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中小型行或將上調按息

二月底幾家大銀行上調新造按息至2.4厘起,但多家中、小型銀行並未跟隨,至現時為止,仍有銀行可批出按息低至2.15厘的P按,但相信此情況未必會持續太久。

整 體而言,香港四家主要銀行的按揭市佔率達六成;過去幾家大銀行調整按息,中小型銀行例必跟隨,可謂一呼百應。今次大行上調新造按息接近一個月,仍有中小型 行未有跟隨,表面理由是中小型銀行以「標準法」評估貸款風險,未按二月底金管局指示,使用「內評法」銀行上調按揭貸款風險加權比率影響。更實在的原因,可 能與中小型行趁機爭取市佔率有關。

中小型行存款規模較小,按揭業務胃納有限,市傳個別中小型銀行按揭業務表現非常理想。如果中小型行按揭業務提早達標時,他們便不需靠維持低按息搶生意,五、六月,中小型行有機會將新造按息上調至貼近大行水平。

不過,由於中小型行不受金管局上調按揭貸款風險加權比率的影響,他們訂定按息的靈活性會略高於大行,估計未來細行間斷地下調按息以搶佔市場的「游擊戰」會不時出現。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4月30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

市場縮減 按息難大升



三、四月份,幾家銀行推出定息按揭,市場焦點在討論「定息按揭」是否「抵用」。但此類產品的出現,反映大行上調按息後,中小型行未有完全跟隨;大行既不能將按息再次下調,為保持競爭優勢,便推出定息產品,拓闊客源。

三月初部分銀行上調按息,原因在於金管局在222日發出指引,要求以「內評法」評估貸款風險的銀行(包括多家大型銀行),將新造按揭的風險加權比率下限定於15%。之前此類銀行的按揭風險加權比率一般在10%以下;措施直接令銀行的資本成本增加(需要為按揭貸款預留更多資金),觸發受影響銀行加息。

但是次大行上調新造按息的效果,卻與以往大相徑庭。過去大型銀行是業內的定價者,中小型銀行是追隨者。最近的例子是2011年初,恒生銀行表明暫停拆息按揭,整體拆息按揭利率亦告回升。但近月多家大型銀行上調按息後,仍有銀行按兵不動,維持舊價市民仍可取得按息低至2.15厘的新造按揭。


市場縮減,按息難升
部分銀行按息不變,表面原因是此類銀行沒有採用「內評法」,資本成本未受金管局指引影響。但更具體的原因,相信與市場收縮,競爭轉趨激烈有關。

2010年,新取用按揭總額為3,242億元,2011年是2,278億元,去年數字是1,919億元,數字兩年間回落4成;而展望2013年,幾乎所有業內人士都估計會進一步回落,問題只是幅度有多少。值得留意的是,同期香港的存款比率是持續在增加的。

簡單來說,不考慮美息走勢,單單考慮本地因素,銀行仍然水浸,而按揭市場規模則因人為因素縮減;本地按息並沒有上調壓力。

至於兩家在3月率先上調新造按息的銀行,都先後推出「定息按揭」優惠,其中一家的賣點,是標榜在供款初期,利率甚至較市場上按息2.15厘的浮息按揭更低。這反映大行上調按息後,在價格競爭上已處於不利位置,唯有推出利率相宜的定息產品吸引客戶。

或者有人認為,監管機構在2月可以上調指引,間接迫使銀行上調按息,未來也可以同一招數再迫銀行加息;但此招其實難以執行。

事實上,監管機構早要求上調新造按揭的風險加權比率,已引起不少批評。而且其他使用「標準法」評估貸款風險的銀行,標準(按揭貸款的風險加權比率達35%)為國際協訂,更難由監管機構左右。因此,我們並不預期監管機構會再要求銀行上調按揭風險加權比率。

我們估計,雖然貸款需求持續縮減,但本地按息在第二季將大致維持不變,即在2.15厘至2.4厘間橫行。不過,中小型行的胃納有限,今次「不跟加息」,料會令其市佔率上升,部分更可能提早達成全年貸款目標,下半年中小型行則可能跟隨大隊,將按息上調至2.4厘水平。展望未來,本地因素難以進一步推升按息, 在美息上調前,本地按息或會於2.4厘水平止步。

原文刊於iMoney 2013年4月27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金價跌 樓價難倖免?


 上星期黃金價格波動,不少意見認為,金價下跌,樓價也難倖免;但我們認為,兩個市場各有其特性,不宜直接作出金跌樓亦跌的結論。

一般分析,有一些共同理由支持黃金及本地樓價在近年上升——美元供應增加,通脹長期存在;黃金及物業是實物,是理想的抗通脹投資;而近年利率偏低,亦令持 有黃金及物業的成本下跌。以上論點基本上正確,但黃金及物業的共通點,亦僅此而已。左右兩者升升跌跌,除了通脹及利率,尚有其他因素,而影響金價的其他因 素,可能對樓價並不相干,反之亦然。因此,兩者表現往往並不同步。

新世代投資者對黃金的印象,應該始於十多年前,由00、01年起持續上升。香港樓價則是在03年觸底反彈;兩者近10年的「同步率」或者說正關聯甚高,但其實兩者在歷史上並不總是同步上落。

90年代中期起,盎士金價長期在400美元水平徘徊,亞洲金融風暴後美匯高企,金價更輾轉回落至250美元水平。值得留意的是,在90至97年金價幾乎徘 徊不動的日子,香港樓價卻是坐上了火箭直升,累積升幅263%。同樣地,金價在去年第三季見頂後回落,相對而言,本地樓價卻在11至13年初急升。歷史數 據反映,金、樓價格可以完全不同步。

金價回落,可能反映市場預期聯儲局提早結束量寬;而提早結束量寬,對香港樓價屬利淡因素。但需要強調的是,有眾多因素影響金價,例如歐洲一眾央行是否會沽 出黃金儲備;如果歐洲央行團結一致沽金,當然會利淡金價,但卻不會對本地樓價有實質影響。由於左右金價、樓價的因素不盡相同,不能因兩者近十年走勢大致同 向,而說金價調整,樓價亦一定有壓力。

