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早前有關於發展養老業的文件,內文提到由保監會、民政部等牽頭開展逆按揭試點。據內地媒體報道,詳情會在明年首季公布。
所謂逆按揭,香港稱之為安老按揭,操作上是業主將已供滿的物業,逆按予銀行;業主可以一次過收取一筆較大的款項,又或分期收取年金。待業主百年歸老時,如
果遺產繼承人償還逆按的本、息,便可取回物業。如果原業主沒有繼承人,又或繼承人不願償還逆按本、息,銀行便收回物業;銀行拍賣物業後,如果抵銷逆按本、
息後有餘額,會退予業主繼承人;如果拍賣所得不足以償還貸款總額,繼承人亦不必承擔任何債務。
揭高增長期完結?
內地推逆按揭,理論上與香港樓市、按市沒有太大關係;但背後引伸大量問題,值得思考:
其一是中國人口老化的影響。中國試行逆按揭,原因是內地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而原有的制度,似乎不足以應付社會整體的農老需求。內地常見的一句分析:日本是在富起來後面對老齡化問題,而中國要在富起來前亦面對同一問題。
據聯合國的估計,中國的工作年齡人口將於2015年達到高峰,並在2050年以前逐步下降至23%。簡單來說,單由人口角度考慮,中國人口結構在1979
至2015年都有利經濟發展,但2015年後此有利因素會逐步減弱,甚至轉為負累。中港經濟關係密切,中國經濟的高增長期是否完結,對香港的影響值得留
意。
其次是試推逆按背後的政策思維。眾所周知,胡溫年代,中國政府曾多次推出遏抑樓市措施;有趣的是,習近平、李克強上任後,中國高層對調控樓市的聲音似見減少。
樓市政策或有望放寬
新一屆政府對樓市的看法似乎與前任迥異,甚至會考慮以逆按揭紓緩養老問題。而理論上,逆按揭會在樓市穩定上升的情況下較易實行。國內試推逆按,是否意味樓市政策有所放寬,值得留意。
最後是效用問題,內地媒體在報道逆按揭的概念時,大部分都有提及香港有類似的計劃,往往也引用例子說明安老按揭的好處——無兒無女的長者,可以透過計劃善
用自置物業。的而且確,年老業主居於自置物業,即使資產價格高企,也是得物無所用,逆按的出現,為他們提供一個運用資產,而且不影響居住環境的選擇。但平
心而論,香港的安老按揭只是聊備一格,亦即「有多一個選擇總是較好」,但對整體社會減少養老開支的作用不大——2011年至今,只批出400多宗申請。逆
按的數字偏低,原因不是計劃有嚴重的問題,更大的可能是產品與社會的觀念有一定衝突。
如果內地與香港的民情接近,例如長者較為傾向「養兒防老」、打算將物業交由子孫繼承,那麼逆按在內地的受歡迎程度,可能也會與香港接近——有總比沒有好,
但真正使用的長者數量可能偏低。話雖如此,香港推出安老按揭的經驗可作為內地參考,為解決老年化問題提供多一個選擇,總是一件好事;但兩地的制度、文化有
重大差異,國內要推行逆按,要處理的問題料會比香港的更多。
原文刊於置業家居 2013年9月28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宏觀論按」 為宏亞按揭集團旗下按計劃的網誌,集中發布按計劃於不同媒體撰寫,有關按揭、樓市評論的文章。 「按計劃有限公司」(按計劃)是宏亞按揭集團成員之一,提供專業的一站式按揭顧問服務。兩大服務範疇包括:「按揭理財」及「按揭轉介」
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負擔能力數據解讀
金管局周三公布「貨幣與金融穩定情況半年度報告」,報告內有關按揭的重點之一,仍然是負擔能力的問題---報告同時羅列了兩個按揭負擔指標,其中一個指標的結論是「遠超50%的長期平均水平」;另一個卻是「由平均值40%降至36%」。
出現上述結果的詳細因由,可在報告中的「貨幣與金融狀況」找到。
簡單來說,報告中以「潛在置業人士」的角度計算「置業負擔能力」;即「虛擬」一個月入處於私宅住戶入息中位數的家庭以市價購買一個50平方米住宅, 以現行按息,7成按揭,還款期20年的數據比較。得出的「收入槓桿比率」(即按揭月供佔月入的比率),便是65%左右;較同一方法計算出來的歷年平均值 50%高出一大截。
原因很簡單:樓價升幅比一般家庭收入上升快得多。但報告本身有提及,此指標由「潛在置業人士」角度考慮,數字有別於借款人實際供款與收入比率。
第二個「供款收入比率」,指的便是每月新批按揭中,借款人實際還款數字佔收入的比率,最新數據是36%,較平均值40%為低。
實際數字較「由潛在置業人士角度計算」的數字為低。原因有很多,其一當然是月入處於中位數的家庭,事實上會購買的單位樓價較低。或者說,近年入市的買家,平均收入其實較月入中位數為高。
其次是現實中的平均按揭成數為56%,較「虛擬」計算的7成為低;此外,現實中新批按揭平均按揭年期為25年,較虛擬計算的20年為長,令每月供款較低有關。
有趣的是,當局在考慮按息一旦上升帶來的風險時,卻是以「虛擬數字」為本:指出如果按息上升3厘,而其他條件不變,收入槓桿比率會由65%升至84%。另一方面,報告卻未有提及,按息上升3厘對實際借款人的影響。
我們以7月的按揭批核實數計算,即平均貸款額258萬元,按揭還款期 300個月,平均按息2.25厘計算。每月平均還款額為11,252元;供款收入比率為36%,即實際借款人的平均月入為31255元。「假設」其他條件 不變,而按息上升3厘,7月份新批按揭的借款人,供款會升至15461元,借款人的供款收入比率會升至49.5%。
壓測威力:實際供款負擔將維持4成水平
值得留意的是,此個假設數字僅僅對7月份新批按揭個案有效。當市場按息真的上升3厘,至5.25厘時,如果屆時壓力測試仍然存在,銀行批出按揭,需要以「當時按息+3厘」計算,按揭供款不逾月入6成。
壓力測試其實會將借款人的供款負擔壓制在4成多的水平。以每月新批按揭數字為準的實際供款收入比率,根本不可能超過50%。加上對持有一個以上物業借款人的壓測要求更嚴格的影響,數字最終會被限制在40%左右。
因此,未來極可能出現一種古怪情況:一旦按息回升,政府/金管局以虛擬個案計算的「收入槓桿比率」將愈來愈高,甚至出現類似97年,指數超逾100的情況,但數字卻是虛擬而來,與實際借款人的負擔無關。
另一方面,現實中銀行批核按揭有重重指引;指引不改,即使樓價不跌(甚至上升)、按息暴升,在壓測之下,每月的實際「供款收入比率」將會大致維持在40%水平。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9月28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出現上述結果的詳細因由,可在報告中的「貨幣與金融狀況」找到。
簡單來說,報告中以「潛在置業人士」的角度計算「置業負擔能力」;即「虛擬」一個月入處於私宅住戶入息中位數的家庭以市價購買一個50平方米住宅, 以現行按息,7成按揭,還款期20年的數據比較。得出的「收入槓桿比率」(即按揭月供佔月入的比率),便是65%左右;較同一方法計算出來的歷年平均值 50%高出一大截。
原因很簡單:樓價升幅比一般家庭收入上升快得多。但報告本身有提及,此指標由「潛在置業人士」角度考慮,數字有別於借款人實際供款與收入比率。
第二個「供款收入比率」,指的便是每月新批按揭中,借款人實際還款數字佔收入的比率,最新數據是36%,較平均值40%為低。
實際數字較「由潛在置業人士角度計算」的數字為低。原因有很多,其一當然是月入處於中位數的家庭,事實上會購買的單位樓價較低。或者說,近年入市的買家,平均收入其實較月入中位數為高。
其次是現實中的平均按揭成數為56%,較「虛擬」計算的7成為低;此外,現實中新批按揭平均按揭年期為25年,較虛擬計算的20年為長,令每月供款較低有關。
有趣的是,當局在考慮按息一旦上升帶來的風險時,卻是以「虛擬數字」為本:指出如果按息上升3厘,而其他條件不變,收入槓桿比率會由65%升至84%。另一方面,報告卻未有提及,按息上升3厘對實際借款人的影響。
我們以7月的按揭批核實數計算,即平均貸款額258萬元,按揭還款期 300個月,平均按息2.25厘計算。每月平均還款額為11,252元;供款收入比率為36%,即實際借款人的平均月入為31255元。「假設」其他條件 不變,而按息上升3厘,7月份新批按揭的借款人,供款會升至15461元,借款人的供款收入比率會升至49.5%。
