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

債務對按揭申請的影響

一般人申請按揭時,大概都會知道銀行要為有關申請進行壓力測試,壓力測試本身對於不同情況的申請人有不同的要求,但一般借款人可能會忽略自己其他借款對按揭申請的影響。

現行的壓力測試,對未持有/擔保其他按揭的申請人,要求供款不逾月入50%,按息加3厘時,供款不逾月入60%。如果申請人已持有或擔保其他按揭,壓測要求收緊至供款不逾月入40%,按息加3厘時,供款不逾月入50%。

如果申請人未持有/擔保其他按揭借用高成數按揭(包括按揭保險、一按加二按的組合等),總按揭成數高逾標準按揭成數2成,壓測要求為供款不逾月入 45%,按息加3厘時,供款不逾月入55%。如果申請此類高成數按揭,而申請人又持有/擔保其他按揭,壓測要求為供款不逾月入35%,按息加3厘時,供款 不逾月入45%。雖然壓力測試的標準較為複雜,但總算分類清楚易明。反而一般人未必了解其他借款對按揭申請的影響。

先設想以下兩個情況:
A、B均未持有/擔保其他按揭;
A. 3萬元收入,每月有5,000元的債務負擔;
B. 2.5萬元的收入,無債務負擔。
請問何者可負擔更高的按揭貸款?

在例子中,A的收入高於B,但有固定的債務負擔,扣除有關還款支出,A可動用支出似乎與B一樣,照說二人可借入的按揭貸款額應該一樣。一般人仍在思考收入與債務關係,或者忙於打開智能電話的APP,計算負擔能力之時,行內人可能想也不用想,就會說B的負擔能力較高。

問題在於,在壓力測試要求下,按揭每月供款+其他債務每月還款的總和不可高於月入一半;結果就是,其他還款會嚴重影響壓測的結果。舉一個極端但容易 了解的例子,一名月入6萬元,每月有其他債務還款3萬元的人士,由於有以上壓力測試要求,其可借入的按揭金額是0元。雖然他每月可動用的收入達3萬元,但 由於其他債務每月還款已達月入一半,結果就是完全蠶食其負擔能力。

申請按揭前,如果借款人有能力先行償還其他債務,對提高按揭批核機會,有一定的幫助。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6年4月27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賭徒遺失的伊甸園