物業可作居所 性質異於黃金
坊間智慧,認為黃金是實物,可抗通脹,但上文提及的90年代中後期,美國/世界的通脹持續,但金價卻出現明顯跌幅,反映坊間智慧並不一定有效。黃金的確是 實物,不似現代貨幣,可以人為的大量製造。但黃金其實除了閃閃生輝,實際上也沒有多少功用。只是黃金有幾千年作為貨幣的傳統,每當世人懷疑信用貨幣時,便 會增持黃金,以求安心。但當世人對信用貨幣的信心回升時,對黃金的需求便下跌;90年代時,美國雖然有明顯通脹,但美元卻是強勢貨幣,因此金價仍是抬不起 頭。

相對而言,本地物業卻不是貨幣的代替品;而且物業有實際的居住作用,此特性都與黃金不同。金價下跌,如果代表美元轉強、聯儲局提早收水,都不利於本地樓 價。但如果金價波動有其他原因,如央行沽金,便與樓價幾乎完全沒有關係。總結而言,對關心本地樓價的讀者來說,金價只有間接的指標作用。

原文刊於置業家居, 2013年4月27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緩慢跌市模式 用家主導


本周有兩家機構分別發表樓價預測,一家估計樓價全年下調5至10%,另一家則估計樓價會下跌25%。後市跌幅人言人殊,但多數意見認定樓價會下跌。整體而言,我們同意樓價有調整壓力,但今次的調整,可能會有點「與別不同」。

先回顧一下,過去樓市下調周期有一個模式:
成交價見頂回落,用家傾向租樓,投資者斬纜止蝕,市場供過於求,成交價進一步調整。
近年港府的種種措施,卻已令市場生態轉變。2011、2012年二手市場成交量只有7.5萬及7萬宗,較2010年的12萬宗回落。踏入2013年,首季二手成交量較去年同期再下跌15%。在過去,成交量回落,往往反映購買力被消耗,有能力追價入市的準買家買少見少。

但今次樓市發展可能與過去的周期並不一致;2010年底推出的額外印花稅、去年10月的買家印花稅、今年的2月的雙倍印花稅,分別將短線投資者、非本地買家及持有多於一個物業買家的買賣成本大幅增加,迫使他們離場。

換言之,現時成交量極度偏低(代理謂貼近SARS期),並不完全因為購買力被高樓價消耗,而是政府增加部分買家的交易成本,令他們選擇不進場,市場改以用家為主導。

市場欠炒家持貨
用家與投資者不同,投資者決定入市與否,只需計算回報是否合算,對於單位坐向、景觀等較不在意。對於短線炒家來說,只要持有物業到達目標價,便可放售。

相反,用家主導的市場,買賣的決定都仿如慢三拍,用家自然要考慮物業景觀、坐向、甚至單位鄰居是何人。古老相傳,有心水單位最好白天看一次,晚上看 一次,有機會最好黑色暴雨時也看一次,用家入市決定往往較炒家緩慢。到了用家出貨,如果是自住單位,難以交下鎖匙予代理安排準買家睇樓,甚至有買家提出滿 意出價,業主也要計算新居是否可配合交吉。

整體而言,現時市場以用家為主(不單準買家以用家為主,連近兩年入市的都以用家為主),而外圍因素到目前為止尚未惡化。雖然「樓價必升」的預期已經 扭轉,但樓市欠缺大量投資者斬纜止蝕,因此樓價調整速度會極為漫長。以中原指數為例,1997年10月中高位為102.93,金融風暴爆發,一個月後的指 數為87.68,一個月下跌近15%。3個月後指數為72.98,較高位回落3成。

此類跌幅出現,必須要有人大量出貨。要有人大量出貨,此是現時樓市欠缺的因素。因此,近期中原指數調整了一個月,幅度卻只是2%。除非外圍因素急劇惡化,否則,我們並不預期樓價會出現急速/大幅度調整。

現時業主持貨成本低,也沒有多少炒家急於放盤;另一方面,準買家卻已期望樓價調整,放慢入市步伐;未來一段時間,樓市會象一個洩氣的皮球、樓價以極緩慢的速度調整。
較大可能令樓市出現重大調整的,似乎是外圍因素有變。例如主要經濟體出現重大經濟危機,美國現時似乎已逐漸擺脫衰退,對香港較大影響的可能是中國經濟增長嚴重放緩,其次是日本量寬救市失敗,都可能嚴重影響區內經濟。

留意周邊政經形勢
另外要注意的是周邊國際形勢,中日或南北韓擦槍走火,又或伊朗與美國爆發衝突,都足以令香港經濟出現重大動盪。
周邊政經情況萬一惡化,樓市此個洩氣皮球的裂縫便會擴大,調整速度才會加快。
最後要說的是美國的量寬措施,我們反而認為美國即使收水,對本地樓市的影響也不大。美國收水,最可能的情況是經濟好轉,中、港對美經貿可望增長,此 情況下,即使聯邦基金利率上升至2005年水平,即上升5厘,由於港息過去沒有跟足美息下調,我們估計港息上調幅度約3厘,不足以嚴重影響本地樓市。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4月27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俾個Like, 送本書

按計劃 除網站及網誌外,亦於facebook設有專頁,方便網友隨時取得按揭資訊。

由即日起,讚好 按計劃 facebook專頁 www.facebook.com/pamortgage 的網友,可獲贈 按計劃著作《宏觀論按》一冊,名額有限,先到先得。本書以貸款人角度,剖析樓市現象與風險,可說是有關按揭話題的進階作品。本書除討論按揭、樓市及風險管理外,特別開闢「按圖論勢」部分,審視不同樓市指標的效用及限制;希望有助讀者在形勢紛亂的樓市,建立自己的分析方法。

有興趣取得《宏觀論按》的facebook用戶,請於「俾個like」後,於facebook專頁右方「訊息/message」留下姓名及本地郵寄地址,按計劃將以郵寄方式送上《宏觀論按》一冊。每位facebook用戶最多可登記一個本地地址,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用戶如留下姓名及地址,代表用戶同意 按計劃 使用有關個人資料,是次活動取得的個人資料,可能會用於
• 發放按計劃最新資訊及通訊;
• 推廣及直接促銷按計劃網站、服務、活動及宣傳推廣之最新消息;按計劃發放的資訊,將與香港樓市、按揭有關。

