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三低」特首的出路

3月25日(周日),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以689票選出了梁振英為下任行政長官;傳媒以「低票」、「低支持度」及「低凝聚」來形容梁的當選,認為他 上任後,將會面對比董建華、曾蔭權更大的施政困難。我們認為此「三低」現況將令梁別無他選,唯一出路,正是積極處理特區面對各大民生問題:在梁本人的立場 來看,上場前的低民望,未必不是好事。

大家都應該記得,董建華、曾蔭權在上任行政長官時,都有逾7成民意支持。但二人除了有一段「民意蜜月期」,不見得施政有多自如。二人在任期內,民意 支持都出現先高後低的走勢。查實在現代利益分歧重大的社會,領導人根本不太可能長期維持高民望。以奧巴馬為例,上任後首半年的民意支持度都低於7成,他現 時民意支持度只有4成多。在現代社會,我們大可視民意支持度7成為現實中的極限。董、曾上台時逾7成的支持度,本身「已達極限」,根本難以維持,稍有閃 失,支持度只會滑落。

民意支持度 大有進步空間

現時梁振英的支持度約3成,在他本人來說,或是一件好事,因為「大有進步空間」。另一個說法是:只要他上場後的施政沒有衝擊多數人的利益或原則,其支持度可望大幅上升。

政界有傳言,梁是共產黨員,上任後有政治任務,包括重推23條、落實國民教育、整頓港台等,梁先生已一一否認。對於梁是否共產黨員,除非中共公開黨員名冊,否則死無對證。至於梁先生的政治任務,至少梁在勝選宣言中已表明,會就23條再進行諮詢。

房屋土地政策最易取分

放在梁眼前的問題便是:他現時民望低,如他表明想推出的一些不受大眾歡迎的措施,這明顯會再拖累其民望,甚至是政治自殺。我們估計,梁會先爭取民望,再挾高民望的形象,完成「任務」。在眾多施政方向中,似乎仍是以房屋土地政策最易取分,我們認為有3個原因:

一來是,梁本身從事地產專業多年,比起從事船運的董建華、AO出身的曾蔭權,更為了解業內生態,他應更清楚知道何處着力,所以梁在處理房策上的執行力,是遠勝在建制派內的商人及公務員。

二來是,自2004年政府以勾地取代土地定期拍賣以來,香港已進入「大地產」(或一般人稱「地產霸權」)的年代;地產商種種巧取豪奪,這包括發水、 跳層、創新成交後買家取消交易等行徑,令人認定曾政府在政策及執行上都全面地向地產商傾斜。近日現任政府將發水定義納入規管,即有大快人心之效,細想這只 是微調傾斜政策而己,根本不能說是管制!只要梁的房屋土地政策適度有為,已可大收旺場。

三是董、曾上任時都有4大地產商的支持,但梁振英在入閘時未獲4大發展商提名,甚至在選舉日,首富亦開宗明義表示投票於唐英年。背後的故事,可能是 北京已認為現時團結本地富豪的需要已減少;甚至可能是透過梁整頓及重新部署本地地產集團的訊號。即使部分富豪影響力直達中央,北京未來亦可透過梁振英,在 香港大玩「 Bad Cop, Good Cop」的遊戲。由梁唱黑臉,修理地產商,萬一反彈過大,才由北京唱白臉收科,對北京的影響力絲毫無損,卻可大減本地財團勢力過大的風險。

賣樓監管料漸趨嚴格

放在候任特首面前的出路似乎十分明確:既然現在低民望,便代表民望大有上升空間;民間的不滿,在經濟上集中在地產獨大(政治上我們先假設梁以維穩為主,不會對泛民讓步);出路便相對簡單:在地產市場上,擺足姿態,要發展商規行距步,便可望令民意支持大反彈。

值得留意的是,我們估計,梁特首在房屋土地政策上,會擺足姿態,對於發展商賣樓的監管會趨向嚴格;程度是足以贏取掌聲,但又不會真正影響發展商利益 (畢竟大發展商在北京各有後台),大地產的格局不可能消失,但可望略為紓緩。單就樓市而論,有關發展對香港未必不是好事;當年董建華先生上台時大展拳 腳,8萬5卻遇上金融風暴,結果民意逆轉,腳痛下台。梁振英現時上任,部分民意固然希望他大力加大房屋供應;但外圍環境非一面倒利好樓市。梁大可先在監管 一手銷售上擺姿態,爭取民意支持;至於大幅增加土地供應,應該會待上任後,充分研判外圍因素再作決定。以免遇上美息上調、美元滙價回升,可能令港元資產下 調幅度擴大,屆時民意逆轉,他就更沒有民意基礎推出任何較保守的政策。

左望右望;我們估計梁振英現時會甚為慶幸自己低民望;大概早已準備爭取民意支持的劇本。至於後事是否如此發現,只好看後事發展。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2年3月28日


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非港元存款掛勾按揭

銀行界再傳出「按揭戰」,最優惠利率按揭的息率已低至P(大P,即5.25%)減3.1厘的金管局警戒線;部分銀行開始下調拆息按揭利率。亦有銀行為免在息口上直接競爭,推出另類按揭產品。