閱報看到一篇有關病態賭徒的報道,他們有一些特徵;而過去樓市炒風熾熱時的炒家,往往亦與病態賭徒有不少共通點,幸而近年樓市炒賣風氣被遏止,炒家活動空間減少,對己對人都是好事。
先行定義,稱得上病態,最大特徵是無法自拔,在賭博中賺了錢,他們通常會加碼投注;輸了卻不肯止血,還同樣會加大注碼以求翻本。說起沉迷賭博的賭 徒,一般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位處社會基層,在公園口叼香煙,研讀馬經的中老年男士。但有關報道指出,不少病態賭徒,其實都具有相當學歷,而且在進行賭博 時,都有自己的分析工具,更會借助貸款槓桿,放大回報。
說到此處,大家應該猜到,此處說的賭徒,不僅僅局限於傳統意義下,在賭場或馬場上投注的賭客,也包括各類市場中的投機者。當投機甚或投資處於沉迷狀態,就有很大機會走上傳統病態賭徒的路;相當明顯的觀察是,這群人都十分迷信、六至七成人據說有焦慮或抑鬱的傾向。
在現代社會,不少人會在各類市場投資,一般區分投資與投機,在於投資較在意長線的回報、投資產品的自然增長;而投機卻專注短期回報,目標是賺盡。除此之外,投機的對象大多有槓桿及時效限制的成分。
賭徒樂園的樓市
好賭,可能是人性中的一個傾向;骰仔、賽馬和股票指數可賭之外,物業市場自然也可賭;然而,樓市的一些特性,對賭客甚或業餘賭客有莫大吸引力。
早年盛行的確認人交易,炒家與放盤業主簽署買賣合約後,便以確認人身份在市場放盤,但求在完成交易前將單位轉手賺差價,這叫確認人(confirmor)交易,正名是炒家(Property flipper)。對炒家來說,樓市的「美妙」是這盤賭局中,槓桿率相當高:
一、一般樓價可達用家年收入10倍以上,確認人交易只需支付首期;二、餘款則可借入按揭,銀行樂於提供按揭貸款,按揭利率亦遠較所有貸款低,因此持 貨成本並不高昂。樓市的「本小利大」,加上交易費用、相關稅費偏低,樓市具備金額大、融資易、槓桿高、成本低的特性,可說是賭客樂園。以短期內脫手獲利為 目標的物業買賣,其實是一盤賭局,懂得抽身者方可免至捲入賭徒生涯。
要說香港樓市此個賭場有什麼缺點的話,也許是只可賭單邊,即只可買升,無從買跌。與其他市場比較,不論金股滙,投機者都可雙邊下注,可買升可買跌,市場上對後市有不同見解的資金投了,某程度可以在互相制衡,從而消耗單邊市的瘋狂。
成本便宜批核寬鬆的信貸 遇上只買不沽的物業市場
樓市只可買升,卻欠缺買跌的途徑,結果是大小投資者都在增加樓市需求,而外在因素如QE下的低息,則吸引更多資金投入,再一步推高需求。而香港銀行 又似乎只對樓房貸款有興趣,所以在香港樓市做按揭是「沒有難度」的易事。在借貸成本便宜、批核極寬鬆的環境下,資金不斷被投進樓市,而大小企業、富豪或升 斗市民都只能買升──直至完全脫離基本因素,樓市跌得更狠,如升市般的平衡的瘋狂。
本來賭徒要賭,後果是白手興家抑或傾家蕩產也與人無尤,但只可買升的特性,勢必導致過多的投機活動推高有實用價值的物業市場,到了樓價欠缺支持回落,損失的除了投機者,也包括高位入市的用家,甚至是向用家、炒家提供按揭融資的銀行。
在2009年起,香港金管局和政府已多次提高物業交易的成本、減低投資類物業的按揭槓桿,令樓市幾無炒賣空間。看好後市的投機者想參與樓市,也被迫得以長線持有物業,而且用較低的按揭槓桿進場。
一系列的逆周期措施、樓市辣招,大幅減低樓市對炒家的活動空間,類似1997年前全民皆賭的情況已不復見。今天市場以用家及長線投資者為主,他們對樓價波動的反應、對持有物業的取態,都與投機的炒家截然不同取向。
在社交媒體,時見埋怨香港金管局的種種限制,但如筆者所言,今天樓市潛存的殺傷力將不會如以往般嚴重,這或許需要時間證明一切,不過我們對此卻深信不疑。
聖經舊約的人類被逐出伊甸園故事,據說是沒有聽從上帝的明訓──不可吃那分辨善惡樹的果子。而人被蛇引誘下吃了禁果的結局就是被詛咒,這也開始了罪的世界。故事有不同面向的教導,其中一個理解就是「僭越的人性令始祖苦果自嘗。」
或許,沒有心存僥倖,不在各種投資市場撈一把,就是管理人性之中,嚮往僭越本性的第一步!

王建成
宏亞按揭證券營運總裁及董事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6年4月26日

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負資產數字增加的應對方案



金管局下周將公佈第一季負資產數字,如無意外,數字會較去年第四季大幅上升;而且去年的負資產個案,大部分涉及銀行職員住屋按揭貸款,但今年開始,料陸續有一般自住用家的物業步入負資產。

2015年第四季,金管局錄得95宗住宅按揭負資產個案,是2014年第季以來再次錄得負資產個案。此段時間負資產重現,原因不外乎去年第四季樓價見頂回落,雖然其時樓價回調幅度輕微,但由於部分銀行會為合資格員工提供成數高達十成的特惠按揭,以此等優惠按揭入市的銀行職員,遇上樓價回落,物業便較易成為負資產。

由於一般住宅按揭的成數限制在56成,而按揭保險的最高按揭成數亦只有9成;而去年第四季,樓價較高成回落不足一成,當時樓價下跌,未令一般按揭借款客戶的物業成為負資產。但今年第一季,樓價持續回落,較去年第三、四季高位已下調約15%;換言之,除了銀行職員特惠按揭外,將有一批在去年以高成數按揭入市的借款人,物業成為負資產,估計第一季負資產個案將突破3位數。