是次活動最得的個人資料將會保密,並不會轉交第三方。

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政府縮手不遏樓市的條件


 樓市成交量急跌,物業代理界有建議,港府為種種遏抑樓價措施設下日落條款。考慮到現實情況,港府為遏市措施設下日落條款的可能性不高;但我們認為,官方內部可能已為遏市措施定出「退場條件」。
2月22日港府推出雙倍印花稅之後,二手成交量一直偏低;而市場普遍估計,成交淡靜的市況會持續一段較長時間。直接受影響的物業代理自然叫苦連天,有地產 代理組織估計,如現時的成交量持續,將導致物業代理倒閉潮。問題是,以市場統計的樓價指數計,樓價其實只是輕微回落,港府不太可能在此情況下,收回有關措 施。
試想一下,現時樓價只是輕微調整,如果政府在現時/指定日其後,撤回部分措施,而樓價在此後出現較強勁的反彈;政府難免被指為「官商勾結」、「向地產霸權 屈服」。暫時而言,我們同意,現階段遏市措施有其必要。不過,如果遏市措施欠缺客觀的「退場條件」,未來在樓市轉勢後,遏市措施仍因官僚慣性而繼續存在, 反而令樓價波幅擴大。
淡市孫九招長期持續累供應
同類情況在上一屆政府亦曾出現:2002年,因應樓價持續下跌,港府推出「孫九招」,其中最主要措施包括取消土地拍賣、終止居屋計劃等。樓價在2003年 中反彈後,此兩項緊縮供應的措施卻一直維持,直至曾蔭權任期末年,才見修訂。眾多分析指出,本地樓價高企的其中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政府長期維持偏緊的供 應。
在淡市時推出的救市措施,在旺市時卻一直維持,可能與官僚避免惹禍上身的心態有關。在2005、06年,樓價已明顯回升後,政府不敢增加供應,以免樓價一旦下跌,影響民望。
同類的心態會不會在此一輪遏市措施重現,值得留意:如果主事官員為免引來批評,可能會在成交量、成交價出現下跌後,仍會維持遏市措施一段較長時間。最終,目標本來是「穩定樓價」的官方措施,反過來令波幅加劇。
滙價或為「退場條件」之一
需要重申的是,我們不是主張,現時就要收回遏市措施。畢竟樓價只有輕微調整,以風險管理角度來說,不可能說現時樓市風險回落,可以收回有關措施。以本屆政府的部署,我們相信,官方已要有一些客觀的標準,作為收回遏市措施的指標。
我們相信,其中兩個退場條件涉及滙價,具體而言是人民幣兌港元的升幅,及美匯指數。不少分析都指出,港元資產價格急升,是一個貨幣現象:美元偏弱,港元與美元掛鈎,以港元計價的資產便相對吸引。2005年中國匯改後,人民幣對港元持續上升,更推動大量國內資金南下掃貨。
理論上,如果美元轉強、人民幣轉弱,港元資產價格有下調壓力,屆時便是港府措施退場之時。現時有趣的是,美元有轉強迹象,但人民幣仍持續強勢。扣除兩個因素互相抵銷的滙價因素,最直觀退場準則便是樓價走勢。
官方可能會把「一年內樓價回落20/30%」,作為收回某些遏市措施的標準,以免樓價在下跌時,官方仍然遏抑需求。
必須強調的是:部分遏市措施,如針對非本地居民的買家印花稅、樓按壓力測試等,在「保障本地居民」、「調控銀行體系風險」等目標來說,不管樓價高高低低, 都有其合理性,值得長期維持。但另外一些明顯出於短期需要的措施,如中價樓的按揭成數受限、雙倍印花稅等,我們估計政府已有一定退場機制,確認市況逆轉時 收回,避免加劇資產價格跌幅。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4月24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估價機制

經濟學理論中,有買有賣便是市價;但在按揭業務中,甚麼是市價,卻不是完全由市場買賣來決定,當中涉及第三方/獨立的專業估價。

按揭是以物業作為 抵押品的貸款,業主將一個物業抵押予銀行,可以取得多少貸款,除了監管機構的限制外,便是由物業的估值來決定。在銀行的按揭貸款條文中,都會列明「最高貸 款額可達物業成交價或估價(以較低者為準)的n%。」以一般七成按揭為例,一個成交價400萬元的物業,如果估價只有380萬元,借款上限便是266萬 元,而不是280萬元。

銀行貸款受估價限制,與風險管理有關;如果銀行只按成交價批出貸款,一些有心人便可透過關連交易,自製高價成交,再從銀行取得巨額貸款。而獨立估價的機制,可保證物業價值沒有偏離「合理水平」。

當 然,估價機制的存在,可能令一些成交價偏高的物業,在申請按揭時出現「估價不足」的現象;對借款人來說,最惡劣的情況是要支付更多現金作為首期。以上文提 及,成交價400萬元的物業為例,如估值只有380萬元,七成按揭借266萬元,首期支出便是134萬元,而不是120萬元。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4月23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美元轉強對樓價影響


金融市場近期熱門話題之一是金價暴跌;黃金被一些人視為最後的貨幣,在各國政府狂印銀紙時,金價卻出現暴跌,引起連番陰謀論。另一方面,金價大跌,如反映美元轉強,亦可能觸動香港樓價。

由蠻荒年代起,到上世紀70年代之前,黃金一直扮演貨幣角色;在尼克遜總統任內將美元與蔩金脫勾之前,主要貨幣都可透過美元,兌換定量的黃金,此即 金本位制度。金本位被廢棄後,各國貨幣匯價主要反映有關國家的信用及國力。黃金失去貨幣地位後,兌美元價格先升後跌。直至小布殊上台,美國長年出現赤字, 美國以增加美元供應的方式應付,濫發貨幣的結果,是盎士金價由2000年的250美元升至2011年高位逾1,900美元。金價上升,某程度上是反映投資 者對各國濫發貨幣的憂慮。