其中較有新意的是人民幣存款掛勾的按揭計劃。市場過去其實有類似的存款掛勾產品,但都只限港元。其操作的基本概念,是按揭借款人在銀行的存款,利率可等同於按揭利率的存款,可獲此優惠利率的存款上限,一般為未償還按揭總額的一半。

由於近年人民幣匯價上升,香港人投資人民幣的興趣大增;有關計劃的人民幣存款利率略高於一般人民幣活期存款,有一定賣點。要留意的是,此類計劃的按揭利率,會較一般按揭利率略高,如果借款人借入按揭後沒有大額現金存有,反而不利;此類計劃較適合經常有大筆流動現金的生意人選用。

事實上,香港人選用按揭計劃,首重息低,次重回贈;較複雜的按揭產品,市場佔有率一直偏低。有關計劃除了吸客,更大的作用可能只是宣傳。

原文刊於晴報2012年3月27日

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銀行為何再搶按

去年下半年起,銀行陸續上調新造按揭利率,但農曆新年後,多家銀行主動下調按揭利率,市場更盛傳多家銀行曾批出低於最優惠利率(P,即5.25)3.1厘的按揭息口,超逾金管局曾經提及的界線,銀行態度比起去年下半年明顯有變,究竟原因何在?

傳統解釋是,踏入新年度,銀行都會有新的貸款目標,主管為免下半年情勢有變,傾向在上半年跑業績,因此,一般來說,每年年初銀行的按揭批核都會比下半年度寬鬆一些。但今年市場明顯有基本因素改變,令銀行按揭部門跑業績的態度較往年更為積極。

附表為2010年底至20121月,銀行體系中,未償還按揭總額的數字。未償還按揭總額,指的是銀行貸出,未收回的累積按揭貸款。在「正常」情況下,由於每月都有新增按揭貸款,數字是會慢慢、持續地上升的。但由附表可見,自201111月之後,銀行體系未償還按揭總額罕見地持續下跌2個月。

但未償還按揭總額下跌,代表的是:「整體而言,現有按揭償還本金的速度高於新取用按揭的增長率」。新取用按揭金額減少是因為去年下半年成交放緩;而現有按揭償還本金的速度高,背後的原因是近年按息低。按息為8厘時,20年還款期的按揭,首月供款,有8成是還息。早兩年大量業主轉用拆息按揭,現時很多人的供款利率仍在1厘水平,按息為1厘時,20年還款期的按揭,首月供款,卻反過來有8成是還本。近年按息低,令銀行體系中,現有按揭的償還本金速度急升;一旦樓市成交下跌,未償還按揭總額便會下跌。

事實上,根據金管局數字,不單是按揭,整個銀行體系的貸存比率都見回落,截止2011年底港元貸存比率9月底的87%降至201112月底的84% (雖然金管局會認為仍是偏高)。銀行吸納存款是有成本的,貸存比率下跌,結果便是銀行有更大的填氹(replenishment)壓力,令今年銀行搶按的態度更見積極。

展望未來,除非未償還按揭總額出現回升,否則銀行仍有需要以各種方式搶佔按揭市場。由於市場P按利率已觸及金管局指引,我們估計銀行下一步有可能下調H按利率,以吸引客戶;在樓市而言,銀行下調新造按息,或會掀起新一輪入市熱潮。

表:近月銀行體系未償還按揭總額

月份

銀行體系
未償還按揭總額(億元)

Nov-10

7313.28

Dec-10

7402.53

Jan-11

7458.05

Feb-11

7558.3

Mar-11

7616.82

Apr-11

7702.17

May-11

7800.6

Jun-11

7881.98

Jul-11

7942.79

Aug-11

7970.72

Sep-11

7993.9

Oct-11

8010.85

Nov-11

8023.29

Dec-11

8010.74

Jan-12

7997.73

資料來源:金管局


原文刊於iMONEY置富雜誌 2012年3月24日


按揭年期延長 樓市響警號

香港樓價持續上升,物業按揭年期亦持續增長。現時一般物業的樓價大致與97年相若,但新造按揭平均按揭年期卻接近24年,較98年時的18年延長了6年,按揭年期有愈來愈長的趨勢。

香港樓按年期偏長,有眾多原因,因素一是樓價高,買家不得不選擇較長的按揭還款期,以減少每月供樓支出。原因之二是近年按息偏低,在20102011 取用的拆息按揭,一般條件為H1厘以下,現時實際按息1厘多;即使是最優惠利率按揭,現時新造按息亦只在2.25厘水平;較1月份通脹6.7%為低;債 務利息低於通脹,理論上對債仔有利,部分解釋了為甚麼香港樓市的買家,不介意承擔較長期的債務。

樓齡50 亦可承按30

值得留意的是,似乎銀行也預期本地按揭合約年期將持續延長,兩家大型銀行近日將「人齡/樓齡+按揭年期」的上限,由70年調整至80年,即一個樓齡50年的物業,或一位50歲之人士最長按揭年期可承造至30年。