在業主的角度而言,物業成為負資產,意味資產貶值,絕非好消息。不過,即使用家在樓價高峰購入單位,如果打算長期持有的話,或許不應過份在意短期的價格走勢。說到底,除非樓價只升不跌,又或完全禁絕物業按揭,否則負資產只是正常的周期現象。

由於近年金管局收緊按揭指引,例如貸款額為樓價8成以上的按揭保險,會要求申請人未持有其他香港住宅、為固定受薪、而且有較嚴格的壓力測試標準。計算下來,有能力借入8成以上按揭的買家,實際供款大概只佔月入37%,雖然物業市值比去年購入價低了一截,按揭未償還餘額更較市值為低,但除了心理影響,暫時實際影響不大。

物業成為負資產,一時三刻難以改變 ,小業主可以做的,是首先準期還款,連一天遲供也不要出現。延期還款的戶口,會引起銀行特別留意,持續出現遲供紀錄,銀行便有更大動機要求提早還款,更會為未來申請其他貸款或轉按帶來負面影響。在信貸資料庫日趨完善的今日,借款人要緊記:信貸紀錄是跟身一世的,不值得因為一時忘記供款而令信貸評級下跌。

在準時還款之外,小業主宜加強儲蓄,雖然今年按息估計未有大升空間,但手上持有更多現金,即使未來加息,都有裕餘作出應對。如果用家去年入市時,選用的高成數按揭並非整筆貸款低息的組合,而是涉及利率較高的二按,更應計算未來息口回落時,二按供款增加的問題,現時增加儲蓄,未來可先行償還利率較高的二按,以減少加息的衝擊。

原文刊於iMoney 2016年4月23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新造按息縱減 轉按仍要看條件



多家銀行下調H按利率,由H+1.7厘,下調至H+1.6厘,加上轉按一樣有現金回贈,而且多家銀行又提供高息存款掛勾或綜合按揭戶口等優惠,不少原有按揭已過罰息期的業主,都希望以轉按慳息及賺取回贈,但近半年樓價回落,為轉按平添不少難度。

銀行下調H按利率,理論上利好樓價市,但在多項經濟數據轉差,主流分析亦看淡樓價的情況下,按息下調0.1厘,或不足以刺激更多買家入市;不過,H按利率調整,適用於新購及轉按物業,一般估計銀行在意的,是以調整按息,爭取轉按生意。雖然新舊按揭息差只有0.1厘,借100萬元,一年利息支出差別不足1000元,但對條件符合的業主來說,只要簽幾個名,請半天假到律師樓辦手續,即可節省利息支出,另加現金回贈,似乎甚為吸引。問題是,在去年初按揭指引收緊,及近年樓價回落的複合效應下,業主轉按要先考慮估值是否合乎轉按條件。

劉先生在2014年中換樓,購入將軍澳一個單位,當時作價585萬元,他向銀行借取380萬元,按揭成數約65%,當時利率為H+1.7厘,罰息期2年;由於將過罰息期,加上傳媒報導銀行下調新造H按利率,劉先生亦考慮轉按,除了節省利息,亦可取得約3萬多元的現金回贈。雖然他的信貸紀錄良好、收入更有所上升,但他卻發現,現時難以實行轉按大計。

供樓2年,其未償還按揭餘額約為365萬元,但樓價回落,其物業估值只570萬元,在現行按揭指引下,樓價570萬元物業,一般按揭上限為342萬元,換言之,如果現時轉按,需要準備23萬元支付新舊按揭的差額。考慮過後,劉先生唯有押後轉按計劃。值得留意的是,2015227日之前,600萬元以下物業,一般按揭成數上限為70%,如果事主當年借足7成,轉按的難度會更大。

當然,不同屋苑不同單位的情況千差萬別,上述個案中,可能事主當年入市價略高於市值,屋苑在跌市中調整幅度可能又略大,在按揭指引收緊下,令其轉按可得金額不足以償還原有按揭;但不排除其他在相近時期入市的業主,仍可成功轉按。