陰謀論:美國出手壓低金價?
在金價近期回落前,有幾宗新聞值得留意。其一是德國政府在年初決定,將該國部分儲存在美國的黃金儲備分期運回德國。德國黃金儲放在美國,有歷史原因 (冷戰時擔心華約進攻西歐,儲備落入蘇聯手中)。冷戰結束,德國統一,德國要求將黃金儲備運回國本來是無可厚非;但此舉也被解讀為德國不完全信任美國。

另一單有趣新聞,是美國十多個州,在茶黨推動下,計劃將金、銀幣定為法定貨幣。共和黨主政的德州,州政府更表示考慮將存放在紐約的黃金儲備運回州內 存放。此類措施本來是政治小動作,在猶他州等已經將金銀幣列為貨幣的州,在現實中也不能用金銀幣在市場購物。但此類動作象徵意義重大:部分人擔心濫發貨 幣,最終將令現代貨幣制度崩潰,人類社會重回金本位。

有趣的是,就是在美國各州討論金銀幣成為法定貨幣之前,金價忽然大跌。有陰謀論認為事件可能是聯儲局/美國政府背後操作,打擊市場對黃金信心,變相支持美元。

不同類型的陰謀論一直有市場,共通點是說起來言之鑿鑿,不無道理,但又無從證實。我們自然不知道黃金價格下跌,是美元真的轉強,抑或只是短暫的人為 干預。但2013年以來,美元的確有轉強跡象,我們一直認為,近30年來本地樓價的起落,與美元匯價有密切關係。如果今次金價下跌,代表美元轉強,理論上 對本港樓價是一個偏淡的訊號。

金價跌或為美元轉勢訊號
美匯指數97年金融風暴後上升,在2002年時由貼近120水平回落,大致與香港樓價呈反向走勢。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匯指數大致在73至86 的偏低水平波動;代表對手持非美元貨幣的買家來說,折算港元購買香港物業價格相宜。但2013年以來,美匯走勢偏強,較去年底已累積3%升幅。

美匯轉強,有眾多原因,包括日圓超級量寬,兌美元大幅下跌。美國有可能提早結束量寬,亦支持美元匯價。如果美匯轉強,對本地樓價而言,是一個偏淡因素。

當然,在現時的買家印花稅及雙倍印花稅措施下,除非外來投資者極度看好香港樓價,否則未必單純因為匯價因素而投資本地物業。但美元轉強,往往也意味 熱錢進入本港的規模縮減,或者對香港經濟不是好消息。但另一方面,美元由弱轉強,也有利於香港樓價自然回落,港府未必需要維持眾多遏抑樓市措施。如確認美 元轉勢,或會揭開官方遏市措施逐步退場的序幕。此點是港人未來一段時間,作出理財決定時,不可輕視的因素。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4月20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金價與樓市


近期黃金價格出現明顯調整,表面看來,金價與香港樓價沒有直接關係;但部分觸發金價調整的因素,同樣左右樓市;因此金價走勢,值得關心樓市人士留意。

以美元計價的黃金,價格由2000年約每盎士250-260美元開始上升,盎士金價曾在2011年曾觸及1,895美元,2013年4月之前,盎士金價大 概在1,700至1,600美元徘徊,整體呈下跌趨勢,上周五跌穿1,500美元後,本周二更下試1,350美元水平。
本文不打算估計金價未來走勢;但值得留意的是,過去支持金價高企的理由,同樣也是利好本地樓價的因素。在評估樓價未來走勢時,宜考慮此等因素是否已經改變。
黃金由2000年起開始上升,對於此現象,有眾多理論解釋;其中一個理論是美國政府財政在2001年小布殊任總統後惡化;美國開始濫發貨幣,尤其是 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元供應因量化寬鬆而增加;但黃金供應受開採條件限制,不可能同步增加,加上低息環境令持有黃金的成本下跌,結果便是黃金在數年前 出現爆炸式上升。
黃金故事的另一種變奏,便是香港樓價。港元與美元掛鈎,美元量寬,熱錢流入,住屋供應又受種種條件限制,不可能同步增加;加上低息環境令持有物業的成本下跌,結果便是本地樓價急升。
金市預示量寬提早結束?
近日金價調整,市場總結有幾個理由,其一是塞浦路斯央行可能變賣黃金儲備籌錢,其二是美國聯儲局會議紀錄顯示部分委員認為應在2013年底停止買債(提早收水)。前者代表黃金供應增加,後者代表美元未來供應速度減慢,在利淡消息刺激下,金價便見明顯調整。
現時難以評估黃金近日的跌幅,是在大牛市中的一個調整,抑或是由長期上升的牛市步入長期下跌的熊市。尤其是聯儲局公開會議紀錄,顯示部分委員建議提早收水 後,美國政府發放的就業數據顯示職位增長並不理想,聯儲局未必有條件提早收水。姑勿論美國是否會提早結束量寬;金價的調整,仍然提醒我們一件事,即使量化 寬鬆的「基本因素」尚未改變,單是「聯儲局可能提早結束量寬」已足以引起商品/資產大幅調整。
量寬規模如縮減 樓價亦有調整壓力
本地物業的流通性及國際化程度遠遠不及金市;本地樓價對聯儲局放水、收水的反應速度亦會較金市為慢。不過,如果下半年市場出現訊號,確認聯儲局將提早結束量寬,或大幅收窄量寬的規模,效果最終亦會在本地樓市出現。
展望未來,美國在2015年前結束量寬的可能性偏低;理論上只要量寬持續,亦會利好香港樓價;規模縮減,只是有「超級利好」,變成「一般利好」。
不過金價近期的調整顯示,資產/商品價格可能早已反映市場對「持續量寬」的預期,因此只要市場有任何風吹草動,顯示量寬規模有可能縮減,資產/商品價格都可能出現明顯調整。
說到底,雖然我們不預期樓價會出現大幅下跌,但今天樓市處於相對高位,有意入市的用家,必須計算置業的風險;除了「按息趨升」對供樓開支的影響外,亦必須計算樓價出現明顯調整的風險。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4月17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

