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早前發表第二季經濟報告,過去常被高官引用的供款負擔比率維持高企,但官方卻未有特別強調。
在報告中,官方指出第二季的按揭供款比率(45平方米單位,7成按揭,20年還款期供款,相對於私樓住戶入息中位數的比率)維持在56%水平;報告以「仍然高企」來形容此數字,並再次指出,一旦按息上升3厘,數字將升至72%。此比率便是過去政府高層多次提及,指樓價脫離市民負擔能力的依據。
市場上已有眾多分析指出,有關數字有結構性缺憾:它只是一個模擬數字,模擬一個收入相當於私樓住戶中位數的家庭(月入3萬元),以市價購買一個45平方米單位,申造7成按揭,選擇20年還款期,供款佔入息的比例。官方沒有提供具體的樓價及利率數字,但經計算,如以市場按息2.15厘為準,個案中的按揭貸款額約327萬元,月供約16,800元,相當於3萬元的56%。
但模擬個案有明顯的限制:一個月入3萬元的家庭,在現行的按揭監管措施下,不可能借入327萬元,再選擇以20年還款,來達到月供佔月入56%,因為根本就通過不了壓力測試。不少批評便認為政府以一個不可能存在的個案,虛擬一個偏高的供款負擔比率,作為調控樓市的理由,欠缺說服力。
可能由於被批評得多,政府新近發表的經濟報告,雖然仍然指出供款負擔比率為56%,但在新聞稿中並沒有提及,亦只有少數傳媒主動報導此數字。
雖然政府計算的供款比率是模擬而來,但卻有個好處:前後標準一致。如用同一標準,比較過去與現時的供款負擔比率,會發現目前的數據較近20年平均水平為高---政府計算的負擔比率雖然是模擬而來,但仍有效說明,一般家庭確實難以負擔「一般單位」的供款。
相對而言,早前金管局向立法會提供的「實際數字」,即新近申請按揭的家庭,平均供款與入息比率為35%至36%,便被不少評論引用,認為本地家庭的實際供款負擔偏低,樓市相對健康。
金管局的數據偏低,有幾個原因:其一是實際上向銀行申請按揭的借款人,收入比中位數為高(我們根據金管局數據逆推的結果,6月新批按揭的借款人,平均月入為3.68萬元);其次是平均按揭成數只有55%,令借款額較政府的模擬數據為低;最後,近年按揭貸款的平均還款期相對地長,亦是令統計中按揭供款偏低的重要原因。以6月為例,新批按揭的平均還款期為303個月,較2010年8月(當時尚未有壓力測試等措施)的275個月為長。
金管局的數據反映,借取按揭人士的平均負擔未算高企。整合兩組官方數據,會對樓市有一個較全面的印象:一方面,近年入市的家庭,收入較高,而且平均供款負擔不大,就算按息上升,供款增加對他們的影響亦不大。但另一方面,不少月入處於中位數的家庭,卻難以負擔「一般」單位,他們或會抱怨樓價仍然偏高。樓價是否過高,有需要從多角度來分析。
原文刊於iMoney 2013年8月30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