說回劉先生的個案,其實以每月供款的角度考慮,轉按與不轉按,每月供款差距不足200元,可說無關痛癢。理論上,事主如有能力支付新按按揭的差價,亦可視為部份提早還款,但一般人大概不會為了每月節省200元,而拿出逾20萬元提早還款;暫時而言,劉先生及有類似情況的業主,大概只好靜觀其變,等待樓價回升,或現有按揭餘額慢慢減少時,再看是否有轉按減息的機會了。

原文刊於置業家居2016年4月23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

銀行員工按揭

金管局將於月底公布第一季負資產數據,如無意外,數字會較前季的95宗明顯上升。在前季的統計中,金管局表示大部分負資產個案都涉及銀行職員按揭貸款。究竟甚麼是銀行職員按揭貸款?此類貸款又有何特色?

銀行職員按揭貸款可視為銀行員工的福利,按揭利率及按揭成數都較正常按揭優惠;例如部分銀行會為職員提供高達樓價十成的按揭(當然對年資、職級、薪金等有一定要求),不但免支付按揭保費,按揭利率亦較市價為低。

正正由於按揭成數超高,一旦採用此類員工優惠入市後,樓價輕微下跌,物業便會成為負資產。當然,由於按息較市價更低,即使物業名義上成為負資產,只要收入穩定,按揭供款為借款人帶來的壓力也不會太大。

銀行挽留人才 提供職員按揭優惠
不過,有辣有唔辣,銀行職員考慮選用上述員工按揭優惠前,有一些地方必須留意。最明顯的問題是,員工按揭優惠僅提供予銀行員工,一旦離職,有關按揭 的利率、成數便會回復正常市價及規定。事實上,銀行提供上述優惠予員工,一定程度上是以此挽留人才,減少員工三不五時搵工跳槽的情況(特惠按揭之外,部分 銀行亦會向員工提供存款利率較高的存款戶口)。反過來說,如果銀行職員借入員工按揭後,便要有心理準備,除非樓價急升否則難以轉行。

值得留意的是,職工向銀行借用按揭之後,轉工的成本的確大增,或者會減少跳槽的想法。但銀行向員工提供按揭,卻絕不表示銀行一定會和員工長相廝守,萬一銀行裁員,被裁員工便可能要轉交市值利息,並需補回按揭差額。

另外要留意,如果銀行員工借用職員按揭貸款,利率雖然較市價為低,但當其再購買另一住宅,並向其他銀行申請按揭,並進行壓力測試時,其他銀行計算其 首套住宅按息時,一般會以市值計算。例如A向銀行取得的員工按息優惠,即使其供款的確是以1厘計算,但一旦購買第二個物業,上述按揭的利率便需要以市值計 算,再加3厘作為壓力測試的標準。原因亦在於其他銀行無從肯定其人可永遠享受有關福利。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6年4月20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6年4月19日 星期二

銀主盤與樓市

早前有評論估計,在樓價下調和經濟放緩的情況下,年內銀主盤會大幅增加。碰巧上星期拍賣場出現幾宗平價銀主盤,成交價較二手價低一截,更令人憂慮銀主盤增加會進一步推低樓價。究竟銀主盤由何而來?對樓市又有何影響?

所謂銀主盤,一般是指按揭借款人借入按揭後違約,結果銀行收回抵押物業,出售抵債;如果經濟環境持續低迷,眾多自住小業主無力償還按揭貸款,自然會觸發更多銀行收樓個案。
另一種情況是,銀行主動call loan(要求借款人償還部分或全部貸款),當借款人無法按要求還款,銀行收回物業。

不論是那一種情況,銀行收回放售的物業,即坊間說的「銀主盤」,多多少少都會被標籤,成交價一般較同類型二手成交為低(銀主盤被標籤的理由很多,玄 學上的原因是單位成為銀主盤,風水地運欠佳;實際上的理由是銀主盤可能丟空一段時間,保養可能較一般二手單位為差;而原業主往往有其他債務,如以有關物業 作登記地址,承接物業的新買家可能受追債滋擾等)。在二手成交量偏低的情況下,少量低價成交的銀主盤,可能會進一步推低樓價。