資助房屋按揭限制

上周房協綠悠雅苑揀樓,稍後首批合資格白表買家亦可在居屋第二市場物色物業。政府的資助房屋計劃名目繁多,但在按揭上有共通的原則,而且牽涉到買家的財務安排,值得留意。

不論是夾屋、居屋、租置計劃單位或「置安心」,這些由房委會或房協出售的資助房屋,與市價相比都有一定「折扣」,買家可以較相宜的價格購入單位。但在「折扣」未補還政府之前,即使物業按揭已全數清還,小業主並不擁有單位完整的業權。

對私樓業主而言,將物業加按、轉按,是完全自主的。但將資助房屋轉按、加按,便先要取得房委會/房協同意。假設市場按息下跌,私樓業主在轉按慳息的同時,還可以選擇套現、加長年期;但未補價的資助房屋,由於涉及有關機構的擔保,一般不會批准業主在轉按時套現或加長還款期。

此類限制是市民在購置資助房屋時必需要留意的。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4月16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樓價或調整 上車客卻步


樓市成交淡靜,中原施老闆撰文估計未來半年,二手樓價會有10%跌幅。先不論施老闆估計的跌幅是否準確,但「樓價將有調整」似乎是現階段一眾買家的共識;但即使樓價有一成調整,亦未必有太多準買家會下定決心入市。

市場觀望氣氛濃厚,房協發售的綠悠雅苑有4成準買家放棄揀樓。綠悠雅苑有988伙,1月派表時,收回5.8萬份申請表,超額27.4倍。房協以抽籤形式決定揀樓次序,首天卻有4成準買家缺席。可解讀為:項目是遠期樓花,準買家擔心樓價下跌,入市意欲減少,所以缺席不揀樓。

「擔心樓價下跌,入市興趣減少」的另一個說法是「寧買當頭起,莫買當頭跌」。當市場普遍估計樓價會下跌,或樓價在尋底時,成交量都偏低,最具體的例 子是2000至2003年,二手成交量只維持在5萬多宗水平。2008年金融海嘯後,樓價因各種原因上升,二手成交量卻高達10至12萬宗。

買家估樓價下跌  放慢入市步伐
現時成交量偏低,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業主放盤意欲低;由於新造按息上升、換樓的交易成本增加、換樓後額外印花稅影響,都令一眾業主在放盤時三思而行。

另一方面,官方持續的遏市措施,大幅增加炒家、非永久居民、公司買家、持有多個物業買家的交易成本,令此方面需求下跌。其次是市場估計後市回落,基於「莫買當頭跌」的心態,準買家只好持續觀望。買賣兩閒的情況或將在二手市場持續多一段較長時間。

港府現時房屋政策目標,是「穩定樓市」、「協助有需要中產人士置業」;但樓價很難維持在一個官方欽定的「合理價」;官方措施密集推出,市場便預期樓價會有調整。

過去的紀錄顯示:那些一直持觀望態度,又希望入市的買家,當樓價出現調整時,便會期待更大的跌幅,持續觀望,入市意欲更為欠缺。總結來說,政府措施或許會成功令樓價止升,甚至輕微回落,但反而會令更多準買家入市時更為猶豫。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4月13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對付樓市泡沫終極一絕招:房產稅


 內地政府接連出招應付樓市泡沫問題,有專家建議開徵房產稅;近年港府出招似有參考內地的迹象。如果內地推出房產稅,而香港樓價仍維持長期高企,不排除港府會考慮推行類似稅項。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表示,中央提出新國五條,包括對物業轉讓開徵20%個人所得稅,長遠可以遏抑樓價升勢;但內地大部分富裕人士置業是為投資,開徵個人所得稅並不足夠,認為應引入房產稅。
相信余永定提及的房產稅類似外國的Property Tax;不是在物業買賣時徵收,而是任何業主持有物業便需付稅。香港類似的概念是差餉,但差餉徵收比率相對於房產稅可說極度偏低,某程度上,香港物業被視 為優良的投資產品,原因之一正是持貨成本極低。如果中國推出房產稅,而香港又效法的話,將會顛覆本地房地產市場生態。
內地如推房產稅 港府可能仿效?
我們先回顧本港已推出的調控措施:2010年的額外印花稅SSD、2012年底的買家印花稅BSD和今年2月的雙倍從價印花稅。
以SSD來說,2012年新版SSD,持有住宅少於36個月者,需支付額外印花稅,稅率由10至20%不等,視乎持有物業時間而定。SSD的設計,是增加 投資者賣貨的成本,即在出售物業時徵稅(Levy on Sale)。至於投資者買貨時的成本,並不會因此有任何增加。
某程度上,SSD推出,改變了投資者的遊戲策略:將持貨期增長。但由於入貨時的成本無任何改變,單靠推出SSD,對於看好後市的投資者未必有太大作用。
至於去年推出的BSD,針對的買家是「買貨時的成本」,即購入物業時徵稅(Levy on Buy),任何非本地居民或以公司名義買家購入住宅,都需支付BSD,稅率為樓價/估值15%.BSD也許有效減低非本地居民入市意慾,但對本地個人投資者無任何作用可言。
今年2月推出的雙倍印花稅,針對的是大部分持有多個住宅物業人士。除非買家在置業時未持有其他住宅物業,否則都需支付雙倍印花稅。此舉較BSD更全面的增加買家購入物業時的成本,同樣可分類為Levy on Buy的稅收。
理論上,「增加入貨成本」比「增加出貨成本」,對遏抑需求有更快更明顯的作用。畢竟增加出貨成本,要在2、3年後才計數,但入貨成本的增加,可即時發生作用。但單靠「增加入貨成本」或「增加出貨成本」卻未必可扭轉市場「買樓必勝」的心態。
上文提及的房產稅,則是在「買」、「賣」之外的第三種策略:上調置業家庭的持貨成本,即向持有物業者徵稅(Levy on Hold),令置業相對於租樓的吸引力下跌。
香港沒有房產稅,但有差餉,現時差餉是「應課差餉租值」的5%。以一般物業年租值為樓價3.5%計,即一年的差餉為物業市值0.175%。然而,近年庫房水浸,港府已連續多年寬免大部分物業的差餉。
事實上,港人較熟悉的多個國家,如美國、澳洲、英國等,都有收取房產稅(Property tax),即根據房地產價值向業主徵稅,其中美國的房產稅按不同洲份而徵收不同的比率,一般為按年物業市值的1%,稅率約為香港差餉的6倍。
如果本港推出物業稅,又或將差餉調升至美國房產稅的水平,即約樓價1%,一個市值300萬元物業,一年便需支付3萬元差餉,業主持貨的成本便相對上升,租 樓的吸引力便相對增加。當然,上述「加差餉」的建議充滿爭議。不過,如果內地真的推出房產稅,又成功壓下樓價升幅,港府跟隨的可能性始終存在。
上調差餉增加政府經常收入
理論上,針對持有物業的稅收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財富再分配。香港所得稅稅率極低,加上沒有資產增值稅,對富裕階層累積財富可謂極為有利。而在港府「量入 為出」的理財哲學下,政府雖然年年有盈餘,但來自「非經常性收入」的巨額收入,只能以「派糖」方式紓緩低下層的生活壓力,完全沒有財富再分配,或投資未來 的考慮。
香港有110萬個私人住宅,以新近二手平均成交價500萬元計,保守估計香港住宅物業的總市值達5萬億元。如果香港將差餉徵收率,提升至市值的1%,港府 單在住宅徵收的差餉收入,一年便可達500億元,相當於2013-14年度政府總收入11%。相對於印花稅、賣地收入,差餉的徵收絕對是經常收入,在不違 反「審慎理財」的原則下,政府用於投資未來,或單純的財富再分配資金,將會比現時豐厚得多。
當然,上述一切都建基於兩個假設:1)內地會推出房產稅;2)港府會仿效。至於情況會否如此發展,則有待觀察。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4月10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

