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再有大銀行上調新造按息,與年初不足一厘的按息比較,現時新造按息無疑是「大幅增加」;新造按息上調,的確會增加新入市買家的每月支出,問題是,平均不足3厘的利率,其實很難說是高息。與其用「加息」來形容目前的情況,不如說是「息口正常化」。
原文刊於晴報 2011年11月28日
「宏觀論按」 為宏亞按揭集團旗下按計劃的網誌,集中發布按計劃於不同媒體撰寫,有關按揭、樓市評論的文章。 「按計劃有限公司」(按計劃)是宏亞按揭集團成員之一,提供專業的一站式按揭顧問服務。兩大服務範疇包括:「按揭理財」及「按揭轉介」
早前再有大銀行上調新造按息,與年初不足一厘的按息比較,現時新造按息無疑是「大幅增加」;新造按息上調,的確會增加新入市買家的每月支出,問題是,平均不足3厘的利率,其實很難說是高息。與其用「加息」來形容目前的情況,不如說是「息口正常化」。
原文刊於晴報 2011年11月28日
樓市成交回落,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與銀行在下半年收緊按揭批核有關。部分對後市樂觀人士便斷言,銀行在新年度對於爭奪按揭生意較為進取,估計明年1月之後,市場成交可恢復至較正常水平。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1年11月27日
上周五(11日)渣打銀行在股市收市後宣佈上調新造按息,現時渣打銀行新造按息在3.2厘至3.25厘水平;筆者估計在資金成本上升的大環境下,其他銀行大有機會跟隨。市場對於銀行在今年不斷上調新造按息,焦點集中在新購物業,利息成本上升。值得留意的是,新舊按揭息差擴闊,對業主換樓策略亦有影響。
對於一個考慮置業的租客來說,考慮是否轉租為買,單是按息上升2厘的因素,在每月支出的角度來說,已相當於按揭金額上升2成。例如以「通過壓力測試」為標準,新造按息升2厘的影響,便等同按揭金額上升21%的影響。
而較少人提及的,是新造按息上升,對有樓在身業主換樓部署的影響。以一個居於市值500萬元物業,現有按揭利率約1厘物業為例,物業按揭餘額300萬元。假設業主有意欲換樓,在按揭上便有兩大考慮:
市場傳聞的蝴蝶效應
上星期筆者提到,過去一兩年,銀行以「H+1厘」以下批出的大量按揭,已是蝕本貨。數是這麼計的:現時一個月拆息約0.22厘,H+1是1.22厘;而現時銀行普遍以2厘左右的定存利率爭取存款,所以過去一兩年以H+1厘以下批出的按揭,銀行收取的利率遠較現時的資金成本為低。
‧銀行在去年以「H+0.65厘批出按揭」時,理應是計過數,「圍到數、有錢賺」才批出按揭;而不管「H」是多少,銀行反正可在拆借市場拆入資金,賺那「+0.65厘」的息差;怎麼會有「蝕錢」的可能?