銀行願意,或者說需要調整有關限制,原因之一是香港人口開始老化,年齡中位數已逾40;很多成交活躍的屋苑,樓齡亦愈來愈高;更大的原因,是樓價愈來愈高,銀行不接受較長的按揭合約,便難做生意,惟有順勢延長有關限制。我們估計,其他市場競爭者會陸續仿效有關措施。

此外,按揭年期延長除了按息低、樓價高之外,與香港人頻密換樓可能大有關係。

港人換樓頻 債務愈拖愈長

上周中國人大、政協會議閉幕,溫家寶總理亦出席任內最後一場人大政協閉幕記者會,吸引大批傳媒;會上溫總提到香港,傳媒集中他提到特首選舉,筆者卻留意到 溫總提到03年訪問淘大花園,希望有機會再探訪居民云云。當時筆者就想,以香港人頻繁換樓的程度,溫總當年探訪的住戶,有極大可能已經搬遷。

筆者找來03年的剪報,確認溫總探訪的是淘大花園E座某層,當時報道未有提及具體的單位。筆者再找找2003年以來,E座該樓層的成交紀錄,發現一層8 中,有5戶在最近幾年都已轉手,溫總如再訪淘大,可能已人面全非。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數字,2010年底,香港的私人住宅總存量為110萬個;而2011 年二手市場有7.5萬宗成交,2010年有12萬宗成交,香港私人物業年流通率接近9%。換一個說法,「平均來說」,香港人持有物業大概十年左右便會換 樓。

香港人大概持有物業十年八載便會換樓,在統計上,的確會令長年期的按揭合約,最終在十年八載後,便完全償還整筆按揭。但當一眾業主都預期自己十年八載後換 樓時,思考中隱藏了一定的盲點:的確,今天的按揭合約訂下24年的還款期,也不用真的供足24年,大概十年八載後就換樓了。問題正是:多數「換樓」情況, 都是小單位換大單位,除非可以動用大筆現金作首期,否則假設樓價不變,一般情況下新居樓價會較舊居為高,此亦代表債務會持續上升。今天30歲的買家,以 24年期的按揭購買一個單位;10年後他40歲換樓,舊按是甩開了,卻負上了新居按揭的債務,金額可能更高,年期不見得縮短。

所以,即使「多數按揭合約,供十多年便提早完成」是事實,亦不可看輕香港按揭合約年期愈來愈長的現象。如果樓價升幅長期高於一般家庭收入升幅,「十年後換樓」,只是換上了更長更多的債務。筆者認為,按揭合約年期持續增長,可能已是一個樓市警號。

原文刊於置業家居 2012年3月24日

壓力測試有何荒謬之處?

上星期筆者提到,金管局要求銀行在批核按揭前,先為借款人進行壓力測試。現有按息下,供款不可超逾月入一半。假設按息加2厘,供款不可超逾月入6成的限制。

荒謬的是,部分未能通過壓力測試的個案,如果申請人把還款年期由20年改為21年,便可成功通過以上測試。

以上周提及的假設為例,假設陳先生月入4萬元,申請400萬元的按揭,以利率2.2厘計算,每月供款20616元,供款超過月入一半,理論上銀行不應批出按揭;但如果陳先生將按揭年期改為21年,每月供款下調至19835元,便可成功過關。

陳先生以較長的供款期成功申請按揭後,如果他過了罰息期,向銀行要求縮短還款期,在多數情況下,部分銀行會無條件接受,部份或會收取手續費用 。例如說,他在1年後,要求將供款期縮短至15年,如利率不變,每月供款會上升至25121元。如陳先生收入不變,月供會佔月入63%。但只要陳先生供款 不脫期,銀行多數不會理會陳先生的供款是否佔收入過高。

類似的情況很多,例如按揭申請人須清還私人貸款,將影響按揭批核的;但如果他先償還了私人貸款,在銀行批出按揭後,再次借入等額的私人貸款,銀行卻多數不聞不問。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2年3月25日


2012年3月20日 星期二

長命債長命還

香港的按揭合約年期越來越長,1998年時平均按揭合約年期18年,現時為24年。供樓期越來越長,原因是樓價越來越高,部分借款人不延長供款期,根本過不了壓力測試,展望未來,平均按揭合約年期有進一步延長的趨勢。

最近至少有兩家大型銀行,將「人齡 / 樓齡+按揭年期」的上限,延長至80年。十多年前,多數銀行規定,「樓齡+按揭年期」的上限為40年,後來隨眾多大型屋苑樓齡逾20年,銀行逐步放寬有關限制,近年多數是70年;兩家大行的新動作,相信其它銀行亦會跟隨, 表示香港樓市進入長命債長命還的年代。

樓價升幅高於一般人收入的升幅,為了減少每月供款,方法之一便是延長供款期。

類似情況曾在日本出現,日本泡沫經濟年代,東京及周邊地帶的物業升至天價1991年東京的地價,相當於當年整個美國的土地價值,正常上班一族的薪金不足以供樓銀行唯有將按年期盡量延長,於是出現了所謂的供樓供三代苦況。