現階段銀主盤源於投資者超借
值得留意的是,暫時來看,目前銀主盤原業主都以投資者為主,尚未波及自住的小業主。投資者的物業較易或較快成為銀主盤,背後有眾多原因。部分投資者 入市後因物業升值,將之視為提款機,不斷加按,甚至以債冚債,到了樓價見頂回落,無從加按後,物業被收回,是近期銀主盤出現的原因之一。

相對而言,自住業主的按揭槓桿有限,正規的高成數按揭有較多限制,包括更嚴格的壓力測試等,除非經濟環境全面惡化,否則小業主較低機會斷供。或者可 以說,有較強還款能力或較強還款紀律的用家較少以多重按揭套現,有此需要的,往往是投資者。從事二按的財務公司,處於一個逆向選擇的處境──潛在客戶都有 較高違約風險,風險反映在利率上,按息一定較高;而較高的按息反過來又可能在經濟環境轉差時,帶來更高的違約可能。

討論至此,大家應該明白,為何金管局的逆周期措施,大部分都針對非自用按揭;反過來亦可以說,由於監管措施早於2009年已逐步落實,投資者借取按揭的規模受限,銀主盤為樓價帶來的衝擊,應該較上一周期溫和。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6年4月19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6年4月13日 星期三

港深樓市比一比

香港樓價自去年第三季高位見頂後回落,背後有眾多原因,供應增加、加息陰影之外,另一負面因素是市場擔心中國增長放緩。有趣的是,憂慮中國增長放緩,香港樓價已見調整,但內地各城市,似未見類似影響,近期仍似脫韁野馬,高速增長。
香港樓價比起去年高位,大概已回落15%;一河之隔的深圳,根據官方數據,3月份深圳一手樓成交4,461套,平均樓價每平方米49,989元人民 幣,換算成港元呎價,大概是5,570元,一手樓價按月上升3.94%,按年升88.17%。二手樓方面,無官方樓價數據,但市場統計亦是成交暢旺,價格 上升,3月份深圳二手成交便有1.8萬宗。
深圳樓市熾熱 未懼內地經濟放緩
相對來說,雖然香港樓市近日成交淡靜,3月份土地註冊處住宅成交登記只有2,600宗。市場討論香港樓市需求減弱,一個主要理由是中國增長放緩。但 影響理應更直接的深圳,似乎完全未見類似的擔憂。去年內地主流意見大都看淡樓價,打貪會影響成交量、內地一手庫存龐大,去年10月官方數據,全國空置住宅 面積有4.3億平方米,各地有多個落成後無人居住的「鬼城」。但數月下來,在官方推出措施刺激樓市後,各地樓市好轉,一綫城市更是升幅驚人。
內地樓價在經濟增長放緩下急升,一個分析是中國政府試圖以資產增值應對經濟問題:自住樓有價,可能刺激城市居民多消費。
針無兩頭利,樓價上升,資產價格帶動消費意欲可能是官方算盤,但樓價增長過急,一樣惹來無殼蝸牛的怨言。有統計顯示,近月深圳的房價與收入比已升至23.5水平,即深圳樓價大概是家庭年收入的23.5倍,而香港數字大概「只」是19倍。
可能有見於一綫城市樓價升幅過高,內地早前開始收緊按揭,例如首套房的按揭比例,原本為7成,新例下,按揭成數不變,但判定「首套房」的標準較前嚴格,而二套房的按揭成數由6成下調至4成。參考香港收緊按揭的功效,估計深圳樓價升幅將放緩。
年初之時,投資市場對中國經濟增長甚為悲觀,但觀察中國官方的樓市措施,暫時來說可算應對得宜,尤其是樓價一如所願的上升後,官方仍可作出收緊按揭 的政策,避免資金過度投入樓市。在此事上,似乎中國政府的經濟政策未見慌亂,經濟增長縱放緩,中國社會仍有適應的能力。近期不少看淡本地樓價的分析,背後 多多少少涉及中國經濟不景的預設,觀乎內地近一年對樓市寬緊有度的措施、一綫城市樓價升勢凌厲,甚至官方要出招壓抑,大家對香港樓市,是否似乎不宜過於悲 觀?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6年4月13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投資怪談──裂口女

