓價將有明顯調整;按揭方面,看淡後市的分析中,引申而來的風險管理策略是「減少按揭成數」。但此個想法可能是捉錯用神。
根據過往經驗,本地樓價如有明顯調整,多數伴隨經濟下行。經濟下行期對一般人最大的影響,可能是失業危機、頓失收入。如果現時有實際置業需要,但又擔心前
景有變;較合理的應對方案是保持較多的流動現金--要在置業的同時,流通現金保持一定水平,方法是提高按揭成數,而不是相反。
如果預期樓市大升,不少人會以「借到盡」的方式;即用盡手上資金作首期,以「借得幾多得幾多」的態度入市,務求以按揭槓桿放大日後售樓利潤。
減低首期=增加現金
現時如果判斷樓價會出現較大調整,合適的態度當然不是借盡;而是小心計算自己可以負擔的貸款上限,避免貸款總額過高;但在按揭成數上,反而應該降低首期支
出,令自己手上持有較多現金,應付未來所需;我們叫這種控制貸款總額,而選用較高成數按揭的策略為「盡借」。以手上有120萬元,年收入40萬元的個案為
例,如將貸款總額控制在年收入7.5倍,即最多可借300萬元。較合理的應對方案,是以33萬元左右作首期,購入333萬物業,借款300萬元,按息
2.15厘,30年按揭,月供11,315,佔月入38%,留下87萬元現金儲備。
在例子中,買家當然有能力以3成首期購入價格類同的物業,但結果卻是減少現金儲備,等於削弱自己在經濟下行期的防守能力。
事實上,選用高成數按揭,意味借款人手持較多現金,在經濟前景不明的日子,此會是一大優勢。由借款人的角度考慮,要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重要的是借款總額是否在負擔能力範圍內,按揭成數反而不是重點。
借貸是有成本的,最明顯的成本是利息。其次是機會成本,以借盡的態度入市,其機會成本便是不同低首期方法之間的息差,例如正常的高成數按揭(包括按揭保
險)、一按加二按,甚至是一按加私人貸款或信用卡貸款等。在眾多途徑中,以高成數按揭的成本最低。高成數按揭雖有保費開支,但攤長在20、30年的還款
中,不會明顯增加負擔。
「租樓等跌」具高昂執行成本
相對而言,準買家如果選擇租樓,計劃在樓價明顯調整後再入市,則一來其他投資的回報未必吸引,二來無人可準確預測樓市,「租樓等跌」的策略卻有高昂的執行成本。萬一樓價持續在高位橫行更長時間,累積租金開支可觀。
綜合而言,如果有實際住屋需要,準買家在避免借取過高的貸款額的前提下,仍可考慮以低首期方案入市。此會是現時樓市環境下,較平衡的風險管理策略。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11月6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宏觀論按」 為宏亞按揭集團旗下按計劃的網誌,集中發布按計劃於不同媒體撰寫,有關按揭、樓市評論的文章。 「按計劃有限公司」(按計劃)是宏亞按揭集團成員之一,提供專業的一站式按揭顧問服務。兩大服務範疇包括:「按揭理財」及「按揭轉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由短炒獲利個案看樓市
自從政府在2024年撤銷各種樓市辣稅、今年又下調400萬元或以下物業的印花稅至100元後,各區「短炒獲利」的報道急增。不過,短炒獲利個案出現,卻未必表示樓市已重回升軌。 物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熵(Entropy)」,用以計量一個系統中失序的狀態。一個封閉系統,在大趨勢上,其熵...

-
有機構發表報告指香港房地產風險偏高,理由之一是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要儲蓄逾20年,才可應付一般單位的樓價,數據較其他大城市更為嚴重。但正如我們過去多次提出,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負擔不了一般單位樓價,可能是民怨高的原因之一,卻未必反映樓市風險過高。 說中等收入家庭(定義是政府統計中,收...
-
社會愈來愈重視環保,發展商會標榜使用節能技術、低污染建材;銀行為鼓勵環保建築,也會為符合指定條件的「綠色建築」物業提供較多的按揭優惠。但要留意,此類額外優惠,也會受監管機構的指引限制,例如說額外的現金回贈便可能影響按揭成數。 回贈限制不可超額 按揭市場競爭激烈,市場習慣,...
-
轉按市場活躍,即使近日銀行上調新做按揭利率,一般估計也不會削弱業主的轉按意欲。不過,市場上卻總有業主因種種原因而未能轉按。而較常見的,包括以下五種情況: 估值不足 近十年樓價輾轉上升,一般情況下,轉按不會出現估價不足的問題。但凡事有例外,最常見的是以發展商高成數按揭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