香港現時按息偏低,拖長還款期令每月供款支出減少,問題暫時不大;但對於那些必須延長按揭還款期才可借入按揭的人士來說,一旦按息回升,將為財政帶來重大壓力;加上購置物業時按揭年期已拉至最長,未來亦欠缺再延長還款期,令供款下跌的空間。按揭年期越來越長,對樓市長遠發展絕不是好消息。

原文刊於晴報2012年3月20日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如何善用按揭年期

上星期我們提到,按揭年期的限制,即分別有「借款人年齡+按揭年期」及「樓齡+按揭年期」不可高於某個年期的限制,本周再談有關按揭年期的應用。

按揭年期最簡單的概念,是在利率及本金都不變的情況下,年期越長則每期還款額越少,但全期支付的利息總額越高。按揭年期的其中一個應用,便是在未能通過壓力測試時,透過調整年期的方式過關。

金管局近年推出的壓力測試,銀行批出按揭時,按當時利率,每月供款不可高於申請人月入50%;如按息上調2厘,每月供款不可高於申請人月入60%;假設陳先生月入4萬元,申請400萬元的按揭,如利率為2.2厘,每月供款為20616元,供款超過月入一半,理論上銀行不應批出按揭;但如果陳先生將按揭年期改為21年,每月供款下調至19835元,便可成功通過壓力測試(包括假設按息加2厘,供款不可超逾月入6成的限制)。

陳先生還是那個陳先生,借用的金額、他的收入亦不變,但按揭年期一改,銀行(及監管機構),便認為他由「負擔不來」,變成「負擔得來」。

調整按揭年期的另一個應用,是在成功取得按揭之後,如果個人經濟條件有變,例如收入下跌,按揭供款影響其他開支時,便可透過延長供款期的方式,令每期供款額減少。

值得留意的是,由於「借款人年齡+按揭年期」及「樓齡+按揭年期」的限制,取用按揭後延長供款期的方式,不是人人可用,那些在申造按揭時,已「計到盡」的借款人,萬一經濟環境有變,亦難以將透過延長供款期的方式令供款下跌。

舉例來說,一名40歲的借款人,於銀行成功取得30年期按揭,而有關銀行的「借款人年齡+按揭年期」上限是70年,理論上,此名借款人在日後即使財務有困難,希望減少按揭供款,銀行亦不會同意。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2年3月18日

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7.5與8的迷思

過去幾年,中國政府都以「保持經濟增長8%」為政策目標,很多「順手式分析」都以「保八目標不變」作為好壞分水嶺;在年初樓市氣氛仍然偏淡時,便有物業代理老闆指出:只要中國保八,香港樓市不會有問題。現時中國不再保八,有關人士即是說香港樓市會有問題?

讓我們先從國情角度看吧!今年溫家寶總理將今年度的經濟增長目標下調至7.5%,的確可說「出人意表」,跌眼鏡者大不乏人。中國經濟在金融海嘯後連續數年都維持高增長,何以現時在環球金融危機放緩、歐債問題解決有望時,才來放棄保八?

市場憂中國高增長時代過去

經濟增長目標為7.5%的消息一出,香港股市曾見明顯下調;國家經濟增長目標下調,市場擔心的不只是那下調的0.5%,畢竟,7.5%的增長率,已 明顯優於其他主要經濟大國。市場憂慮的,是數字背後代表的其他趨勢,宏觀的包括:中國的高增長年代是否已過去?微觀的包括:是否代表今年國內的信貸會收 緊?

我們認為,中國政府放棄保八,原因正正在於「環球金融危機放緩」。所謂危機放緩,眾所周知是環球政府量化寬鬆的現象結果。不論叫量化寬鬆抑或扭曲操作,最終都是以各種方式增加貨幣供應。而增加了貨幣最終要找出路,其中一大部分便以各種方式進入了新興市場。

通脹不只帶來民生問題

中國作為最大的新興市場,過去數年一直吸引最多的外來直接投資。今年歐美維持量寬,可以預期熱錢持續流入,如果中國本身維持較高增長的國策,在內外因素共同作用下,恐怕國內激發嚴重通貨膨脹。

須知道「通脹」在中國從來不只是民生問題,近的如89年學潮、遠的如國共內戰中,今天的執政黨成功建政,背後都有通脹因素起作用。中共正正是在二戰後嚴重通脹的環境下取得政權,80年代後的通脹又成為學運的背景因素;政冶局內9位執政人物,絕對會明白通脹問題為重中之重。

現時將經濟增長目標下調,雖然幅度僅是0.5%,但已有足夠的姿態,說明中國不再追求粗放式的經濟增長,國有銀行在下調了的增長目標面前,也沒有了 2009年般,將放款視為政治目標完成的壓力(或者說是「藉口」)。站在信貸周期來說,此未必不是好消息。現在所作的動作,可說是到了「讓」的路口而準備 減速。

經濟高增長有代價

從理性發展角度看,中國經濟持續多年高增長,成績亮麗;但海內外眾多分析均認為,現時的高增長背後有重大代價,包括高污染、貧富兩極化等。中國現時 調低增長目標,或可趁機紓緩過去粗放式增長帶來的種種副作用。而且,所謂下調增長目標,只是區區0.5%,放眼世界,又有幾多個主要經濟體有高達7.5% 的增長?