不知大家是否喜歡看恐怖片、聽鬼故事?又或者是怪談式的述異故事,此等故事都會讓人嚇出一身冷汗;但怪談故事除了表面的恐怖,背後往往也反映當下社會的荒唐。
話說1979年,日本小學生之間流傳一個裂口女的故事,裂口女面上帶有裂到耳朵的大嘴巴,這名女子日常只可戴着口罩渡日。後來她竟走到小學的校門 外,攔下獨自走路的小學生,除去口罩詢問他們「我漂亮嗎?」。如果回答「不」,她便把對方的嘴巴剪開作為回應。小學生都害怕這樣的遭遇,大夥兒決定如遇上 不幸,要回答「漂亮」。
裂口女果然再現身校外,這趟把名叫優太郎的小學生截住,將裂口露出,問同樣的問題。可是優太郎把準備好的「正面回答」奉上時,卻一樣換來裂口女的一剪!裂口女的邏輯是:「你既然認為我漂亮,就讓你一起漂亮吧!」
這本來是小學生之間的都市怪談,最終卻引起社會恐慌,警察和學校要加強巡邏與保安,部分地區更一度停課。在日本這個故事的一個說法,源於裂口女家族 生產黑心商品,大賺黑錢,因而遭受詛咒,後代子孫生來嘴巴會裂開,變成妖怪,終生遭人唾棄,因此心理不平衡,於是隨機找人報復!故事去到南韓則被演繹到整 容失敗的人士向社會報復。不管版本為何,故事的重點教訓都折射出當時日韓平民的處境,而令社會產生共鳴。
投資市場的裂口女
筆者借用裂口女故事想反映一下我們當下投資市場的現象:
裂口女是否漂亮,某程度上是有關客觀事實的問題,例如說一般審美標準以櫻桃小嘴為之美,那麼裂口應該便是不美了。但上述故事中,優太郎被問及裂口女是否漂亮時,卻沒有如實地回答,其回應全出於己身利益的考量。
故事中,優太郎是「被回答」自己不想答的問題,值得同情。但在投資市場,不少人卻是出於自身利益,裝作客觀判斷,製作種種言說,希望影響他人而得到個人或組織的好處。
其中一種較常見,就是在資產市場的「估市」行為。任何投資市場,在同一時間必定有利好和利淡因素,市場亦熱切需求對後市的預測,結果便是不同的後市預測充斥市面。
估市有趣的現象是,估計錯了,大家都傾向遺忘;估計中了,眾人便奉之為先知。金融海嘯後,有分析師估計樓市會出現雙底衰退,有代理老闆估計樓市進入冰河期──事後孔明來說,他們都估錯了,但不要緊,反正眾人不會對錯估的分析窮追不捨。
反過來說,如在沙士前後估計樓市好轉、又或在2008年後敢於估計樓價上升的,估中一次往往榮升先知,名利滾滾來。上述選擇性遺忘的市場特性,不斷地鼓勵各類預言家熱中於估市。
公我贏字你輸的邏輯
明乎此,便更易了解,為何當多數業主明明供樓負擔不大,利率又未見有大升空間之時,卻會有機構敢於預言樓價暴跌。此無他,估錯了,眾人不過笑一笑, 估中便不得了。筆者不敢說所有分析全無根據,但細看論述内容,只是某人說、消息人士分析、超現實的前設以外,便全沒有數據和邏輯,便大言不慚地說:必升、 必跌。市民在參考各類意見時,宜先了解分析背後的利益。
等而下之,同一批人,在樓價高企,鼓勵買家高追時,會說樓市剛性需求強勁,有買貴無買錯;到了外圍因素轉差時,他們不但絕口不提剛性需求,而且可面 不紅,心不跳的建議業主調整叫價;甚至作出樓價會大跌的「客觀估計」,為的當然是左右樓市氣氛,促成交易;此類判斷如何影響預言者的自身利益,便更是明 顯。
撇開恐怖內容,裂口女的邏輯倒有一種「公我贏,字你輸」的幽默感,在投資市場,恐怕不少專家都有立志成為裂口女,擁有「我講哂」的氣勢。

