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

新一代難買樓?


網上論壇不時有年輕人抱怨,現時樓價高企,置業困難。部分人更認為儲蓄難以追上樓價,倒不如放棄置業目標,美其名曰「不作樓奴」;有餘錢倒不如用於 消費、旅遊,享受人生。每個人都有規劃自己人身的權利,要不要置業,完全是個人決定,外人無從置喙;但「現時買樓較過去困難」的論點卻不一定正確。

現時置業是否比過去困難,答案視乎那個時段的過去。與2003年樓市谷底比較,現時樓價幾乎是當時的4倍,置業難度當然比那時高。但現時的置業難度,並不比上一個高峰期,即1997年為高。

1997年底,居於私樓家庭的入息中位數是23000元;1997年金融風暴前,當時黃埔花園一個建築面積558平方呎單位,成交價約430萬元。現時私樓家庭月入中位數30000元,同類單位新近成交價是530萬元左右。

十多年下來,家庭月入中位數上升3成,而樓價上升2成多。1997年高峰期時,黃埔花園2房單位市價是中等家庭收入的15.6倍;現時大概是 14.7倍。此處尚未比較當年一般新造按息是10.75厘,而現時只是2.15厘。簡單而言,對中等收入家庭來說,現時置業,難度至少會比1997年中為 低。

或者有人會說,上世紀90年代,香港經濟高速發展,社會流動大,晉升機會多,咬緊牙關購入第一個物業,之後收入上升,供款佔入息比例也會慢慢下跌。但現時社會流動低,年輕人收入難以大幅增加,哪敢輕易負上數百萬元的樓債?

根據統計處人口普查資料,2001年,15至24歲的就業人口,月入中位數是8,000元。2011年,同一分組的月入中位數仍是8,000元。表面看來,年輕人的收入的確沒有增長(扣除通脹,實際購買力更是下跌)。

但必須留意,在2001年人口普查中屬於15至24歲分組的人士,在2011年時,已處於25至34歲的組別,而此組別在職人士在2011年的月入 中位數,男的是1.3萬元,女的是1.2萬元,大致上,此組別的月入中位數是1.25萬元。換言之,同一群人,十年間月入上升了56.25%。

一男一女,假設都是在30歲左右,如果月入都處於中位數,加起來的收入是2.5萬元,在現時按息及壓力測試下,大致可借入250萬元按揭,在市場上 的選擇不會太多。但事實上,要在香港購置物業,除了樓價超跌那幾年,從來都不是輕鬆事,公平而言,上一代置業的難度,從來也不會比新一代低。

決定不要置業,完全可以是個人選擇,但「新一代置業較上一代難」,卻不是一個客觀的結論。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6月1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銀行削減按揭優惠的影響

 2月港府撤辣後,一手成交量回升,一手貨尾存量開始下跌。但與此同時,大型銀行開始削減按揭優惠,也有個別中小型銀行表示按揭業務已達標,幾乎婉拒按揭申請。究竟銀行是否不再爭取按揭生意?銀行的取態,又對樓市有何影響? 在3月中,我們提到銀行削減現金回贈的理由:市場成交量回升,按揭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