中國2011年的GDP,大概是7.4萬億美元,美國是15萬億左右,中國大概是美國的一半。如中國維持一年7%的增長,美國維持每年3%增長的 話,18年後的兩國的經濟規模都是25萬億美元水平。如無意外,中國國力將在一個世代的時間內超過美國。如果經濟增長維持7.5,「趕美」的時間只更早來 到。如果稍為放緩增長速度,可以減少通脹帶來的政經風險,北京何樂而不為?

回到本文的開場白,中國現時放棄保八,又是否意味「不利樓市」?下周再談。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2年3月14日


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部分還款須知

華人社會傳統智慧是避免欠債,老一輩即使透過按揭入市,也會在儲蓄一定資金後,以部分還款的方式,減少負債。在考慮進行部分還款時,應留意以下3點:

1.手續費及還款款額:多數銀行要求部分還款不特少於某個金額,如5萬元,又或規定是某個金額的倍數,例如必需是5萬元的倍數,而不可是$50,001。此外,多數銀行在處理部分還款時,會收取手續費,金額一般為數百至千多元。

2.提早還款的影響:不論現時的供款利息是多少,進行部分還款後,如餘下供款期不變,影響便是供款按比例下調。舉例來說,如按息為2厘,仍欠銀行100萬元,餘下按揭年期為10年。本來每月還款為9,201元;如提早部分還款20萬元,年期不變,每月供款會下跌至7,361元,減幅2成。

除了可選擇扣減每月供款, 借款人亦可要求維持每月供款金額大致不變,而改為調整按揭年期,好處便是可提早贖樓,唯部份銀行亦會收取手續費用。

3.部分還款不一定最理想:過去按揭利率偏高,如果業主儲蓄了一筆資金,但無信心將之投資可賺取較按息為高的回報,提早部分還款的確有助減少全期利息支出。但近年按息偏低,早2年入市或轉按的用家,平均按息或不足2厘,按息甚至比通脹率更低。此情況下,在理財角度看,部分還款便不是最理想的方案。

原文刊於晴報2012年3月13日

按揭還款期的限制


按揭是分期償還的貸款,銀行對於按揭合約的還款年期,有一定的限制。很多年之前,香港一般銀行都會規定,按揭還款期的上限是30年,而還款期加上抵押物業的樓齡,上限是40年;換言之,在很多年之前,一個樓齡21年的物業,理論上只可申造19年的按揭。


後來,隨著市場上主流屋苑樓齡漸長,開始有銀行推出「藍籌屋苑」的概念(簡單來說,成交量高,流通率高的就算是藍籌),凡屬「藍籌」之列的屋苑,按揭年期加上樓齡的限制可較其他屋苑寬鬆。銀行此舉,目的自然是多做生意。其後的發展,是銀行逐步放寬有關限制,根本已沒有「藍籌」與否的分別,部分銀行內部的指引是:樓齡加上按揭年期不逾70年即可。「藍籌」屋苑餘下的主要優勢,只是一般按揭申請未必需要驗樓,而「非藍籌」屋苑,尤其是樓齡較高的單幢樓、唐樓,銀行往往會要求有較詳細的驗樓報告,才會批出按揭。

按揭年期的另一個限制是還款期加上借款人年齡,一般的限制是65至70年。如果一家銀行有關限制是70年,即一個50歲的借款人,最多可獲批20年還款期的按揭;如果年齡是60歲,理論上的最長的按揭年期是10年。

另外,如果物業是聯名持有,不同銀行對於「借款人年齡」會有不同標準。常見的包括:以年輕者為準,或以收入較高者為準。以後者為例,如果銀行對「還款期+借款人年齡」限制是70年;一對父子聯名持有的物業,如果父親收入較高,而年齡是55歲,二人申請按揭,則按揭年期最長為15年。

另外要注意的是,還款年期的調整,在銀行批會時,及按揭取用後,都會有其特定影響,詳情下周再談。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2年3月11日


2012年3月8日 星期四

宏亞高成數按揭介紹

金管局對於銀行承造按揭有多種指引,包括一般住宅物業的按揭成數上限是樓價7成。如果要申造樓價7成以上按揭,一般人會想到半公營的按揭證券公司的按揭保險;但在市場上,其實亦有其他私人公司,提供類似的按揭產品。其中之一,便是按計劃公司的母公司,宏亞集團。

按計劃執行董事王永偉表示,宏亞集團過去曾為負資產業主提供樓價140%的按揭計劃,方便負資產業主轉按減少利息支出。其後亦曾提供物業估值95%99.9%90%等不同成數的高成數按揭產品。

「現時按計劃獨家代理的宏亞高成數按揭,形式類似按揭保險,而不是第二按揭。

按揭成數上限為樓價9成,年期最長可達30年,亦會收取與按揭保險費類近的參與費。現階段宏亞提供的高成數按揭,會跟隨金管局的按揭指引,例如只接受600萬元以下物業申請。而對於取用宏亞高成數按揭的借款人來說,在按揭契及土地註冊上,都只會以一宗按揭的方式處理及登記。」

「我們相信,宏亞高成數按揭產品可為需要七成以上按揭的借款人,提供多一個借款的途徑及批核機會。」

王永偉又指,除了一般的高成數按揭申請,現時準買家亦可透過按計劃,向宏亞取得高成數按揭預先批核,免卻簽訂買賣合約後,又未能成功申請按揭保險的憂慮。

如欲了解宏亞高成數按揭的詳情,可致電獨家代理按計劃熱線 2161 1369查詢。

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政府換屆 樓市變數大?