王建成
宏亞按揭證券營運總裁及董事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6年4月11日

2016年4月6日 星期三

跳出樓市框框看放寬按揭

樓市成交量近期回升,但比起往年紀錄,成交量仍是偏低。成交淡靜,業界不少聲音建議政府減辣、金管局放寬按揭指引。單由本地樓市角度看,有關建議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由更宏觀的角度考慮,近期減辣、放寬按揭指引的機會不大。

可能由於政府高層多番表示不考慮減辣,近期業界將要求撤銷樓市辣招的火力集中於金管局,特別是要求金管局放寬按揭成數。單由樓市角度考慮,放寬按揭成數,例如將600萬元以下物業標準按揭成數重新上調至7成,應該可刺激樓市成交量。

不管論者贊成抑或反對現階段放寬按揭指引,考慮的焦點都集中於本地樓市。贊成放寬者一般認為樓價成交量已低至不正常水平,情況持續,連鎖效應將拖累 經濟,況且壓力測試的推行,已一定程度上保證借款人的償付能力,即使放寬按揭成數,對銀行體系的帶來的風險亦有限。而反對意見一般會提出,現時樓價仍然偏 高,官方減辣會予市場錯誤訊號。

兩方面的意見其實都有一定道理,但由較宏觀的角度考慮,估計官方在近期會避免刺激信貸增長,當中自然包括按揭。

本港家庭債務佔GDP比重偏軟
倫敦Kingston大學教授Steve Keen於《福布斯》撰文,指中國及香港未來3年內,有機會步希臘後塵,陷入債務危機。其論據之一,是私人貸款對生產總值(GDP)比率高企,且增幅迅速 的地區,陷入債務危機的機會較高。事實上,本港貸款相對於GDP比率持續高企,去年第四季家庭債務佔GDP比率為66.4%,創歷史新高,相對而 言,1997年的數字為48%。此數字上升,代表債務增長速度甚於經濟增長,金管局亦多次表明關注有關趨勢。

當然,評估風險的工具有很多,家庭債務佔GDP比率只是其一,另一個常用的標準是貸存比率,由於香港的存款增速較貸款增速高,此數據過去十年較為平 穩,去年更見微跌。去年底所有認可機構的貸存比率為70.1%,只計零售銀行,所有貨幣的貸存比率為56.5%,即銀行有100元存款,才貸出56.5 元。根據此指標,香港整體上未見超借。

說香港會在三幾年內步希臘後塵,陷入債務危機,可能有點過慮。但家庭債務佔GDP比重偏高,應該是監管機構也認同的觀點,而按揭正好是家庭債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情況下,在上述比率回落前,估計按揭成數放寬的機會不大。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6年4月6日

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

解讀銀行調整按息

多家銀行調整拆息按揭(H按)利率,由原來的H+1.7厘,下調至H+1.6厘,市場形容為減息;但是否減息,其實有一定討論空間。

從表面看,H+1.6厘的利率當然比H+1.7厘低,而以100萬元貸款計,0.1厘的息差,代表每100萬元貸款,每年利息支出減少約1000 元,說是減息似無不妥。但需要留意,不少銀行有為H+1.7厘的H按組合提供存款掛鈎戶口,可獲等同按息的存款利率,存款上限為未償還貸款一半。以近日一 個月拆息0.23厘,按息H+1.7厘計,其實只要存入5.2萬元左右,一年利息收入已是1000元。兩種按揭條件比較下,何者實際利息支出較低,主要視 乎借款人本身有多少現金儲備而定。

截至目前為止,客戶只能在H+1.6厘的按揭戶口,以及H+1.7厘按息連存款掛鈎戶口中二擇其一。在銀行角度而言,提供H+1.6厘的按息而不同時提供存款掛鈎戶口,賺取的息差其實不一定減少。