轉按規模料持續減少


按揭貸款是一般人較易取得,而利率最相宜的貸款。除了購置物業時的新造按揭,另外常見的是「轉按」或「加按」,前者一般指將貸款由一家銀行轉往另一家銀行;後者多指在同一抵押物業上,加借更多貸款。

香港按揭市場中,轉按會在市場按息下跌時大量出現。近十多年,香港出現2次較大規模的轉按,第一次是在2000年前後,市場利率由P+2厘,下跌至 P-2厘。業主轉按,按息可大跌4厘。但受制於物業價格在金融風暴後下跌,當時大量物業成為負資產,此批業主便因估值問題,難以安排轉按慳息。

近年第二波轉按潮在2009至2011年出現;金融海嘯後,各國政府以印銀紙對應危機,市場資金氾濫,利息成本下跌。本地一個月拆息一度低至0.13厘水平,加上市場競爭激烈,拆息按揭利率曾低至拆息加0.65厘,吸引大量原先使用最優惠利率按揭的業主轉用拆息按揭。

簡單來說,香港人過去轉按,多數情況都是為了節省利息。但就算未來新造按息趨升,轉按亦不會有太多節省利息的效果;未來轉按人士,或會以套現為主。

現時銀行將提供的新造按息上調,息口處於2厘多水平,如果業主是在數年前以H+0.65厘的條件取得按揭貸款,現時按揭利率仍在1厘以下,完全沒有動機轉按。

不過,對有周轉需要的人士來說,按揭仍是一般業主可以取得而利率偏低的貸款;估計在未來一段時間,轉按申請仍會以滿足此方面需求為主。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 4月9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收緊壓力測試樓市更健康

金管局在二月收緊了銀行批核按揭時的壓力測試要求,變相令每個置業人士可借取的按揭金額進一步減少;市場已幾乎不可能出現「超借」現象,可謂較過去更健康。
在現行壓力測試的要求下,如果買家為第一個物業申造按揭,「現行按息」加三厘時,月供不可逾月入六成。

以月入三萬元家庭為例,在沒有壓力測試時,一般銀行以「供款不逾月入五成」作批核標準,如按息為2.4厘,年期30年,最多可借384.6萬元。
在現有壓力測試要求下,同一家庭最多可借320.5萬元,實際供款為12,498元,只佔月入41.7%。

壓力測試令置業人士按揭供款維持偏低水平,加上正面按揭信貸資料庫等措施,令以往投資者可向多家銀行申造多份按揭,以「借盡」方式,持有多個物業的情況難再出現,可以說,樓市因監管機構的多重限制而變得更為健康。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4月9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內地調控樓市 購買力恐再度南移


港府近期多項樓市措施,主調是「調控需求」,方式是以加印花稅、減按揭成數等方式,增加買家入市成本。幾項措施之中,「買家印花稅」針對非本地永久居民,收取樓價15%印花稅,初步看來威力十足,但效用可能因外在因素影響而減弱。

與「限奶令」類似,「買家印花稅」理論上對所有非永久居民徵收,但實際上主要針對內地的買家。理論上,樓價15%的買家印花稅,加上「雙倍印花稅」,令非本地永久居民,購買香港住宅的印花稅支出,高達樓價16.5%至23.5%。

加上沒有香港收入的內地人購買本地物業按揭成數減2成,令近月市場內地買家大量減少。但內地近日一堆樓市調控措施出台,人民幣匯價又創新高,可能會削弱買家印花稅的效用。
內地近日接連推出多項措施,其中,調整出售物業時的個人所得稅,由過去習慣的賣價1%,改為賣價與購入價差額的20%,此稅原則上由賣方支付,但內 地樓市現為賣方市場,多數意見認為稅款會轉嫁由買家付擔;對於不少在早年樓價低位時購入,現時轉售的物業來說,個人所得稅可達物業現值10至15%。

內地買家或重回香港市場

按揭方面,內地現時房貸標準利率為6.55厘,多數城市過去提供「首套房利率9折」優惠,但內地傳媒報導,多個城市開始取消此項優惠。此外,內地對 「二套房」(第二個物業)的按揭亦有收緊趨勢,現時一般條件為「4成按揭,按息為標準利率加一定息差」,市傳多個城市會將條件收緊至「3成按揭,按息亦再 上調」。

內地打壓房地產炒賣,投資者在內地置業成本愈來愈高,最終亦會影響香港。
第一個可能的影響,是隨內地購買第二套房的成本上升,相對而言,香港買家印花稅及下調按揭成數的阻嚇力將下跌。

以按揭而言,內地買家在國內購買二套房,按揭成數3成,利率8至9厘;而在香港買樓投資,按揭成數雖然也是3成,但利率卻只是2厘多,港匯兌人民幣看跌,未來供款開支更會愈來愈輕。此種變化,或令內地購買力再度南移。