2012年樓市存在眾多變數,其中一項是政府換屆。在截止提名後,有三 位正式候選人,扣除自認無當選可能的何俊仁先生,餘下兩位熱門的特首候選人。當中,梁振英先生被視為董特首年代,8萬5建屋目標的政策推手,梁先生在宣講 政見時,房屋政策亦是重中之重,予人梁氏上台,可能大幅度增加各類型住屋供應的感覺。另一位熱門,唐英年先生,受到較多大地產商支持,似乎不會推出太多不 受大商家(主要是地產商)歡迎的政策。

以上所說,其實是一般人對兩位候選人的「印象」。事實上兩位熱門都已公布有關房屋土地政策的具體政綱;都將重點放在增加公營房屋,而較少提及私人物業市場。

料房屋政策不會有太大差異

但我們認為,不論是社會對兩位熱門的有關印象是否合理;甚至3月25日是否出現流選而出現新一輪提名及其他候選人。未來特首的房屋政策,其實不太可能因當選人是誰而有太大的差異。

一般人的意見可能認為,未來特首如果廣為地產商接受,較可能維持偏向緊縮的土地供應政策:相反,如果未來特首有類似董建華先生的思維,可能會採取 「增加土地供應,降低企業成本」的策略,甚至會主動推低樓價。我們卻認為,未來特首在房屋土地政策上雖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自由度未必如外界想像般大。

其中一個因素,本市一個老掉牙但反映真實的說法:「董特首某程度上是因為樓價下跌而被迫提早下台;有前車之鑑,未來的特首不會主動推跌樓價。」我們 認為以上說法仍相當有理。即使現時市民(尤其是年輕人)認為樓價過高,難以置業;但未來特首都難有「大幅推低樓價」的「豪情壯志」──一旦樓價在政策及外 圍因素影響下出現過急過大的跌幅,民意隨時反過來指責官方。

其次是本地一眾大財團的影響,即使特首認為樓價的確太高,真心希望推低樓價;但出於政治現實(大財團的影響力及意見往往直達中央,可能比特首更容易接觸最高領導人),在施政時都難以不顧及大財團的利益。

中央不願看到太突然變化

最後是中央政府的觀點。表面看,房屋土地政策非關國防外交,應該是香港自治範圍內的問題。但現實中,特區政府不可能不在意中央政府的觀點。最近的例 子是去年6月,樓市成交量及成交價高企,相當多的意見認為應以復建居屋解決問題,但港府一直表示不考慮。6月份港澳辦主任王光亞訪問香港,多次表示關注香 港房屋問題,轉訪澳門時,王主任更盛讚澳門已開始動手處理居屋問題。結果是港府政策180度改變,宣布將復建居屋。故事說明,中央即使沒有直接干預或指 令,高層官員的意見仍然會為港府帶來壓力,甚至改變政策方向。

暫時來說,我們預期未來一段時間,中央追求的目標,仍然是全國範圍內(包括香港)穩定發展的經濟增長;不會願意看到有太突然的變化。如果有關分析沒 有太大偏差,中央不會鼓勵香港新一屆政府在各方面有太戲劇性、或根本的變化。未來不管是誰出任特首,在管治風格上可能有一定不同,但基本方向不會大變。

反映在樓市上,較可能出現的情況是:今年樓價如居高不下,官方維持較寬鬆的土地供應;如果樓價在外圍因素影響下回落,官方便略為收緊土地供應。至於 今屆政府已說會推出的置安心、復建居屋等會維持下去,但一方面是現實中土地難求,另方面有中央的關顧;數量不會因特首不同而有太大變化。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2年3月7日


H按難再成主流

早前市場傳出,部分銀行微調拆息按揭利率,以牌價看,部分銀行的拆息按揭(H)計劃,利率已比一般的最優惠利率按揭(P)計劃為低;但筆者估計,H按雖然不會完全消息,但已難以重回2011年般,一度成為市場主流的風光歲月。

現時最平的拆息按揭,牌價是H+2.2%,市場部分銀行可為優質客戶提供約H+1.8%的息率,以現時一個月拆息約0.3厘計,按息在2.1厘水平,的確比最平的P按利率約2.25厘水平為低,但實際的息差只是15點子。比起去年初H按與P按利率逾1厘的息差,不可同日而語。

銀行會為H按提供鎖息上限(CAP RATE),以減低借款人的風險。去年一般拆息按揭的鎖息上限大致較P按利率高0.25厘,但現時H按的鎖息上限卻較P按高0.5厘左右。

以賭博比喻,去年初,選擇H按,穩贏逾1厘,即使拆息急升,輸都是0.25厘。現時選擇H按,贏是贏0.15厘,輸是輸0.5厘。除非借款人預期拆息本身下跌,否則選擇H按的動機較去年大打折扣;此外,現時仍有提供H按的銀行,H按回贈一般較P按為低。在此情況下,除非減息戰持續,令新批H按的條件改變,否則選用H按佔新取用按揭數字,難以回升至一成之上。

原文刊於晴報2012年3月6日


2012年3月5日 星期一

樓按律師如何「出古惑」?