回覆之前,請讀者了解幾個事實:
1. 不同銀行的資金成本是不同的,對於有大量出糧戶口 (即活期存款) 的銀行來說,資金成本仍然貼近零。對於沒有大量活期存戶的中小型銀行來說,資金成本主要便是定期存款利率;及在「正常情況」下的拆借市場的拆息。
2. 過去中小型銀行的確在不同程度上依賴同業拆借市場,拆入資金,在過去P按為主流的年代,中小型行可透過借拆市場與P按的息差,穩賺400點子左右的利息,拆入短錢,貸出長債,此是行內所謂「Maturity Mismatch」。
3. 透過拆短錢、貸長債,有兩個市場運作風險。其一是Basis Risk(基點風險):拆入的錢是用「拆息」計的,貸出的錢(在過去),主要是用最優惠利率計的。兩者基點不同,如果因故拆息急升,銀行會蝕本,此在97年時發生過,原因是「資金抽走而緊張」。另一個運作風險,便是「市場不流通」,亦即是現時出現的情況。現時香港拆借市場「不正常」問題不是資金緊張,現在未見明顯有資金流走,港元拆息的利率與最優惠利率差距基本上沒有大變化。拆借市場流通性減少:擁有平存款的銀行資金有了更多出路,如風險值相同,銀行定必滿足回報較佳的客户貸款。
讀者應該有留意到一些市場傳聞:個別銀行以「蝕本價」向按揭證券公司出售部分按揭資產。即帳面值100億元的按揭,以低於帳面值售於按證。此現象說明銀行難於透過拆借市場拆入資金,而存款增幅卻不及貸款快,本地存款市場是典型的零和遊戲,銀行要吸引更多存款,只能在同業中搶客,而最有效的手段便是增加存款利率。部分銀行如未能成功吸引存款,在「貸存比率」的限制下,要開拓新貸款,唯有以出售按揭資產方式減少既有貸款規模。
讀者會認為的「銀行理應計過數」的講法,其實所有生意都是「計過數」的,但不是說計過數就不會有失算的可能。下面我們談談銀行「失算」的理由:
失算之一是所有銀行都有「搶佔/保持市佔率」的需要,部分小型銀行的理由可能是大股東有賣盤計劃,市佔率高有助「做靚盤數」;大型行的資金成本平,其實H+0.65仍有微利。各銀行雖然明知按揭只有微利,但收入穩定、規模大(打工仔買樓都一借幾百萬元,但一般人罕有如此規模的私人貸款);銀行即使明知此類貸款僅有微利,但小銀行仍爭崩頭做新按揭以維持市佔率。
失算之二是資金有了更多出路,搶高了資金成本。2009年中國政府為對抗金融海嘯,實行中式量寬(金融市場常提的4萬億貸款);但2011年起收緊信貸,結果是不少國企、民企,最近甚至地方政府也開始透過香港市場以 (cross-border loan) 形式借款,「優質客戶」借款的利率可是7厘左右,而且這等借貸是有相應的抵押品如信用証。以磚頭計算,此等非本地貸款不但提供資產抵押,更給予近500 到 700 點子的利潤,因此在 2010 到 2011 間,本地銀行為國內緊張的貸款市場補給了一部份的需求。在貸存比率的限制下,銀行需要吸引更多存款才可大力開拓此類業務,結果是存款利率上升,最近有銀行以 1.75% 及 2.00% 去爭取 3個月存款。
事實上,也不是所有銀行全都計算失誤。當地產代理和按揭中介在高呼拆息按揭提供入市良機時,恒生銀行是市場中最早退出以拆息計價按揭的大行,在大家都爭崩頭去搶 H按時,作不妥協的決定並不容易。
上星期筆者提到,銀行難以單方面調整既有按揭的利率;現時面對資金成本上升,最終結果將會逐步推高新做按揭利率,但這解決不了現有按揭的低回報。同時,如市場傳聞真的有銀行以蝕本價買出按揭組合,這確是一個令人關注的情况,金管局或已在了解其箇中詳情,最終結果,有可能令私樓更難上會!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1年11月23、24日
欄目:宏觀論按
特別印花稅推出一周年,物業代理已傳出大量要求檢討的聲音。但筆者認為,物業代理與其爭取檢討特別印花稅(SSD),不如爭取放寬按揭限制。
將心比己,筆者明白物業代理的立場。但卻認為有關爭取徒勞。第一個理由是由民情角度考慮;以筆者的感覺,一般市民對特別印花稅並沒有特別反感:很少人會計劃在置業兩年內將物業轉讓。其次是民情對炒賣物業獲利普遍持負面感覺,認為是炒家炒高樓價。物業代理要求檢討特別印花稅,會予人「鼓勵炒風」的感覺。不論是政府抑或政黨,都難以在此種民情下檢討有關措施。