第二個更大的影響,是港府近期推出的措施,包括買家印花稅、雙倍印花稅、額外印花稅等,可能長期化。此類措施,特別是買家印花稅,是順應民意(認為外來購買力炒起本地樓價)而推出。

由於港府在政治及法理上不可能單單針對內地人,結果買家印花稅徵收範圍,便包括所有非本地永久居民。

不利香港納專才
理論上,內地資金如再在本地樓市掃貨,港府大可再上調買家印花稅稅率,直接增加非本地人的置業成本。但此類措施,會影響任何打算來港長期生活的專才:在取得永久居民身份前,他們在本地置業都要支付較高費用,長期下來,措施對香港吸引外來專業人員不利。
總括而言,港府調控樓市,有如特技人踩鋼線,本來就要在各方面力求平衡;而內地的種種措施,有如時強時弱的北風,將增加港府踩鋼線的難度。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 4月6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定息按揭須知


幾家銀行上調按息,同期也有銀行推出定息按揭產品。過去定息按揭在香港並不流行,今次個別銀行推出定息按揭,能否吸引用家,值得市場留意。


由政府到市場人士,都經常提醒置業人士,利率上升的風險,一旦美國結束低息政策,本地最優惠利率追隨美息回升,置業人士每月供款勢必增加。現時有銀行推出定息期37年的定息按揭,在定息期內按息及供款額都固定,理論上可減少供款隨按息波動的風險。

過去香港按揭證券公司及個別銀行亦曾推出定息按揭產品,但定息按揭一直不是香港主流。原因之一是香港市場習慣了浮息按揭;原因之二一般定息按揭計劃,利率略高於浮息按揭,往往令買家卻步。情況類似菜心價格是10元一斤,即使市場估計菜價因通脹而上升,有菜販推出「定價」計劃,讓買家以11元預購未來一年菜心,也未必會有太多人選擇。

不過,近期推出定息按揭的銀行,定息按揭的利率已等同P按牌價;理論上,現時的定息按揭產品吸引力較前增加。


注意 「定息期後」的安排
與美國等「全期定息」的按揭計劃不同,香港的定息按揭年期較短,在定息期後的利率安排,大部分銀行會在與借款人簽署按揭合約時,列明定息期後的利率計算標準,借款人需要留意,銀行提供的「定息期後」利率,會較現時一般浮息按揭為高。

另外要留意的是,部分銀行會就定息按揭產品,設定較高的罰息金額。參考現時較流行的P按,一般罰息期安排是首3年提早還款,罰息為未償還貸款額的211%,按年遞減。相對而言,一家提供7年期定息按揭的銀行,罰息期是7年,在借款後7年內提早還款,罰息為未償還貸款額的3%

銀行因應利率波動,對定息貸款會作出對沖(例如購入同等金額,同等年期的債券),成本較一般浮息按揭為高。因此對定息按揭產品有較苛刻的罰息期處理。對借款人來說,需要留意「另類風險」,例如自已的財務安排一旦有變,要在數年後賣樓,屆時便需支付較高的罰息金額。



「定息」亦要過壓測

定息按揭的好處,自然是在定息期內,借款人以固定利率供樓,不受利率波動影響。但值得留意的是,即使借款人選用定息按揭計劃,銀行一樣要為借款人進行壓力測試,而標準一樣是「現行按息」加3厘。

以一個定息期5年,定息期內固定利率為2.4厘的計劃為例。雖然在定息期內,供款固定以利率2.4厘計算,但一樣要按「加3厘」的標準執行壓力測試;即按揭利率在5.4厘時,供款不逾借款人月入6成。值得留意的是,如果定息按揭計劃在批核時一併提供定息期後的按息,而有關利率是高於現時的「定息」,在進行壓測時,會以「較高利率」為準。

據了解,即使借款人選用5年還款期,及定息期5年的計劃,理論上全個還款期的利率都固定,也一樣要進行壓力測試。背後的原則,是借款人日後可能延長還款期,屆時每月還款便可能受利率波動影響。如果借款人打算選用定息按揭產品,仍然需要考慮「按息加3厘」時,供款會否超逾現時月入6成。


原文刊於iMONEY 2013年4月6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按息上升非樓市最大風險


 由高官到眾多學者分析,都說現時樓價高企,一般置業人士供樓負擔偏高;部分分析更認為,利息上升是樓市現時最大的風險。利率上升,供款業主的利息支出自然會上升,但由歷史數據看,單純按息升跌,與樓價走向無關。
一般人的感覺,認為按息上升,樓價會下跌;相反,按息下跌,樓價會上升。按息升跌會影響供樓人士的持貨成本,理論上利率上升不利樓價。但由歷史數據看,按息與樓價關連不大。
歷史數據 按息與樓價同步下跌
附圖是1997年至2012年的按息及樓價走勢,1997至2003年,按息與樓價基本上同步下跌。值得留意的是,期內按息的跌幅甚為可觀,由1997年底逾10厘,下調至2001至2003年的2厘多水平;期內樓價一直持續下跌。
2003年中,樓價回升,除了2008年因金融海嘯一度調整,升勢一直維持。而在此升浪的前段,即2005年至2006年,市場按息由2厘多,上升至5厘 多;換言之,按息與樓價在2004至2006年,是同步上升。2006年之後,按息輾轉下跌,低谷是2010年拆息按揭主導的年代,平均新造按息低至約一 厘水平,此段時間是按息回落,樓價上升。
2011年初起,拆息按揭利率回升,市場重新由最優惠利率按揭主導,平均新造按息由1厘升至2厘多,但樓價升幅未見止步。
綜合來說,過去十多年,出現過按息與樓價同向,也出現過按息與樓價反向發展的情況。不少人認為「按息升會導致樓價回落」,但由歷史數據看來,我們看不到按息升與樓價跌有明顯關連。
或者有人會說,2003年之後樓價回升,當中2次「按息上升」,升幅最多不過3厘,按息最高只是升至5厘多水平,按息上升但未出現偏高情況,歷史數據只是說明「按息微升,不礙樓價上升」;但十多年來,未曾出現按息大幅上升的情況,歷史數據對此的參考作用有限。
低息政策完結 按息未必大升
不過,我們相信,一旦美國結束低息政策,香港最優惠利率的潛在升幅亦會在3厘左右;按息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不大。
現時美國聯邦基本利率為0至0.25厘;近年高位為2006年的5.25厘。
聯邦基金利率由2006年的5.25厘調整至目前水平,下調幅度5厘。如果聯儲局結束低息政策,美息在可見將來回升至近年高位,美息將有5厘左右的潛在升 幅。而現時香港最優惠利率較2006年下跌幅3厘,跌幅不及美息,部分原因是近年美息有幾次調整,本地銀行並未完全跟隨。理論上,在聯繫滙率機制下,聯邦 基金利率上升5厘,香港最優惠利率如果只上升3厘,港美息差維持在2006年水平,亦不會因息差出現大量套戥活動。
「香港最優惠利率潛在上升幅度可能在3厘左右」應該是一個較合理估計。暫時來說,按息在未來數年大幅上升(指多於5厘)的可能性並不太大。
與其擔心息口 不如計算自己能力
最後,要重申的是,我們不是主張「按息升,樓價一定不會跌」。樓價升跌,有多重原因,1997至2003年更出現「按息跌,樓價跌」的情況。按息對樓價升 跌,是一個重要,而不是決定性的因素。置業人士與其關心按息上升對樓價的影響,不如仔細計算按息回升,對個人財務的影響。