壓測威力:實際供款負擔將維持4成水平
值得留意的是,此個假設數字僅僅對7月份新批按揭個案有效。當市場按息真的上升3厘,至5.25厘時,如果屆時壓力測試仍然存在,銀行批出按揭,需要以「當時按息+3厘」計算,按揭供款不逾月入6成。
壓力測試其實會將借款人的供款負擔壓制在4成多的水平。以每月新批按揭數字為準的實際供款收入比率,根本不可能超過50%。加上對持有一個以上物業借款人的壓測要求更嚴格的影響,數字最終會被限制在40%左右。
因此,未來極可能出現一種古怪情況:一旦按息回升,政府/金管局以虛擬個案計算的「收入槓桿比率」將愈來愈高,甚至出現類似97年,指數超逾100的情況,但數字卻是虛擬而來,與實際借款人的負擔無關。
另一方面,現實中銀行批核按揭有重重指引;指引不改,即使樓價不跌(甚至上升)、按息暴升,在壓測之下,每月的實際「供款收入比率」將會大致維持在40%水平。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9月28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一張糧單申請多宗按揭成絕唱
美國暫不退市,財政司司長表示美國的決定,可能為本地樓市帶來更多風險。原則上,財爺的忠告當然沒有錯;但時移勢易,近年監管日趨完善,本港銀行體系承受風險的能力遠較十多年前為高。
十多年前,一位業主可以用一份糧單,透過不同的銀行,為多個物業申請按揭。由於當時的按揭資料並不會記入信貸資料庫中。除非按揭申請人過去在同一家銀行取得按揭,否則技術上銀行無法直接知悉業主持有多少個物業、有多少個物業尚未完全償還按揭貸款。
當年銀行審核按揭申請的工作因此甚為簡單:看看借款人收入多少,是否穩定、申請人過去的還款紀錄是否良好;最後再看新申請的按揭,每月供款是否低於申請人月入一半,即可決定是否批出按揭。
當年:利用監管漏洞炒樓 存風險
在此環境下,如果按揭申請人的信貸紀錄良好,即沒有拖欠紀錄,也沒有其他大額的私人貸款;借款人不難透過多家銀行,為多個物業取得按揭。即明明月入6萬 元,多個物業的按揭總貸款額可能高達5萬元。部分以出租方式抵銷按揭供款,部分待價而沽。在樓價向好的年代,不少人利用上述的監管漏洞炒樓致富。
對銀行來說,此種情況包藏一定風險:一旦經濟環境有變,租金回落、按息上升、樓價下調,借款人難以應付多個物業的供款,便可能觸發連串按揭違約。而銀行收樓拍賣所得,如不足以抵銷未償還按揭餘額,便會出現壞帳。壞帳的規模愈大,對銀行的衝擊亦愈大。
但自數年前正面按揭資料加入信貸資料庫後,業主透過多家銀行為多個物業取得按揭的故事已成絕唱。
現時申請按揭,銀行都會要求申請人同意銀行查閱其按揭紀錄。如果紀錄顯示按揭申請人有其他未償還按揭,銀行都會要求借款人進一步投露更多資料,包括既有按揭的餘額、每月供款數額等。如有懷疑,銀行可拒批按揭申請。
今日:多於一宗按揭 申請標準更嚴格
以往樓市在上升周期時,會吸引大量投資者,設法以按揭槓桿,不惜以十個茶壺九個蓋的方式,持有多個物業,務求擴大炒樓利潤。此種情況令更多的資金捲入樓 市,加劇樓市上升期的升幅。而一旦市況逆轉,投資者難以應付多個物業的供款,輕則會劈價減磅,重則會斷供破產離場;在後一種情況,往往令銀行出現壞帳。而 現時,所有貸款機構都掌握借款人有多少宗未償還按揭,持有一個或以上未供滿物業人士再為其他住宅物業申請按揭,即使銀行接受,第二個物業的按揭申請也要接 受更嚴格的壓力測試標準。基本上,現時已沒有方法向多個機構取得多個物業按揭。
簡單來說,如果外圍因素急劇轉變,不管是美息上升抑或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本地樓價難免調整。但受惠於近年日趨完善的監管標準,像當年一人多借的情況基本上 已杜絕。市場持貨者以用家及較有實力的投資者為主,市況出現調整時,會較少劈價散貨的情況,未來樓市調整時,樓價下跌幅度或較少,但調整的時間或較長。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9月25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十多年前,一位業主可以用一份糧單,透過不同的銀行,為多個物業申請按揭。由於當時的按揭資料並不會記入信貸資料庫中。除非按揭申請人過去在同一家銀行取得按揭,否則技術上銀行無法直接知悉業主持有多少個物業、有多少個物業尚未完全償還按揭貸款。
當年銀行審核按揭申請的工作因此甚為簡單:看看借款人收入多少,是否穩定、申請人過去的還款紀錄是否良好;最後再看新申請的按揭,每月供款是否低於申請人月入一半,即可決定是否批出按揭。
當年:利用監管漏洞炒樓 存風險
在此環境下,如果按揭申請人的信貸紀錄良好,即沒有拖欠紀錄,也沒有其他大額的私人貸款;借款人不難透過多家銀行,為多個物業取得按揭。即明明月入6萬 元,多個物業的按揭總貸款額可能高達5萬元。部分以出租方式抵銷按揭供款,部分待價而沽。在樓價向好的年代,不少人利用上述的監管漏洞炒樓致富。
對銀行來說,此種情況包藏一定風險:一旦經濟環境有變,租金回落、按息上升、樓價下調,借款人難以應付多個物業的供款,便可能觸發連串按揭違約。而銀行收樓拍賣所得,如不足以抵銷未償還按揭餘額,便會出現壞帳。壞帳的規模愈大,對銀行的衝擊亦愈大。
但自數年前正面按揭資料加入信貸資料庫後,業主透過多家銀行為多個物業取得按揭的故事已成絕唱。
現時申請按揭,銀行都會要求申請人同意銀行查閱其按揭紀錄。如果紀錄顯示按揭申請人有其他未償還按揭,銀行都會要求借款人進一步投露更多資料,包括既有按揭的餘額、每月供款數額等。如有懷疑,銀行可拒批按揭申請。
今日:多於一宗按揭 申請標準更嚴格
以往樓市在上升周期時,會吸引大量投資者,設法以按揭槓桿,不惜以十個茶壺九個蓋的方式,持有多個物業,務求擴大炒樓利潤。此種情況令更多的資金捲入樓 市,加劇樓市上升期的升幅。而一旦市況逆轉,投資者難以應付多個物業的供款,輕則會劈價減磅,重則會斷供破產離場;在後一種情況,往往令銀行出現壞帳。而 現時,所有貸款機構都掌握借款人有多少宗未償還按揭,持有一個或以上未供滿物業人士再為其他住宅物業申請按揭,即使銀行接受,第二個物業的按揭申請也要接 受更嚴格的壓力測試標準。基本上,現時已沒有方法向多個機構取得多個物業按揭。
簡單來說,如果外圍因素急劇轉變,不管是美息上升抑或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本地樓價難免調整。但受惠於近年日趨完善的監管標準,像當年一人多借的情況基本上 已杜絕。市場持貨者以用家及較有實力的投資者為主,市況出現調整時,會較少劈價散貨的情況,未來樓市調整時,樓價下跌幅度或較少,但調整的時間或較長。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9月25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按揭保費--- 一次過支付較有利
在本地住宅市場,600萬元以下物業的按揭成數上限是七成。如樓價低於600萬元,可透過銀行向按揭證券公司申請按揭保險,令按揭成數上升至八至九成。
按揭保險的好處,是可以令置業人士以較低首期入市,但買家參與按保,須支付保費。支付按揭保費的方式有三種:一次過現金支付、將保費加入貸款總額分期攤還或每年分期支付。
現時按保的按揭成數上限是90%,年期上限是30年。按揭成數愈低,還款期愈短,保費則愈低。以一次過支付而言,保費最低由貸款額0.55%至最高3.55%不等。
如果是分期支付,首年保費由貸款額0.5%至1.65%不等,其後每年繳付的保費為0.25%至0.63%不等。選用分期繳付,客戶須支付保費直至餘款低於原本樓價的七成。
要 選用一次或分期支付保費,最主要考慮預期持有物業的年期。過去在未有額外印花稅時,曾有分析建議,如果只打算持有物業一、兩年,應該選擇分期支付保費,因 為支付一、兩年保費的總開支,會較一次過支付為低。但現時官方措施令短期持有物業成本增加,多數情況下,一次過支付保費似乎對業主較有利。