更重要的理由,是筆者認為「要求檢討特別印花稅」,根本是斷錯症。特別印花稅在去年11月推出,在今年上半年,樓市成交量並未見明顯下調。2009年,每月2手樓平均成交量是8,500宗左右;去年下半年,2手樓每月平均成交量為10,800宗;今年首3個月的平均數字是9,100宗,第二季的每月平均數字為7,664;第三季每月平均為4,722。換言之,二手成交量是在SSD推出後半年才見明顯下調。
原文刊於 Imoney 2011年11月19日
有留意樓市新聞的讀者應該知道,當局在近2年不斷收緊按揭指引,樓價600萬元以上物業,已不可借足7成按揭;而且非自用物業的按揭成數,更只是樓價5成。例如一個樓價500萬元的物業,根據現行指引,可借足7成,即按揭上限是350萬元,如果物業是用於收租,按揭成數只有5成,即只可借250萬元。
原文刊於 晴報 2011年11月21日
上調新造按息難封蝕本門
筆者在10月4日已在本欄討論有關「傳說」,即由於銀行資金成本上升(主要指定期存款利率),有銀行打算上調既有的H按客戶利率。
事實上,去年至今年初批出的「H按」(大部分利率在「H+1厘」以下,最低位為「H+0.65厘」),基本上已處於「蝕本狀態」。為了令整體按揭資產狀況改善,銀行唯有不繼上調新造按息的利率。
問題是樓市成交量下跌,金管局又加強限制,令新造按揭的規模下跌,新造按息上調,亦不足以彌補過去低價批出H按的影響。對銀行來說,「最理想」的做 法是上調既有「H按」的利率,在聯繫匯率制度下,最優惠利率及拆息不由銀行調整,「上調既有按揭利率」所指的,便是增加既有「H按」的息差部分,例如將 「H按」利率由「H+0.7厘」,上調至「H+1.5厘」。
但按揭合約是由雙方簽訂的,如單方面上調既有「H按」的利率,難免影響銀行形象,如客戶投訴惹來輿論或議員關注,更是公關大災難。所以筆者個月多前的估計是銀行其實難以如願,調整既有按揭的利率。
合約為證 銀行可檢討條款
近日的報道,予人一個「銀行找到突破點」的印象:先向有物業抵押的商業貸款埋手。報載一批由一個家族持有,原本按揭利率為「H加0.85厘」的貸 款,獲銀行通知,需要加息至「H加1.75厘」。但值得留意的是,一般銀行批出的商業貸款,或私人銀行批出的其他貸款,本質上與一般零售銀行/個人銀行批 出的按揭不同,案例難以引伸至一般按揭貸款。
一般來說,商業貸款合約,即使涉及較長的還款期,內容都會定明:銀行可定期(每年)檢討條款。檢討內容包括貸款額度(如果下調,客戶或需要進行部分提早還款),即所謂 Top up、抵押品估價 及利率等。以報載的案例來說,有關銀行只是按合約內容,調整利率。
對於一般小業主來說,看到有關案例,可能已會擔心,銀行下一步會否向一般小業主開刀,筆者認為讀者不必過慮。
大銀行未行動 小業主無用過慮
首先,讀者可留意,現時放風「銀行或會上調既有客戶按息」的,都是中小型行,主導市場的幾家大銀行,未曾作類似取態。而香港的市場現實是:除非有大銀行帶頭,否則中小型行的行動,影響難以擴及整個市場;遑論現時中小型行只有「言論」而沒有「行動」。
如果只有個別中小型銀行如大規模調整既有按揭的利率,將得罪大批客戶,不止是公關災難,更會影響有關銀行商譽,甚至引起客戶大規模流失。
筆者甚至認為,銀行亦不太可能透過對既有按揭戶口的監察:例如加強對抵押品的查冊(例如抽查單位,看看有沒有未得銀行同意的二按)、不定期要求按揭 客戶提供自住證明等,來「抽秤」客戶,以「客戶違約」為藉口,上調利率。原因是根本難以實行,不論是查冊或其他審查,都涉及大量人力物力。
另一個原因是辦公室政治:批會是信貸部門的事,現時如要求信貸部門審查,找出既有按揭客戶的瑕疵,等於要他們推翻昨日的我。而其他部門,如銷售部門,卻欠缺有關知識及能力。
事實上,以筆者了解的銀行企業文化,銀行如有精力對既有按揭資產進行大規模審查,銀行應該會將資源用於開拓新業務。
