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銀行家對樓市的獨特視野


 早前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成員黃遠輝發表意見,指樓價未能回落兩成,政府有需要考慮再出招,引來大量討論。但較少人留意到,其立論背後,與其銀行出身的視野有深刻關係。
黃氏發表有關言論後接受《經濟日報》訪問,他提出的觀點中,有數個值得留意:
-- 新造按揭平均成數約6成,即使樓價跌4成,銀行體系也不會蝕入肉
-- 樓市有周期,現時樓市是在周期頂部
-- 擔心外圍崩市,香港樓市出現更大問題

過去主管房策官員在討論樓價時,多數的立論是:買家要留意息口上升的風險。視野集中在個人層面---利率如上升,借款人供款便增加。數年前金管局更換主事 人後,關注系統風險的概念似乎在政府內普及化。值得留意的是,黃遠輝之外,特首梁振英出身產業測量師,他開設的公司從事大量估價業務,他對於樓價起起落落 的周期應該有深入了解。可能受新特首影響,官員及相關委員會成員開始以更宏觀的視野審視系統風險,而這絕對是好事。

再看上文引述的幾個觀點,尤其是第一點,是港府過去較少提及的,但卻是出身銀行業人士必然會考慮的因素。銀行從事抵押貸款業務,其中一個最不願見到的情況 就是抵押品資不抵債。有賴於按揭成數限制、壓力測試等措施,令是次樓市狂潮中,新造按揭平均成數一直處於偏低水平,客觀而言,現時偏高的樓價即使大跌4 成,都不會對銀行體系有太大衝擊。

「樓價應該下跌2成,即使跌4成也無問題。」樓價大跌會如何如何,在有樓人士聽來可能覺得礙耳,但卻是官方必須考慮的場景。必須指出的是,正是因為眾多樓 市措施推出,令高位入市的買家數量控制在一定水平、高位入市買家的按揭比率亦控制在較低水平,才令香港抵禦新一輪金融浪潮的能力維持在一定水平。

上一個樓市高峰期,港府欠缺調控措施,樓價成交量雙雙步入高位。在1997年金融風暴令樓市爆煲之前一年,樓價上升逾4成,12個月內的二手成交量約16 萬宗。樓價下跌的結果,是大量高位入市的買家成為負資產業主、銀行手上大批抵押品資不抵債。其後數年,業主減少消費、銀行貸款小心翼翼,結果是經濟下行期 長達7年。

相對而言,最近12個月的二手住宅成交只有5.5萬宗,而且平均按揭率低,即使樓價大跌,業主減少消費、銀行縮減貸款的規模都不會如97、98年嚴重。而這個健康的局面,可說是近年政府出招的功效。

官方辣招接連推出,樓市成交量回落,不少人建議政府撤招。但綜觀現時的外圍環境,政府在現時撤招的可能性甚低:現時撤招,變相鼓勵買家在高位接貨;如果樓 市一如多數分析估計,出現較大調整,只會令此批買家承受更大損失、而金融系統亦會承受更大風險。因此,我們估計,官方的調控措施會維持一段較長時間。甚至 可以說:低成交量正是現階層政府希望看到的結果,在樓價受外圍因素出現較明顯調整前,不宜對「收招」有過多期望。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6月26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銀行削減按揭優惠的影響

 2月港府撤辣後,一手成交量回升,一手貨尾存量開始下跌。但與此同時,大型銀行開始削減按揭優惠,也有個別中小型銀行表示按揭業務已達標,幾乎婉拒按揭申請。究竟銀行是否不再爭取按揭生意?銀行的取態,又對樓市有何影響? 在3月中,我們提到銀行削減現金回贈的理由:市場成交量回升,按揭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