假設樓價400萬元,借入九成按揭,分30年還款,如果利率不變,選用分期支付保費,在供款八年後,借款餘額會跌至原樓價七成以下,即須支付貸款額6.69%保費,較一次過支付3.55%高得多。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9月24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按揭保險的好處,是可以令置業人士以較低首期入市,但買家參與按保,須支付保費。支付按揭保費的方式有三種:一次過現金支付、將保費加入貸款總額分期攤還或每年分期支付。
現時按保的按揭成數上限是90%,年期上限是30年。按揭成數愈低,還款期愈短,保費則愈低。以一次過支付而言,保費最低由貸款額0.55%至最高3.55%不等。
如果是分期支付,首年保費由貸款額0.5%至1.65%不等,其後每年繳付的保費為0.25%至0.63%不等。選用分期繳付,客戶須支付保費直至餘款低於原本樓價的七成。
要 選用一次或分期支付保費,最主要考慮預期持有物業的年期。過去在未有額外印花稅時,曾有分析建議,如果只打算持有物業一、兩年,應該選擇分期支付保費,因 為支付一、兩年保費的總開支,會較一次過支付為低。但現時官方措施令短期持有物業成本增加,多數情況下,一次過支付保費似乎對業主較有利。
假設樓價400萬元,借入九成按揭,分30年還款,如果利率不變,選用分期支付保費,在供款八年後,借款餘額會跌至原樓價七成以下,即須支付貸款額6.69%保費,較一次過支付3.55%高得多。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9月24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退市或令H按比重回落
周三(9月18日)聯儲局會議,之前市場一般估計會後將交代退市時間表或規模。時間關係,執筆時未知結果,但被視為退市鷹派的美國前財長薩默斯退選聯儲局主席,估計退市步伐會以慢步推行。不過,即使聯儲局由鴿派主導,「退市」仍是遲早問題,現時是時候檢討一下美國一旦退市的影響。
在討論時,我們先根據主流的分析,假設退市的場景----聯儲局料會以緩慢步伐分階段減少買債規模,並以一年以上的時間最終停止買債。
聯儲局第一輪量寬在2008年11月開始,對香港的直接影響是熱錢大量流入。2008年10月底,銀行體系結餘是314億港元,11月升至842.9億元水平,12月再升至1,580億元;2009年中再升至逾2,400億水平。
出於眾多原因,本地銀行在美國聯邦基金利率下調時,並沒有跟足美息下調幅度。但銀行水浸的結果,是反映資金供求的拆息明顯下調。
2007年次按危機爆發前,本地一個月銀行同業拆息與最優惠利率(以匯豐銀行為準)的息差約3.35%。2008年量寬後,拆息因大量資金流入而下跌,拆息與最優惠利率的拆息一度擴大至接近5厘水平,截至本周初,一個月拆息與最優惠利率的息差仍達4.8厘水平。
拆息下跌,加上按揭市場競爭激烈,拆息按揭(H按)利率一度低於1厘水平,較近年最優惠利率為準按揭(P按)低逾100點子,結果是大量按揭借款人選用H按,H按市佔率一度逾9成。直至2年前有大行高調停批H按,其他銀行陸續將H按的息差上調(由H+0.65厘,升至H+2厘以上),H按佔新批按揭的比例才回落至一成以下。
拆息或將上升
踏入2013年,受政府辣招影響,樓市成交量下跌,銀行為搶佔市場,H按息差略為下調,較P按平均低20點子,令早前H按比重回升至4成水平。簡單來說,自2008年11月以後,一個月同業拆息與最優惠利率的息差大致維持,主導借款人選用H按及P按的,其實是本地銀行的政策—銀行推高H按息差時,便較多人選用P按;相反,銀行推低H按息差時,便較多人選用H按。但當聯儲局執行退市後,情況料將改變---主導H按比重的會是拆息本身的波動。
聯儲局如逐步退市(減少買債),終將推高美債利率,部分流駐本地的資金料將轉購美債。熱錢減少,直接影響是拆息回升---視乎熱錢流走的速度而定,H按將變得較不吸引。
對個別業主來說,由於H按多數有鎖息機制,拆息上升的風險有限。不過,現時樓市交投淡靜而業主不願減價,部分原因是業主的持貨成本偏低---粗略估計有十萬個住宅的供款利率低於1厘水平。拆息一旦回升,在最優惠利率上升前,以H按供樓的業主,供款利率由1厘升至2厘,負擔或仍不重;但現在住宅市場租務回報偏低,持貨成本上升會不會令放盤業主的議價空間擴闊,值得市場留意。
原文刊於iMoney 2013年9月20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業主為什麼不賣樓?
城大曾淵滄教授近日有一篇短文討論為何業主不賣樓,即現時市場上,為什麼普遍業主不願意賣盤。曾教授開出的答案很有趣,賣了樓,資金要如何處理?
相信不少香港人除了自置物業,也會有其他類型投資;但以月入數萬元的打工族來說,物業以外的其他投資,比重可能偏低。相對而言,如果在2003年至2010年間置業,現時物業升值幅度一般以百萬元計,放賣物業後,要如何處理一大筆現金,可能多數小業主都欠缺經驗。或者說,傳統上本地家庭的最大投資就是自住物業,賣出物業後,一般人想到的,可能又是把資金再買樓。
另一個減低小業主賣樓意欲的是稅務原因;小業主持有的物業,如在2、3年前購入,不受額外印花稅影響;放售舊有物業後換樓,新購置物業卻會受額外印花稅約束;換樓在理論上會令財務自由度減少(萬一要在3年內賣樓,成本會增加)。
另一個曾教授沒有提的理由與按揭有關。2010至2011年,有近十多萬宗新造按揭是以拆息計價的,即市場稱的H按;當年H按的一般定價是H+0.7厘,以新近一個月拆息0.2厘計,此批按揭的現行利率仍在1厘以下。如果業主換樓,售出舊樓,便會失去條件極度優惠的按揭。購置新樓,現時市場最優惠的H按,利率都在1.9厘水平,P按則在2.15厘。參考近20年的數據,雖然2厘水平的按息仍在極度偏低水平,但對於計劃換樓的業主來說,按揭利率卻是上升是足足一倍。除非業主有迫切的換樓需要,又或找到絕世筍盤,否則新舊按揭一厘多的息差,都會令業主在決定換樓前三思而行。
用家主導 調整慢又長
正常市場有自住用家、有投資者;自住用家會左計右計,對自住物業有一定感情;即使估計樓價有可能下跌,也未必會將下定決心賣樓。相反,投資者主要考慮是獲利,他們如判斷樓價將出現較大調整,合理的應對方案是趁樓價仍處高位時套現,待樓市下跌後才補貨。現時眾多分析估計未來一段時間,樓價會有明顯調整,應該會促使了部分投資者賣樓止賺,但整體市場仍是缺盤;原因相信與政府的「有效管理」有關。
2010年10月推出的額外印花稅,及其後的加強版、買家印花稅、雙倍印花稅等,已經成功壓抑樓市的投資需求,近2、3年在高位入市的投資者比重,會比過去的周期少。市場上持貨者以用家為主,他們的考慮便不是「止賺」,而是考慮那些「新舊按揭息差」、物業印花稅等「小數目」。用家主導的結果,便是樓價的波幅會較小。
我們懷疑,即使一眾分析員估計的利淡因素---按息上升、新盤供應增加、中國經濟放緩等同時出現,但在失業率明顯上升前,自住業主惜貨的態度都難以改變。壞消息出現,樓價當然會下跌,但今次的調整,時間或會因用家主導,時間較過去的調整期為長。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9月21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首富睇唔通 樓市何去何從
長實(00001)主席李嘉誠與傳媒午宴,認為明年經濟可能轉壞,對於老本行的樓市,首富表示看不通,只是表明辣招影響可能在明年浮現,但言談間又指樓市由政策主導,非發展商可以左右。
以李嘉誠的地位,突然與傳媒午宴,自然不是忽然興起,而是認為有些甚麼要親自表態。綜合而言,李先生要傳達的信息不外是:1.賣百佳不是撤資;2.樓市升升跌跌,是外圍因素及政策因素左右,與一般人指摘的「地產霸權」無關。
辣招影響可能在明年浮現