置業人士如成功在過去一兩年於零售銀行以「H+1厘」以下的利率取得按揭,可算佔盡便宜,不單利率超低,更不必擔心銀行要求 top up或單方面加息。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1年11月16日
欄名:宏觀論按
收入證明一般包括稅單、糧單、出糧戶口紀錄、僱主聘用信。若申請人收入經常波動,且薪金以支票或現金支付,銀行或會要求申請提供流動資產證明,作為其還款能力的評估基礎。值得留意的是,以資產為支持申請按揭,現時銀行會以「資產估值/2,再減未償還按揭餘額」為計算標準。例如申請人持有另一個估值500萬元的物業,有100萬元未償還貸款,部分銀行會以「500萬元/2,再減100萬元」計算,即視為150萬元的正資產,以作為其他按揭貸款的支持。
若申請人為自僱人士,就需提交最新商業登記、公司查冊/公司註冊證書、公司戶口紀錄、利得稅繳納通知書及財務報表。
如未能提供符合銀行要求的收入證明,貸款息率會較高,或按揭成數會較低,部份亦會要求借款人存入一筆指定金額至銀行,作為存款擔保。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1年11月12日
近期市場熱門話題離不開歐美債務危機,風波之下,各國貨幣匯價成為焦點。筆者近日處理一宗轉按申請,亦與外幣有關,情況特別,值得分享。
原文刊於 晴報 2011年11月14日
原文刊於 晴報 2011年11月7日
SSD害代理「無啖好食」
早前筆者應邀出席地產代理界一個慶祝國慶的宴會,同場舉行一個有關特別印花稅(SSD)的研討會,請來兩位立法會議員「討論」特別印花稅。說是討 論,不如說是集體投訴,在場代理紛紛表示特別印花稅推出後,對成交量影響極大,業界近乎「無啖好食」;要求有關議員協助,待未來檢討之時,廢除或修改特別 印花稅規定,例如只對兩年內轉讓,而賣價高於購入價的成交徵收較高的印花稅。
雖然在席的兩位議員表示會落力為業界爭取,在未來修訂特別印花稅條款(去年政府推出SSD時,表示會在2年後檢討);但以筆者了解的民意,似乎是認同SSD的較多,除非房地產市場出現價格暴跌,令業主階級大規模受損,否則SSD可能難以修訂。
收緊按揭影響更大
物業代理界的朋友認為SSD令成交大減,但筆者一直認為,相對於SSD,金管局收緊按揭成數才是更大的影響:SSD對於一心購入單位自住的買家,並 不會有太大影響。反而在多次收緊按揭後,樓價600萬元以上物業已不可借足7成按揭,對正常用家也帶來嚴重影響,以壓抑樓價來評估,比起SSD的效用更 大。問題是:與SSD一樣,收緊按揭也沒有任何退場機制。
港府徵收特別印花稅,需要立法會通過(事實上在立法會討論後,SSD條文有一定修改),港府表明2年檢討期後,特別印花稅是否應該持續、稅率要不要 改變,徵收對象要不要收緊至有錢賺的業主,通通會在立法會公開討論。比較而言,收緊按揭成數,卻只是金管局的一個指示。「好處」是彈性大,反應快;缺點是 事前事後欠缺公開討論。
政府應增加透明度 釋市場疑慮
另一個問題是,由90年代金管局將按揭成數由9成下調至7成以來,筆者印象中金管局對按揭成數是未有任何放寬的紀錄。我們現時知道,至少政府一早表 明,SSD是一個臨時措施,是會定期檢討的。但我們完全不知道,現時已收緊的按揭成數,是不是一個臨時措施,會不會定期檢討,會不會長期化?
筆者並非反對收緊按揭成數,近年按揭貸款的確有增長過急的現象;年中的樓市升幅太快,以收緊按揭的方式去減少銀行體系風險,是監管機構的份內事。但筆者認為金管局應增加透明度,例如說明,在什麼情況下,會檢討有關措施。
原文刊於 經濟日報網站 2011年11月2日
欄名:宏觀論按
新盤為吸引買家,總有不同的優惠,最常見的包括不同名目的折扣及回贈。表面看來,兩者分別不大。其實,對買家來說,通常情況下,折扣會比回贈較為實在。 新盤開售,會有多個價格,一個是價單上未扣除任何折扣的售價(Price);另一個是扣除所有折扣後的成交價(Purchase P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