或刺激轉按增加
對大市來說,H按利率輕微下調,刺激準買家入市的作用未必太大。但對於數年前入市的小業主來說,卻可能觸發他們轉按的意欲。

2012年初至2013年中,銀行較不積極推出H按,其時新批按揭中,八至九成為P按,利率一般為2.15厘。2013年中起,銀行開始下調H按利 率,H按比重於2014年2月再度反超P按,當時H按利率一般為H+1.7厘,至2015年,才有銀行為H按提供存款掛鈎組合。簡單來說,銀行推出 H+1.6厘的按息,未必足以吸引大批準買家入市,但對在2012至2014年取用按揭的業主,卻足以吸引他們考慮轉按。

今年以來一、二手樓市成交淡靜,1及2月成交量只有去年同期三成,暫時亦難見樓市成交量有大幅上升的條件,目前銀行在賬面上輕微調整H按利率,目標可能較偏重在吸引轉按客戶。
對於過去數年入市、按息又略高於現有水平的業主,如果供款紀錄良好、物業估值可配合、罰息期已過,轉按亦不失為慳息的選項。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6年4月5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按息回落 應該轉按嗎?



多家銀行調整拆息按揭(H按)利率,由H+1.7厘,下調至H+1.6厘水平,對猶疑是否入市的準買家來說,未必會為了10點子的息差而作出入市決定,但對於有樓在手,按揭又未供滿的業主來說,面對按息回落,可能會考慮轉按。但轉按前,有不少地方值得留意。

對借款人來說,如果既有物業的按揭利率較新造按揭為高,單是「慳息」已是足夠推動轉按的誘因。

3月底一個月拆息約0.23厘,H+1.6厘即按息為1.83厘;以100萬元貸款,還款期25年計,H+1.6厘按息,每月供款4,157元。假設借款人原有按揭利率為H+1.7厘,在同等借款額、還款期的情況下,供款4,205,轉按每月供款節省48元。如果不比較供款,而是比較利息支出,轉按一年利息支出減少約989元;此外,轉按一般可獲貸款額1%的回贈,足以應付轉按的律師費等成本,初步看來轉按似乎是合理選擇。

不過,轉按也要考慮其他條件是否配合,包括原有按揭的罰息期是否已完結、信貸紀錄是否良好、入息證明是否齊備並足以通過壓力測試。另一個要考慮的因素,是按揭估值。

留意物業估價
近年一般銀行按揭的罰息期在2至3年,單純考慮此因素,原有按揭如已供2、3年,轉按應該沒有額外成本。問題在於,近幾年按揭指引收緊,轉按時的按揭成數受限,加上近半年樓價回落,物業估值可能影響轉按時的借款額。以一個在2014年初購入,作價$600萬的單位為例,當時採用七成按揭入市,按揭額為$420萬,2年下來,估算按揭餘額約$390萬左右。由於 去年按揭指引收緊,轉按要借足$390萬,物業估值便要有$650萬,如果估值低於此數,轉按便需要另行籌措資金,償還新舊按揭的差額。當然,如果原有按 揭在更早時候借入,物業累積一定升幅,上述問題的影響便會較輕微。

如果一切轉按條件具備,小業主要考慮的便是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按揭組合。近期市場焦點集中討論幾家銀行按息調整至H+1.6厘。但單純以慳息角度考慮,此未必是最慳息的按揭組合。例如多家銀行均有提供H+1.7厘,另外存款掛勾的計劃,借款人可獲等同按息的存款戶口,存款上限為未償還貸款一半;暫時而言,未見有銀行將有關優惠普及至H+1.6厘的安排。

以上文提及100萬按揭貸款,按息下調0.1厘,一年利息支出減少不足1,000元計,如果借款人獲銀行批出H+1.7厘,另加存款排勾的按揭條件,其實借款人不需存足50萬元,只需存入約5萬2千元,存款利息已足以抵銷有關利息支出。對於有一定現金儲備的借款人來說,此類名義按息較高的存款掛勾按揭,反而是較佳的選擇。

原文刊於iMoney2016年4月2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撤辣刺激作用消退?

 周末一手成交回落,有外資大行發表報告認為,撤辣的刺激作用消退,並預期樓價仍然受壓。一手成交量的確有所回落,但撤辣帶來的,應該不止是一時的刺激。今年一手住宅的成交量仍可望挑戰新例以來新高水平。 說撤辣的刺激作用減弱,是一個公平但容易引起誤判的評估。說「公平」,因為無論由按月或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