由於外圍因素與政策因素都涉及眾多變數,樓市自然難測。反而「辣招影響可能在明年浮現」的判斷,值得討論。參考不同傳媒的引述,相信李先生指「辣招影響可 能在明年浮現」是指政府措施壓低物業成交量,相關行業收入受影響,將影響本地經濟在統計上的表現。簡單來說,現時看到官方統計的各項數據,如失業率仍然偏 低、經濟維持不快不慢的增長;此等表現並未完全反映樓市成交量偏低的影響。
政府為遏抑樓價,以辣招壓低樓市成交量,到目前為止政府似乎都視為政績。李先生的發言,某程度上可提醒政府,此個「政績」其實有一定代價。事實上,以各方 統計的極低成交量來說,我們認為李先生的估計已略見保守;對某些行業,如物業代理、銀行、律師樓來說,辣招影響是「已經出現」而不是「可能在明年浮現」。
李先生以首富地位,言談間似乎沒有提議官方撤招、減辣。以客觀條件看,可能是他也明白多說無益---一來,他在去年特首選舉時高調投了梁振英的對手一票,既不是「梁粉」,其意見官方未必聽得入耳。其次,外圍的最新發展,更令官方撤招的可能大幅減少。
聯儲局主席換屆在即,被視為退市鷹派,奧巴馬總統屬意的美國前財長薩默斯退選;而有眾多經濟學家支持,被視為退市鴿派的聯儲局副主席耶倫成為下任主席大熱。市場已估計聯儲局即使退市,減少買債的規模將較原先估計的小。部分分析更估計,聯儲局將維持低息政策至2016年。
美國如果真的放緩加息步伐,意味未來2年,本地名義按息仍在2厘多,而通脹率仍處於3、4厘,即維持「按揭負利率」的環境,樓價未必有太大調整空間。
美國低息持續 香港辣招奉陪
由特首梁振英、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已先後表明立場,現階段不減辣。三位港府高官的發言,時間都在薩默斯退選前;現時市場估計美國退市步伐放緩、低息期再延長,預料會令港府維持辣招的意志更為堅定。
整體上,按揭負利率維持,業主的持貨成本偏低,與其賣樓,不如任由通脹蠶食按揭欠款。另一方面,投資者、換樓客換樓成本高,減低了入貨意慾。兩大因素互動之下,預計樓價較大可能在高位橫行,低成交量的情況會比一般估計維持更長時間。
由於官方辣招對細價樓的影響較少(未持有住宅物業的本地人,置業時不需支付雙倍印花稅、購買600萬以下物業按揭成數不受限制),細價樓的保值能力在未來數年料會比中高價物業看高一綫。
局部地區而言,在中高價物業購買力被政府成功調控下,大型新盤推出時訂價會更為克制;在高供應的地區,一手價看齊二手價料會是未來一兩年的主流,對同區二 手樓市有一定壓力。綜合而言,如果說2008至2013年樓價大致上是雞犬皆升,在未來一兩年卻可能出現不同價碼不同地區物業,價格各自發展的局面。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9月18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以李嘉誠的地位,突然與傳媒午宴,自然不是忽然興起,而是認為有些甚麼要親自表態。綜合而言,李先生要傳達的信息不外是:1.賣百佳不是撤資;2.樓市升升跌跌,是外圍因素及政策因素左右,與一般人指摘的「地產霸權」無關。
辣招影響可能在明年浮現
由於外圍因素與政策因素都涉及眾多變數,樓市自然難測。反而「辣招影響可能在明年浮現」的判斷,值得討論。參考不同傳媒的引述,相信李先生指「辣招影響可 能在明年浮現」是指政府措施壓低物業成交量,相關行業收入受影響,將影響本地經濟在統計上的表現。簡單來說,現時看到官方統計的各項數據,如失業率仍然偏 低、經濟維持不快不慢的增長;此等表現並未完全反映樓市成交量偏低的影響。
政府為遏抑樓價,以辣招壓低樓市成交量,到目前為止政府似乎都視為政績。李先生的發言,某程度上可提醒政府,此個「政績」其實有一定代價。事實上,以各方 統計的極低成交量來說,我們認為李先生的估計已略見保守;對某些行業,如物業代理、銀行、律師樓來說,辣招影響是「已經出現」而不是「可能在明年浮現」。
李先生以首富地位,言談間似乎沒有提議官方撤招、減辣。以客觀條件看,可能是他也明白多說無益---一來,他在去年特首選舉時高調投了梁振英的對手一票,既不是「梁粉」,其意見官方未必聽得入耳。其次,外圍的最新發展,更令官方撤招的可能大幅減少。
聯儲局主席換屆在即,被視為退市鷹派,奧巴馬總統屬意的美國前財長薩默斯退選;而有眾多經濟學家支持,被視為退市鴿派的聯儲局副主席耶倫成為下任主席大熱。市場已估計聯儲局即使退市,減少買債的規模將較原先估計的小。部分分析更估計,聯儲局將維持低息政策至2016年。
美國如果真的放緩加息步伐,意味未來2年,本地名義按息仍在2厘多,而通脹率仍處於3、4厘,即維持「按揭負利率」的環境,樓價未必有太大調整空間。
美國低息持續 香港辣招奉陪
由特首梁振英、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已先後表明立場,現階段不減辣。三位港府高官的發言,時間都在薩默斯退選前;現時市場估計美國退市步伐放緩、低息期再延長,預料會令港府維持辣招的意志更為堅定。
整體上,按揭負利率維持,業主的持貨成本偏低,與其賣樓,不如任由通脹蠶食按揭欠款。另一方面,投資者、換樓客換樓成本高,減低了入貨意慾。兩大因素互動之下,預計樓價較大可能在高位橫行,低成交量的情況會比一般估計維持更長時間。
由於官方辣招對細價樓的影響較少(未持有住宅物業的本地人,置業時不需支付雙倍印花稅、購買600萬以下物業按揭成數不受限制),細價樓的保值能力在未來數年料會比中高價物業看高一綫。
局部地區而言,在中高價物業購買力被政府成功調控下,大型新盤推出時訂價會更為克制;在高供應的地區,一手價看齊二手價料會是未來一兩年的主流,對同區二 手樓市有一定壓力。綜合而言,如果說2008至2013年樓價大致上是雞犬皆升,在未來一兩年卻可能出現不同價碼不同地區物業,價格各自發展的局面。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9月18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留意退市步伐
本周美國聯儲局開會,市場估計將公布退市時間表。現時一般分析認為,聯儲局將以緩慢步伐退市,由減少買債到完全停止買債,需時可能長逾一年。但不論退市步伐如何,對本地樓市都會有一定影響。
最 明顯的影響是利率,尤其是拆息。在2007年次按危機前,本地一個月銀行同業拆息與最優惠利率(細P)的息差約3.4厘。聯儲局實行量化寬鬆後,熱錢流 入,拆息大跌,近兩年一個月拆息大致維持在0.21厘水平,與細P的息差擴大至4.79厘。加上銀行競爭激烈,銀行一度推出H加0.65厘的優惠,令H按 利率低於一厘水平,較P按利率的2.15厘下限低逾100點子,吸引大量置業人士轉用拆息按揭。
聯儲局退市,料會刺激美國債券利率回升,部分流駐 香港的資金可能轉購美國債券。熱錢流走,拆息料將回升。當然,一般估計拆息上升的速度不會太快,而且絕大部分拆息按揭計劃,都有鎖息機制,當拆息大升時, 按息會改以P減計算,借款人承受的風險有限。不過,拆息一旦回升,意味着大量以H按供樓的業主支出上升。
業主以約一厘按息供款,即使物業的租金回報僅兩厘,業主或會選擇持貨。但當供款利率升至逾兩厘,而租金支出又未見上升時,業主的持貨意慾便可能下跌。展望未來一段時間,聯儲局的退市步伐,會是左右本地樓價的一個重要因素。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9月17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最 明顯的影響是利率,尤其是拆息。在2007年次按危機前,本地一個月銀行同業拆息與最優惠利率(細P)的息差約3.4厘。聯儲局實行量化寬鬆後,熱錢流 入,拆息大跌,近兩年一個月拆息大致維持在0.21厘水平,與細P的息差擴大至4.79厘。加上銀行競爭激烈,銀行一度推出H加0.65厘的優惠,令H按 利率低於一厘水平,較P按利率的2.15厘下限低逾100點子,吸引大量置業人士轉用拆息按揭。
聯儲局退市,料會刺激美國債券利率回升,部分流駐 香港的資金可能轉購美國債券。熱錢流走,拆息料將回升。當然,一般估計拆息上升的速度不會太快,而且絕大部分拆息按揭計劃,都有鎖息機制,當拆息大升時, 按息會改以P減計算,借款人承受的風險有限。不過,拆息一旦回升,意味着大量以H按供樓的業主支出上升。