http://www.hket.com/store/IMAGE/HKET/2013/201304/20130403/panasian%200403.gif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4月3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SARS十年祭


如果要香港人在主權移交之後選幾宗本地主要新聞,2003年的SARS肯定是十大之一。主流媒體幾乎都有十年回顧特輯,碰巧外國出現變種冠狀病毒感 染個案,除了部分分析擔心SARS重臨對公眾健康的影響,也有少數言論認為SARS再來,將令樓價下跌。但我們認為,兩者沒有關係。

2003年SARS爆發時,傳染途徑不明,醫治方法未知;加上爆發規模大,令醫院進入戒嚴狀態,學校停課、遊客卻步,令香港仿如死城等,都是 SARS一役令人印象深刻的基本原因。但除了疫症真正的衝擊,另外一些已被圖標化(Iconize)的場景,亦是令人難以忘記的原因:滿街行人都帶上口 罩、部分大廈居民被隔離、醫護人員的犧牲等,都加重事件的悲劇色彩。

而最令事件加上末日氣氛的,是愚人節當天早上「疫埠」傳聞引起市民搶購物資後,晚上又傳來張國榮先生自殺的消息,身歷其境的香港人,應該難以忘懷那時心情抑鬱的感覺。

在樓價方面,港府在2002年宣佈宣九招,全面收緊土地供應,但效用未及發揮,樓市又因SARS襲來,一、二手成交全面凍結,結果樓價在2013年初再度下跌,待SARS疫情消退,樓價再回到升軌。

SARS非「SARS價」成因
現時外地出現「變種SARS」,但我們認為事件對香港樓市將沒有影響。2003年SARS在香港經濟最低迷的時候爆發,那種經濟低迷、疫情爆發的末日氣氛,港人難以忘記。

再對比樓價走勢,2003年初正好是1997年金融風暴後,樓價最低殘的時候。結果,在一些人心目中又將「SARS」與「低樓價」連結起來,以為「SARS」是「SARS價」的成因。
不少人可能認為SARS對樓價有「踩多一腳」的作用,但回歸數據,SARS期前後的樓價跌勢甚為平穩,未見SARS帶來額外跌幅的證據。

更重要的是,樓價由1997年高位跌至2002年,跌幅6成多,都是與SARS無關的。撇開其他因素不計,即使將2003年初的跌幅全歸咎於SARS,其具體跌幅亦只有一成。

2003年SARS爆發,對樓市較直接的影響其實是成交量而非成交價:市民避免外出,包括睇樓,代理統計中,2003年2、3月是其中一個偏低紀 錄。近期二手樓市在官方多次出招、銀行上調新造按息後,成交量急跌,有物業代理發表報告,二手成交量已跌近SARS期水平。萬一任何傳染病出現大型爆發, 雖然未必會影響成交價,但料會影響成交量。

總結而言,2003年樓市出現「SARS價」,其實與SARS沒有什麼關係。在公眾健康角度,香港人自然不應忘記SARS教訓,努力維持本地環境衛生。

但在樓價角度,卻沒有理由認為變種SARS在外國出現,會影響本地樓價。至於少數人「期望」SARS重來,令他們有低價入市機會,則不但黑心,更是欠缺基本的分析能力了。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3月30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短期換樓 定息按揭未必宜

上周我們提到,銀行推出定息按揭的原因;本周我們會討論借款人考慮定息按揭時的注意事項。
定息按揭對借款人的好處是,消除了期內利率變化對供款波動的風險。但此穩定是雙向的:在最優惠利率或拆息上升時,選用定息按揭的借款人,供款固然不會上升;相反,如市場利率下跌,供款亦不會減少。
此 外,銀行提供定息貸款產品,需要為利率波動作出對冲部署,例如購入定息債券,成本會較高,如果借款人提早還款,銀行此方面的開支便會出現損失。為抵銷此方 面的風險,部分定息按揭的罰息年期會較長,罰息金額亦會較浮息按揭為高。如果置業人士估計自己在購入物業後短期內換樓,便未必適合選用定息按揭產品。
最後,雖然定息按揭在期內供款固定,原則上不受市場利率升跌影響,但銀行仍須按金管局要求,為借款人進行壓力測試,而且標準與浮息按揭一樣,即「現行利率加三厘時,供款不逾借款人月入六成」。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4月2日

撤辣刺激作用消退?

 周末一手成交回落,有外資大行發表報告認為,撤辣的刺激作用消退,並預期樓價仍然受壓。一手成交量的確有所回落,但撤辣帶來的,應該不止是一時的刺激。今年一手住宅的成交量仍可望挑戰新例以來新高水平。 說撤辣的刺激作用減弱,是一個公平但容易引起誤判的評估。說「公平」,因為無論由按月或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