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日 星期三

樓價誰難負擔

 有機構發表報告指香港房地產風險偏高,理由之一是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要儲蓄逾20年,才可應付一般單位的樓價,數據較其他大城市更為嚴重。但正如我們過去多次提出,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負擔不了一般單位樓價,可能是民怨高的原因之一,卻未必反映樓市風險過高。

說中等收入家庭(定義是政府統計中,收入處於中位數的家庭)難以應付樓價,大概沒有人會反對。今年第二季,本地家庭(不計外傭)的月入中位數只有2.62萬元;而個人月入中位數,亦只有1.8萬元。以此計數,不論我們以二手樓平均價(今年1至11月,二手住宅成交註冊平均價約900萬元),抑或按揭額(今年9月新批住宅按揭金額平均為511萬元)來比較,都很容易得出樓價超出一般人負擔的結論。


 

問題是如果我們看新批按揭的負擔比率,卻會發現過去10年,新批按揭負擔比率,即新批按揭月供佔申請人入息的平均數,大致維持在33%至36%水平。即平均來說,由銀行取得按揭貸款的借款人,樓按月供只佔月入36%,比2010年的41%更低──期間樓價上升了不止一倍,同期家庭月入中位數只上升45%。

樓價升幅拋離收入增長,但新批樓按負擔下跌;原因是壓力測試被嚴格執行,月入處於中等水平的家庭,如欠缺家族財政支援,事實上已難以參與置業遊戲。

以9月新批按揭平均金額511萬元來說,以市場利率H+1.3厘,「封頂」為P-2.5厘計,按揭年期拖至30年,月入要48357元以上才可通過壓測,此收入水平在統計上已是最高收入的25%至30%家庭。換言之,反映「中等的按揭借款」都是由較高收入家庭去負擔。

由於實際上近10年成功借取銀行按揭的買家,每月樓按負擔偏低,遠遠未超負荷的水平。由債務負擔角度看,難以證明樓市有嚴重風險。由於整體私樓供應不足,每年萬多個的新供應,都可瞄準較高收入的家庭需求,善價而沽。

問題反而是,中等收入家庭難以負擔私樓,而他們本身已不合資格申請公屋。雖然理論上還有居屋、首置上車、綠置居等不同名目的資助房屋可供申請,但加起來名額仍是有限。與其說擔心中等收入家庭難以置業反映樓市風險,不如憂慮大量中等收入家庭難以應付樓價,引伸的種種社會問題。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1年11月30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由短炒獲利個案看樓市

 自從政府在2024年撤銷各種樓市辣稅、今年又下調400萬元或以下物業的印花稅至100元後,各區「短炒獲利」的報道急增。不過,短炒獲利個案出現,卻未必表示樓市已重回升軌。 物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熵(Entropy)」,用以計量一個系統中失序的狀態。一個封閉系統,在大趨勢上,其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