業主以約一厘按息供款,即使物業的租金回報僅兩厘,業主或會選擇持貨。但當供款利率升至逾兩厘,而租金支出又未見上升時,業主的持貨意慾便可能下跌。展望未來一段時間,聯儲局的退市步伐,會是左右本地樓價的一個重要因素。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9月17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未來樓市另一變數
美國會不會在本月退市絕對是市場焦點,如果觸發熱錢流出香港,或會為本地樓市帶來一定的下調壓力。至於具體影響,當然要視乎退市的規模及速度而定,此會是未來一段時間,本地樓市的一大變數。而有意思的是,市場上有另一個對應於美國退市的因素,可能在相反方向影響樓市---官方措施。
因應熱錢流入,刺激樓價上升。政府回應招數是推出人稱「3D」的多種印花稅,以增加特定人士交易成本的方式,壓低成交量。而金管局則以壓力測試、限制按揭成數等方式,降低置業人士的按揭槓桿比率。
政府已多次表明,現行的樓市措施,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金管局亦表示,推出的是逆周期措施。原則上,一旦美國退市,樓市轉向,「非常時期」便成過去;「周期」變化,現時的壓抑借貸的措施亦應收回。部份分析便認為,近年的官方措施壓抑了大量的購買力,一旦官方收招,被壓抑的購買力便會入市,會大幅抵銷退市,甚至加息的影響。但我們對此類意見有一定保留。
原則上,我們同意,官方的遏市措施壓低了成交量,某程度上成功限制了樓價的升幅。但我們相當懷疑,一旦有其他因素觸發樓價回落,即使官方撤招,亦未必會觸發「被壓抑」的購買力入市。
如確認樓市轉向 「被壓抑」購買力將消散
眾所周知,本地樓市常態之一,是樓市下跌周期的成交量偏低(例如2002、2003年);樓價上升期的成交量偏高(例如2009年)。不認還需認的是,在沒有官方遏市措施的情況下,不少購買力是出於投資需要而入市的。而官方的遏市招數,主要影響投資者、換樓客、境外買家;所謂被壓抑的購買力,主要便是指這群人士。
認為「官方撤招,被壓抑購買力將入市」;說穿了,是看好一群「想在升市時買樓,但因辣招沒有入市」的人,會在跌市時入市。此說似乎與此群人士,特別是投資者過去的行為模式完全相反。
當然,官方一旦確認樓價轉向而撤招,不會對大市完全沒有利好影響。在投資者之外,現時600萬元以上物業的按揭成數受限,的確影響了大量換樓客的部署。一旦當局放寬此方面的限制,一些考慮換樓數年,卻因按揭指引受限打消念頭的業主,可能會趁淡市實行換樓大計。
不過,我們估計此類買家的數量,不足以左右樓價方向。參考往年的樓市表現,一旦美國退市而觸發本地樓市調整,本地多數業主料會採取按兵不動的策略。「寧買當頭起、莫買當頭跌」兩句格言,在樓市實在太深入民心。
總結而言,「遏市措施」在升市時可能對壓低升幅有一定作用;但萬一因外圍因素觸發跌市,就算官方收招,恐怕難以扭轉跌勢。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9月14、15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從建屋目標看政府思維
長策會向行政會議提交諮詢文件,根據有關文件,未來十年房屋需求量約47萬戶,而私人房屋約佔4成;市場集中討論「地皮何來?」。我們卻認為在此一目標之外,數字反映官方思維:增加供應令樓價回落,但無意推低樓價。
無意以大量供應壓低樓價
根據長策會的數字,未來10年,私人房屋總需求量是18.8萬戶,每年平均是18,800個單位。參考近年數字,此水平的供應算是中間落墨。如果政府成功 按需求提供土地(坊間對是否事成,十分懷疑),未來應該不會出現土地供應不足,刺激樓價上升的情況;但數據的另一面,也反映政府無意以大量供應壓低樓價。
附表是2000至2012年本地私樓的落成統計。雖然「8萬5建屋目標」在2000年已宣布不存在,但回歸後增加供應的政策,令2000年後的新樓落成量 維持偏高。2000至2004年,私樓平均落成量是27,107伙。此段時間大致與樓價回落的周期脗合。2005至2007年的3年間,私樓平均落成量是 14,790伙,數字較之前4年大幅回落,但每年私樓落成量總算過萬。2005至2007年,亦是樓價較為平穩的年份。
其後的2008至2012年,5年中有3年落成量低於1萬伙;平均落成量是9,782伙,屬嚴重偏低水平。供應短缺,加上在熱錢流入、按息低企的刺激下,樓價在期間上升約一倍。
透過居屋滿足初次置業需求
現時長策會開出未來十年每年平均私樓需求1.88萬伙的目標,數字比2005至2007年(即樓市「平穩期」)的平均數為高,但又遠未至2000至2004年供應極度偏高的情況。
如果大家認同,長策會在相當程度上反映長官意志,可以說,官方的確希望以增加供應的方式阻止樓價急升。但另一方面,亦無意以大量供應打殘樓市。更細微的分 析,針對年青人「難上車」的怨氣,政府的對應招數不是試圖壓低樓價;而是透過「六成公營房屋」中的居屋部分,滿足初次置業者的需求。
簡單而言,如果長策會的建議獲落實,代表未來一段時間,房策對樓價影響是中性輕微偏淡。當然,有了目標,也有執行問題,以近年政府開拓新發展區處處碰壁的情況,長策會建議對樓市的具體影響,仍有待觀察。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9月11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無意以大量供應壓低樓價
根據長策會的數字,未來10年,私人房屋總需求量是18.8萬戶,每年平均是18,800個單位。參考近年數字,此水平的供應算是中間落墨。如果政府成功 按需求提供土地(坊間對是否事成,十分懷疑),未來應該不會出現土地供應不足,刺激樓價上升的情況;但數據的另一面,也反映政府無意以大量供應壓低樓價。
附表是2000至2012年本地私樓的落成統計。雖然「8萬5建屋目標」在2000年已宣布不存在,但回歸後增加供應的政策,令2000年後的新樓落成量 維持偏高。2000至2004年,私樓平均落成量是27,107伙。此段時間大致與樓價回落的周期脗合。2005至2007年的3年間,私樓平均落成量是 14,790伙,數字較之前4年大幅回落,但每年私樓落成量總算過萬。2005至2007年,亦是樓價較為平穩的年份。
其後的2008至2012年,5年中有3年落成量低於1萬伙;平均落成量是9,782伙,屬嚴重偏低水平。供應短缺,加上在熱錢流入、按息低企的刺激下,樓價在期間上升約一倍。
透過居屋滿足初次置業需求
現時長策會開出未來十年每年平均私樓需求1.88萬伙的目標,數字比2005至2007年(即樓市「平穩期」)的平均數為高,但又遠未至2000至2004年供應極度偏高的情況。
如果大家認同,長策會在相當程度上反映長官意志,可以說,官方的確希望以增加供應的方式阻止樓價急升。但另一方面,亦無意以大量供應打殘樓市。更細微的分 析,針對年青人「難上車」的怨氣,政府的對應招數不是試圖壓低樓價;而是透過「六成公營房屋」中的居屋部分,滿足初次置業者的需求。
簡單而言,如果長策會的建議獲落實,代表未來一段時間,房策對樓價影響是中性輕微偏淡。當然,有了目標,也有執行問題,以近年政府開拓新發展區處處碰壁的情況,長策會建議對樓市的具體影響,仍有待觀察。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9月11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轉按原因各不同
按揭市場上,除了新購物業的買家會申請按揭外,轉按亦是常見情況。所謂「轉按」,指的是物業本來按予A銀行,因種種理由,業主將按揭轉往B銀行。
有趣的是,不同時候,業主轉按的原因會有很大出入。
轉按的其中一個主要理由是節省利息支出,例如市場上新造按揭的利率較物業現有按揭利率為低,業主便有動機轉按,以節省利息。