上星期筆者提到,銀行有一份「認可律師樓」名單,只接受名單上的律師樓處理按揭契;背後有風險管理的因素。有網友認為其實是利益推使,筆者不排除有人上下其手以交換利益的可能性,個別銀行職員或涉及瀆職及舞弊成份。現時銀行基本上是以制衡方式去應對,有機會或可撰文一提。


回說「認可律師樓」話題,香港實行的是土地登記制度,在交易完成當天至最長30天內,樓契出現一個登記真空期,如果律師樓或其職員「出古惑」,銀行及買家均蒙受損失。舉例來說,在一宗買賣中,買方(甲),與業主(乙)達成交易。如果乙的物業按揭仍未供滿,甲的代表律師會向乙的按揭銀行借契,以完成買賣合約。

同時如果甲要向銀行申請按揭,其代表律師便需要在有關銀行的認可名單內。原因在於,手持樓契的律師有潛在風險濫用其「受託人」的身份。

一般按揭操作,律師樓在樓宇成交當日(或之前),收到銀行按揭貸款的支票或直接過帳予律師樓。再由律師樓付予賣方的代表律師。而不法操作包括:a)律師將支票入帳套現後捲款而走;b)律師或處理文件的職員冒認買方 (債仔),向多家銀行同時申請按揭,然後同樣將套現的款項捲走。

在第二種情況,如果買方(債仔)是被冒充簽名的,本身不需要負上法律責任,而被騙的銀行們,便會出現損失。相反,在第一種情況,買方(債仔) 的簽名沒有被冒簽,但款項被律師取走,未能按時完全交易,銀行及買方(債仔) 都出現損失。

為減低風險,銀行才制訂認可名單及設立內部分級制;一般來說,銀行要求律師樓於律師公會須具備足夠專業賠償額、良好索償紀錄、以合夥人方式營運等,作為名列「認可名單」的基本條件。
對市民而言,他們跟律師行的關係並非只是幾千元的全包服務,而是同樣面對受託人瀆職的風險。銀行的認可名單機制,對借款人亦是一重保障。

至於有網友提及,銀行只要將款項直接交予賣方,就可免卻「律師出古惑」的問題。但物業買賣涉及眾多帳目的核數,一般人可能欠缺能力處理,在制度內有獨立及公正的第三者作調停,似乎是於交易各方都可接受的方法。

按揭是以樓房作抵押(collateral)的借貸行為,貸款人要充份肯定磚頭的完整性,免得影響其將來的行使力(enforceability),律師行提供完善抵押行使力的服務,但也蘊藏其濫用及舞弊的風險可能。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2年3月4日

不同銀行處理銀主盤的策略

按揭是以物業為抵押的貸款,當借款人斷供按揭時,銀行便有權收回抵押品,將之拍賣,並抵償拖欠的金額。如果拍賣所得高於未償還金額,借款人可取回多出的部分。

值得留意的是,不同銀行對「拖欠款項」及「拍賣抵押品」會有不同的計算方式及政策;而不同的計算方式,對拖欠款項的借款人,會有很不同的影響。

貸款是有利息的,當一名借款人斷供按揭時,銀行除了會計算借款人欠下多少本金,亦會計算他欠了多少利息。而不同銀行的計息標準,是會影響欠款人最終有多少拖欠款項。

就筆者所知,多數外資背景的銀行,會以90日「斷供後截數」(non-accrual)的方式計算欠息。即是一筆尚欠100萬元的按揭,最多只會計算90天的利息。即使銀行最終要一年後才完成收樓、拍賣的手續,欠款上限都是100萬元本金+90天利息。

而部分本地銀行,政策是「斷供後由 180天到365天截數」,即一筆尚欠100萬元的按揭,最多可能會計算365天的欠息。

兩種政策各有其原因,外資行背景多數令他們認為是債仔斷供、破產都是可計算的風險,而且外國環境,樓價偏向平穩。面對拖債,此類銀行的取態是盡早處理拖欠。只計拖欠還款的債仔90天息,背後的理由不是外資行較「仁慈」,而是現實需要。一旦持續計算利息,但收回物業後,最終因拍賣價不理想,而債仔又告破產,多計的利息會出現撇帳。為免太多撇帳,寧可現實一點,只計90天息。