第 二個常見原因是套現。例如物業購入價300萬元,原先承造七成按揭,即借款210萬元。持續幾年供款,未償還金額可能跌至180萬元,另一方面樓價可能又 升至400萬元,如果業主轉按,申請七成按揭,可借入280萬元,在償還原有按揭餘額後,尚餘約100萬元作其他用途。
此外,近期我們亦發現一些新的轉按理由:親屬之間的業權轉讓。例如由二人持有轉為一人持有,令其中一方變成「沒有持有物業」。業權轉移,需要再申請按揭;此類因親屬間業權轉讓而帶動的轉按,近月有輕微上升的趨勢。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9月10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有趣的是,不同時候,業主轉按的原因會有很大出入。
轉按的其中一個主要理由是節省利息支出,例如市場上新造按揭的利率較物業現有按揭利率為低,業主便有動機轉按,以節省利息。
第 二個常見原因是套現。例如物業購入價300萬元,原先承造七成按揭,即借款210萬元。持續幾年供款,未償還金額可能跌至180萬元,另一方面樓價可能又 升至400萬元,如果業主轉按,申請七成按揭,可借入280萬元,在償還原有按揭餘額後,尚餘約100萬元作其他用途。
此外,近期我們亦發現一些新的轉按理由:親屬之間的業權轉讓。例如由二人持有轉為一人持有,令其中一方變成「沒有持有物業」。業權轉移,需要再申請按揭;此類因親屬間業權轉讓而帶動的轉按,近月有輕微上升的趨勢。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9月10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泡沫指數
經濟學人發表報告,以租金回報為準,香港住宅樓價偏高8成,泡沫冠絕全球。我們絕對認同現時香港樓價偏高,但對達成結論的方式卻有所保留。
經濟學人討論「泡沫指數」時,其中一個標準是:比較各地1970年代以來(香港部分由1980年起),樓價與租金的相對比率。以樓價/年租金長期平均比率化為100計,現時香港的指數是183.6;換一個說法:香港現時樓價偏高了約84%。
經濟學人提供的例子,香港一個細單位,如租金不變,業主要將單位出租35年才收回樓價,換算成租金回報率是2.86%,與差餉物業估價署新近統計的B類物業單位回報率2.8%相近。
我們簡單換算一下,根據經濟學人的分析,1980年至今,「平均來說」,住宅樓價的是年租金的19.1倍左右,現時卻是35倍。
換成百分比,便是「偏高」了84%左右。將樓價租金比換算成香港市場慣用的回報率,香港的1980年以來的平均租金回報率應該是5.25%,現時則只有2.86%。
附帶一提,「偏高」84%,意思不是樓價跌84%才合理。400萬元樓價,偏高84%,「合理價」是217.4萬元左右;樓價回落45.7%,而租金不變,數字便返回平均。
同一標準下:底特律樓好抵買?
回報率一如股票的市盈率,當然是值得參考的數字。但僅僅參考市盈率作為資產價格是否偏高的指標,卻可能會出現荒謬的結論。我們找到一份推銷底特律物業的廣告,說該市現時住宅的租金回報創新高,達30厘,即出租3.3年就回本了。我們沒有底特律過去租金回報的數字,但相信用經濟學人同一標準去估算底特律樓價,會得出「現價偏低」的結論。
本來,參考「歷史平均」,再看看現時是否偏離平均值,有一定參考作用。但參考經濟學人的圖表,香港的樓價/年租金比率,明顯出現1992年前偏低的情況。
在1980至1990年,指數都低於70。經過換算,當時樓價大致是年租金的11倍左右,回報率約8%。當年的租金回報率偏高,有眾多原因:其中之一是主權交接前的信心問題令本地人不願意置業。簡單來說,近幾十年,香港的樓價/租金比率有1/3時間被政治因素扭曲而偏低,由此得出的「歷史平均」似乎不是一個理想的基準。
報告除香港是城市外,其他包含的主要是已發展國家,都沒有類似香港政、經環境大幅改變的情況。唯一例外的是中國,本來近40年的變化堪稱翻天覆地,但報告引用中國的數據,只由2000年起,結果是中國樓價租金比率僅僅是108。中國政府擔心內地樓價過高,報告卻認為只是「偏高」8%;原因是數據採樣只有14年數據。
重申一點:我們不是認為本地樓價沒有泡沫。我們甚至同意租金回報率是樓價有否偏高的重要指標。但單看數字而沒有考慮數字出現的理由,得出的結果,未必有太大參考價值。
公平而言,目前的2.8厘的租金回報,當然不是「吸引」的水平—不但遠低於80年代的8%,也比1997年的3.7%為低。
現時投資者接受到2.8厘的回報有眾多原因,例如樓市好友會說:按息比回報率更低。
當然,不少分析已提醒置業人士,一旦按息回升,現時可接受的回報率便完全失去吸引力。於是又回到了一個老問題:究竟利息何時回升?升幅多少?篇幅所限,下周再談。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9月7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經濟學人討論「泡沫指數」時,其中一個標準是:比較各地1970年代以來(香港部分由1980年起),樓價與租金的相對比率。以樓價/年租金長期平均比率化為100計,現時香港的指數是183.6;換一個說法:香港現時樓價偏高了約84%。
經濟學人提供的例子,香港一個細單位,如租金不變,業主要將單位出租35年才收回樓價,換算成租金回報率是2.86%,與差餉物業估價署新近統計的B類物業單位回報率2.8%相近。
我們簡單換算一下,根據經濟學人的分析,1980年至今,「平均來說」,住宅樓價的是年租金的19.1倍左右,現時卻是35倍。
換成百分比,便是「偏高」了84%左右。將樓價租金比換算成香港市場慣用的回報率,香港的1980年以來的平均租金回報率應該是5.25%,現時則只有2.86%。
附帶一提,「偏高」84%,意思不是樓價跌84%才合理。400萬元樓價,偏高84%,「合理價」是217.4萬元左右;樓價回落45.7%,而租金不變,數字便返回平均。
同一標準下:底特律樓好抵買?
回報率一如股票的市盈率,當然是值得參考的數字。但僅僅參考市盈率作為資產價格是否偏高的指標,卻可能會出現荒謬的結論。我們找到一份推銷底特律物業的廣告,說該市現時住宅的租金回報創新高,達30厘,即出租3.3年就回本了。我們沒有底特律過去租金回報的數字,但相信用經濟學人同一標準去估算底特律樓價,會得出「現價偏低」的結論。
本來,參考「歷史平均」,再看看現時是否偏離平均值,有一定參考作用。但參考經濟學人的圖表,香港的樓價/年租金比率,明顯出現1992年前偏低的情況。
在1980至1990年,指數都低於70。經過換算,當時樓價大致是年租金的11倍左右,回報率約8%。當年的租金回報率偏高,有眾多原因:其中之一是主權交接前的信心問題令本地人不願意置業。簡單來說,近幾十年,香港的樓價/租金比率有1/3時間被政治因素扭曲而偏低,由此得出的「歷史平均」似乎不是一個理想的基準。
報告除香港是城市外,其他包含的主要是已發展國家,都沒有類似香港政、經環境大幅改變的情況。唯一例外的是中國,本來近40年的變化堪稱翻天覆地,但報告引用中國的數據,只由2000年起,結果是中國樓價租金比率僅僅是108。中國政府擔心內地樓價過高,報告卻認為只是「偏高」8%;原因是數據採樣只有14年數據。
重申一點:我們不是認為本地樓價沒有泡沫。我們甚至同意租金回報率是樓價有否偏高的重要指標。但單看數字而沒有考慮數字出現的理由,得出的結果,未必有太大參考價值。
公平而言,目前的2.8厘的租金回報,當然不是「吸引」的水平—不但遠低於80年代的8%,也比1997年的3.7%為低。
現時投資者接受到2.8厘的回報有眾多原因,例如樓市好友會說:按息比回報率更低。
當然,不少分析已提醒置業人士,一旦按息回升,現時可接受的回報率便完全失去吸引力。於是又回到了一個老問題:究竟利息何時回升?升幅多少?篇幅所限,下周再談。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9月7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敘利亞與樓市何干?
近日國際新聞焦點是美國會不會對被指使用化武的敘利亞動武。在世人以為美國即將動武之時,奧巴馬總統卻突然要求國會討論及授權,開戰與否,懸而未決。中東遠在千里之外,但美國是否開打,卻多多少少會影響本地樓市。
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現代戰爭的花費極大。美國在2001年911襲擊後,向阿富汗及伊拉克發動兩場戰爭;雖然美軍以閃電速度推翻既有政權,但兩 地局勢一直未能穩定,美軍要駐在兩地多年,結果令美國一直維持龐大軍費支出。不同機構對美國兩場戰爭的開支有不同的統計,由1.4萬億至4萬億美元不等。
以美國政府年年入不敷出的財政狀況,因打仗而多付的軍費,惟有以舉債籌措。
美國國債總額在2001年是7.5萬億美元;現時大概是16.7萬億美元,12年增加9.2萬億美元,相當一部分可說是為了戰爭融資。
技術上,現時美國已由伊拉克撤軍,按時間表,美軍也會在明年撤出阿富汗。大軍撤出,代表軍事開支可減少,美國政府舉債的壓力也會降低-美國聯儲局也會有較大自由度減少量寬的規模、考慮調升利率。因此,美國參與戰爭的規模,與美國量寬、利率政策息息相關。
一旦開戰 退市難度增加
如果美軍攻擊敘利亞是小規模空襲,完全不介入地面戰事,則戰爭對美國的財政、利率政策影響不會太大。但如果空襲後事態升級,美國又再捲入曠日持久的地面戰,則軍事支出難以下調----在美國政府需要舉債開戰之時,聯儲局勢難減少買債,又或上調利率。
現時有兩個因素左右本地樓市:上半年一手成交量低,新盤集中在下半年推出;新盤會不會出現減價戰、會不會拖低二手價是其一。其二便是聯儲局早前揚言9月份可能退市,會不會引發熱錢流出香港,推高拆息。
本來美國第二季經濟數據良好,增加了聯儲局退市的可能性。但美國可能軍事干涉另一個中東國家,卻為退市增加了新變數。
如果美國最終未有介入敘利亞戰事,聯儲局較大可能展開緩慢的退市步伐,對本地樓市屬偏淡的消息。相反,如果美國決定開戰,估計聯儲局較可能壓後退市進程; 對本地樓價影響中性。萬一戰事升級,美國加入地面戰,則較高機會重演伊拉克、阿富汗的故事,聯儲局退市加息難度大增;對本地樓市影響偏好。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9月4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現代戰爭的花費極大。美國在2001年911襲擊後,向阿富汗及伊拉克發動兩場戰爭;雖然美軍以閃電速度推翻既有政權,但兩 地局勢一直未能穩定,美軍要駐在兩地多年,結果令美國一直維持龐大軍費支出。不同機構對美國兩場戰爭的開支有不同的統計,由1.4萬億至4萬億美元不等。
以美國政府年年入不敷出的財政狀況,因打仗而多付的軍費,惟有以舉債籌措。
美國國債總額在2001年是7.5萬億美元;現時大概是16.7萬億美元,12年增加9.2萬億美元,相當一部分可說是為了戰爭融資。
技術上,現時美國已由伊拉克撤軍,按時間表,美軍也會在明年撤出阿富汗。大軍撤出,代表軍事開支可減少,美國政府舉債的壓力也會降低-美國聯儲局也會有較大自由度減少量寬的規模、考慮調升利率。因此,美國參與戰爭的規模,與美國量寬、利率政策息息相關。
一旦開戰 退市難度增加
如果美軍攻擊敘利亞是小規模空襲,完全不介入地面戰事,則戰爭對美國的財政、利率政策影響不會太大。但如果空襲後事態升級,美國又再捲入曠日持久的地面戰,則軍事支出難以下調----在美國政府需要舉債開戰之時,聯儲局勢難減少買債,又或上調利率。
現時有兩個因素左右本地樓市:上半年一手成交量低,新盤集中在下半年推出;新盤會不會出現減價戰、會不會拖低二手價是其一。其二便是聯儲局早前揚言9月份可能退市,會不會引發熱錢流出香港,推高拆息。
本來美國第二季經濟數據良好,增加了聯儲局退市的可能性。但美國可能軍事干涉另一個中東國家,卻為退市增加了新變數。
如果美國最終未有介入敘利亞戰事,聯儲局較大可能展開緩慢的退市步伐,對本地樓市屬偏淡的消息。相反,如果美國決定開戰,估計聯儲局較可能壓後退市進程; 對本地樓價影響中性。萬一戰事升級,美國加入地面戰,則較高機會重演伊拉克、阿富汗的故事,聯儲局退市加息難度大增;對本地樓市影響偏好。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9月4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H按比例回升
過去數年,新批按揭中,H按與P按的比重大起大落。H按由2010年底佔新批按揭的九成,跌至2012年底不足一成,近日比率又再回升至四成水平。數據背後反映按揭市場競爭仍然激烈。
香 港多年以來的按揭主流都是以最優惠利率計價,即所謂P按;金融海嘯後熱錢流入,拆息被壓至極度偏低水平,多了銀行以H按爭取市場,競爭白熱化的結果,是H 按利率一度低見H+0.65厘水平,實際按息低於一厘。同時P按受制於當局指引,實際按息維持兩厘以上,結果大部分借款人選用H按。前年多家銀行陸續上調 H按利率,令利率一度貼近P按水平,部分銀行甚至不再提供H按的選擇,結果P按比重回升至九成水平。
二月政府推出雙倍印花稅後,樓市成交轉淡,連帶新取用按揭數字亦回落。部分銀行為維持市佔率,推出H+1.7厘,鎖息上限等同P按的下限(P-3.1厘),原則上借款人不會因選用H按而蒙受更高風險,結果選用H按的借款人比重亦明顯回升。
展望未來一段時間,如果樓市成交維持偏低,而拆息未見明顯上升,選用H按的比率料會再次超越P按水平。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9月3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香 港多年以來的按揭主流都是以最優惠利率計價,即所謂P按;金融海嘯後熱錢流入,拆息被壓至極度偏低水平,多了銀行以H按爭取市場,競爭白熱化的結果,是H 按利率一度低見H+0.65厘水平,實際按息低於一厘。同時P按受制於當局指引,實際按息維持兩厘以上,結果大部分借款人選用H按。前年多家銀行陸續上調 H按利率,令利率一度貼近P按水平,部分銀行甚至不再提供H按的選擇,結果P按比重回升至九成水平。
二月政府推出雙倍印花稅後,樓市成交轉淡,連帶新取用按揭數字亦回落。部分銀行為維持市佔率,推出H+1.7厘,鎖息上限等同P按的下限(P-3.1厘),原則上借款人不會因選用H按而蒙受更高風險,結果選用H按的借款人比重亦明顯回升。
展望未來一段時間,如果樓市成交維持偏低,而拆息未見明顯上升,選用H按的比率料會再次超越P按水平。
原文刊於晴報 2013年9月3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兩個供款負擔比率
港府早前發表第二季經濟報告,過去常被高官引用的供款負擔比率維持高企,但官方卻未有特別強調。
在報告中,官方指出第二季的按揭供款比率(45平方米單位,7成按揭,20年還款期供款,相對於私樓住戶入息中位數的比率)維持在56%水平;報告以「仍然高企」來形容此數字,並再次指出,一旦按息上升3厘,數字將升至72%。此比率便是過去政府高層多次提及,指樓價脫離市民負擔能力的依據。
市場上已有眾多分析指出,有關數字有結構性缺憾:它只是一個模擬數字,模擬一個收入相當於私樓住戶中位數的家庭(月入3萬元),以市價購買一個45平方米單位,申造7成按揭,選擇20年還款期,供款佔入息的比例。官方沒有提供具體的樓價及利率數字,但經計算,如以市場按息2.15厘為準,個案中的按揭貸款額約327萬元,月供約16,800元,相當於3萬元的56%。
但模擬個案有明顯的限制:一個月入3萬元的家庭,在現行的按揭監管措施下,不可能借入327萬元,再選擇以20年還款,來達到月供佔月入56%,因為根本就通過不了壓力測試。不少批評便認為政府以一個不可能存在的個案,虛擬一個偏高的供款負擔比率,作為調控樓市的理由,欠缺說服力。
可能由於被批評得多,政府新近發表的經濟報告,雖然仍然指出供款負擔比率為56%,但在新聞稿中並沒有提及,亦只有少數傳媒主動報導此數字。
雖然政府計算的供款比率是模擬而來,但卻有個好處:前後標準一致。如用同一標準,比較過去與現時的供款負擔比率,會發現目前的數據較近20年平均水平為高---政府計算的負擔比率雖然是模擬而來,但仍有效說明,一般家庭確實難以負擔「一般單位」的供款。
相對而言,早前金管局向立法會提供的「實際數字」,即新近申請按揭的家庭,平均供款與入息比率為35%至36%,便被不少評論引用,認為本地家庭的實際供款負擔偏低,樓市相對健康。
金管局的數據偏低,有幾個原因:其一是實際上向銀行申請按揭的借款人,收入比中位數為高(我們根據金管局數據逆推的結果,6月新批按揭的借款人,平均月入為3.68萬元);其次是平均按揭成數只有55%,令借款額較政府的模擬數據為低;最後,近年按揭貸款的平均還款期相對地長,亦是令統計中按揭供款偏低的重要原因。以6月為例,新批按揭的平均還款期為303個月,較2010年8月(當時尚未有壓力測試等措施)的275個月為長。
金管局的數據反映,借取按揭人士的平均負擔未算高企。整合兩組官方數據,會對樓市有一個較全面的印象:一方面,近年入市的家庭,收入較高,而且平均供款負擔不大,就算按息上升,供款增加對他們的影響亦不大。但另一方面,不少月入處於中位數的家庭,卻難以負擔「一般」單位,他們或會抱怨樓價仍然偏高。樓價是否過高,有需要從多角度來分析。
原文刊於iMoney 2013年8月30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強積金供樓可行嗎?