因此,外資行一旦收回物業,多數會斬纜計數方式,立即以市價賣樓。

本地銀行的文化背景卻不同:本地按揭斷供、破產的情況較不常見;而且可能受「長線樓市必升」的信念影響。本地銀行有時收回物業後,亦會待市況好轉才安排物業拍賣;而坐盤的利息成本,便可以用「計息一年」的方式收回。兩種取態,反映兩地樓市的生態完全不同。

如果借款人斷供後,樓價持續下跌,則外資銀行的做法(較早截數、盡早拍賣),會對借款人較有利。相反,本地行的做法(計算較長時間的欠息、視乎市況拍賣),會在升市時減少斷供借款人的損失。

值得留意的是,上述不同銀行的取態,並不會在按揭契或貸款確認函(facility letter)內出現;只會在借款人斷供後才會獲銀行知會。

原文刊於 iMoney 2012年3月3日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月入不足3萬的置業夢

樓市成交量回升,個別屋苑再出現破紀錄高價成交,一家地產代理發表報告,指去年第4季,居於私人住宅的家庭月入中位數創新高,加上樓價輕微回落,令供樓負擔比率跌至一年新低。

月入不足3萬 可負擔什麼物業?

按有關標準,現時「一般家庭」以「一般按揭條件」,供一個「一般物業」,負擔只是月入三成多,不足四成。有關代理行計算的準則:以一個500呎單 位,承造7成按揭,以最優惠利率的按揭息率2.8厘,還款期20年,及1月份本地住宅平均呎價5,628元計算,每月供款约10,728元。而去年第四季 居於私人物業的家庭每月入息中位數的29,500元,即供樓支出佔家庭收入約36.4%。

有關報告在計算上完全沒有問題,只是個別的數值假設會有不同的影響。我們認為問題是,套諸於現實,究竟一個月入2.95萬元的家庭,以月入36.4%供樓,可負擔的物業究竟是什麼?有關情況正反映以供款比率去衡量負擔能力的謬誤。

月入2.95萬元的家庭,以2.8厘息供樓,還款期20年,而供樓負擔在36.4%的話。即按揭額為197萬元左右,七成按揭計,樓價約281.4萬元。此價位大概可在將軍澳這個新市鎮,負擔一個500餘呎,樓齡10年的2房單位的供樓開支。

統計採用「居於私人物業的家庭每月入息中位數」,數字已撇除居於資助房屋的家庭,數值已偏高。但套於現實,一個居於私人物業,月入中等的家庭,可以較輕鬆負擔的,便是過去被視為「上車級」的物業。即使是中等收入,都要面對「住得偏僻」/「住得的骰」的居住環境。

如果入息不變,又要住得較好一點,可透過提高供款比率,即住戶可將每月按揭支出上調。

用月入5成供樓又如何?

過去香港人喜歡以「極限」方式供樓,即每月按揭供款佔月入50%的方式供樓。以上文提及的報告的同一標準,即「承造7成按揭,以最優惠利率的按揭息 率2.8厘及還款期20年」,一個月入2.95萬元的家庭,按揭供款負擔佔月入50%的話,按揭借款的上限約271萬元。以7成按揭計,即樓價上限為 387萬元;在香港島,可選擇的大屋苑不多,包括樓齡35年的南豐新村不足500呎的2房單位,九龍可選樓齡約8年的長沙灣「四小龍」2房戶。

在上調按揭支出後,一個月入2.95萬元的家庭,如果有116萬元的首期(約3年多的收入),又願意將月入一半用於供樓,選擇的確多了。但如果要住 港島,代價便是物業樓齡會偏高,面積要縮小。如果要住九龍,在居住面積上,比起原先281.4萬預算時可負擔的將軍澳2房單位,也沒有實質改善。但作出以 上選擇,代價便將個人負債推至最高位,而因人工增長不足,就只有長命債、長命還,一旦利率回升或失業,情况將令人擔心。

現實與理想總有距離

此便是現時香港樓市的現實:看很多數據,情況似乎不差,在供樓負擔偏低的情況下,樓價甚至仍有上升的空間。問題是,千辛萬苦爭到的並不是一個理想的 居往環境。現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先生曾建議本地父母多生兒育女;但一個月入2.95萬元的「一般家庭」(重申:此是指一般居於私樓的家庭,收入已較高),實 際上可負擔的就是2房小單位。要生兒育女,要不是父母一方離開職場照顧子女(代表收入下跌),要不就是聘請外傭(代表一家幾口連外傭要住在小單位內);想 一想也令人卻步。

現時以簡單的數據看,樓市較難下調,甚至有再上升的基礎。但以考慮家庭及個人的觀點看,雖然供樓負擔是偏低,但遠遠不足以令港人擁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居住環境。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2年2月29日



大選過後 美國利率走向增變數

 美國大選塵埃落定,特朗普重回白宮也為美國息口走勢帶來新變數。特朗普在競選時提出的經濟政策,很可能會刺激美國通脹上升。市場原對聯儲局在未來兩年持續減息的期望,亦可能落空。 在美國大選之前聯儲局最後一次公開的利率點陣圖,反映聯邦基金利率在2027年的預估中值為2.9%。換句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