新加坡政府表示要人人當業主,月入約六千港元的家庭也可負擔買組屋,
羨煞港人。但不少人已指出,香港根本不可能完全仿傚新加坡組屋政策,多說亦無益。但亦有建議,香港可參考新加坡讓市民以公積金(香港叫強積金)供樓的制
度,認為可以協助準買家上車。但現實是,連強積金供樓的參考作用都不大。
表面看,強積金用於供樓,可說合情合理。在打工仔的角度看,此安排等同改變儲蓄/投資形式,由投資基金,改為投資物業;而且可減少供樓負擔。但此一構想在實務上及原則上都有一定問題。
新加坡人以強積金供樓有良好效果,有兩個前提:其一是組屋價格偏低(相對於香港),每月供款本來不多。新加坡的目標是將組屋價控制在受薪階層的4倍年薪左右。
該國政府本周剛公布,購買組屋者向建屋局申請的組屋房屋貸款佔每月收入的償還比例,將從目前的35%下調到30%。另一個前提是:新加坡公積金供款比率極高:僱員及僱主各負擔薪金的20%及15%。換言之,新政策之下:組屋供款理論上完全可由強積金應付。
相對而言,年初一份報告指香港樓價大概是家庭年收入的13.5倍,供款負擔較高(金管局最新數字是35%,政府的計算是56%)。而本地強積金的供款比率,是僱員及僱主各負擔薪金的5%。
換言之,就算港府改變政策,容許港人以強積金應付自住物業的供款支出,對減少置業人士供樓壓力的整體效果亦遠不如新加坡。
此外,以強積金供樓亦牽涉到原則問題:投資及風險過度集中。
大家都聽過分散投資、分散風險的概念,所謂別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籃子中。現實中,不少港人的主要資產便是自住物業;強積金多少有點分散投資的作用。
如果容許市民以強積金供樓,代表投資及風險高度集中;一旦樓市回落,投資高度集中於房地產的結果是業主承受更大的損失。
最後要討論對大市的影響,「初次置業人士難以負擔現時樓價」是客觀事實;其中一種對應的方式,是以不同措施協助他們入市。以往的首貸、自貸、新近出場的白居二、甚至強積金供樓都是此一思維下的手段。
但此類措施都有同一個問題:在樓價處於周期高位時以不同的方式協助市民置業,等同火上加油,會進一步刺激樓價上升。政府認定現時樓價偏高,似乎不是讓打工仔將強積金用於供樓的好時機。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8月30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表面看,強積金用於供樓,可說合情合理。在打工仔的角度看,此安排等同改變儲蓄/投資形式,由投資基金,改為投資物業;而且可減少供樓負擔。但此一構想在實務上及原則上都有一定問題。
新加坡人以強積金供樓有良好效果,有兩個前提:其一是組屋價格偏低(相對於香港),每月供款本來不多。新加坡的目標是將組屋價控制在受薪階層的4倍年薪左右。
該國政府本周剛公布,購買組屋者向建屋局申請的組屋房屋貸款佔每月收入的償還比例,將從目前的35%下調到30%。另一個前提是:新加坡公積金供款比率極高:僱員及僱主各負擔薪金的20%及15%。換言之,新政策之下:組屋供款理論上完全可由強積金應付。
相對而言,年初一份報告指香港樓價大概是家庭年收入的13.5倍,供款負擔較高(金管局最新數字是35%,政府的計算是56%)。而本地強積金的供款比率,是僱員及僱主各負擔薪金的5%。
換言之,就算港府改變政策,容許港人以強積金應付自住物業的供款支出,對減少置業人士供樓壓力的整體效果亦遠不如新加坡。
此外,以強積金供樓亦牽涉到原則問題:投資及風險過度集中。
大家都聽過分散投資、分散風險的概念,所謂別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籃子中。現實中,不少港人的主要資產便是自住物業;強積金多少有點分散投資的作用。
如果容許市民以強積金供樓,代表投資及風險高度集中;一旦樓市回落,投資高度集中於房地產的結果是業主承受更大的損失。
最後要討論對大市的影響,「初次置業人士難以負擔現時樓價」是客觀事實;其中一種對應的方式,是以不同措施協助他們入市。以往的首貸、自貸、新近出場的白居二、甚至強積金供樓都是此一思維下的手段。
但此類措施都有同一個問題:在樓價處於周期高位時以不同的方式協助市民置業,等同火上加油,會進一步刺激樓價上升。政府認定現時樓價偏高,似乎不是讓打工仔將強積金用於供樓的好時機。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8月30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訂閱:
文章 (Atom)
大選過後 美國利率走向增變數
美國大選塵埃落定,特朗普重回白宮也為美國息口走勢帶來新變數。特朗普在競選時提出的經濟政策,很可能會刺激美國通脹上升。市場原對聯儲局在未來兩年持續減息的期望,亦可能落空。 在美國大選之前聯儲局最後一次公開的利率點陣圖,反映聯邦基金利率在2027年的預估中值為2.9%。換句話說,...
-
社會愈來愈重視環保,發展商會標榜使用節能技術、低污染建材;銀行為鼓勵環保建築,也會為符合指定條件的「綠色建築」物業提供較多的按揭優惠。但要留意,此類額外優惠,也會受監管機構的指引限制,例如說額外的現金回贈便可能影響按揭成數。 回贈限制不可超額 按揭市場競爭激烈,市場習慣,...
-
有機構發表報告指香港房地產風險偏高,理由之一是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要儲蓄逾20年,才可應付一般單位的樓價,數據較其他大城市更為嚴重。但正如我們過去多次提出,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負擔不了一般單位樓價,可能是民怨高的原因之一,卻未必反映樓市風險過高。 說中等收入家庭(定義是政府統計中,收...
-
按揭貸款的利率一般較其他貸款為低,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按揭為有抵押貸款,而且按揭成數受金管局指引限制。萬一借款人斷供,提供按揭的銀行可收回單位拍賣,一般可抵消欠款。按揭壞帳的風險較低,故貸款利息亦較低。不過,究竟銀行是要收回單位,一般有何程序? 一般來說,當借款人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