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論按」 為宏亞按揭集團旗下按計劃的網誌,集中發布按計劃於不同媒體撰寫,有關按揭、樓市評論的文章。 「按計劃有限公司」(按計劃)是宏亞按揭集團成員之一,提供專業的一站式按揭顧問服務。兩大服務範疇包括:「按揭理財」及「按揭轉介」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負資產與 CALL LOAN
10月底金管局公布第三季負資產按揭統計,傳媒焦點在於負資產宗數較前季度增加33倍,由於數字是近2年來首次回升,而且升幅驚人,引來各方評論。但在各種評論中,隱藏不少誤解。
其中一位地產博客說:金管局報告一方面說負資產統計只涉及一按,但另一方面又說上季負資產個案,主要與銀行對職員的住屋貸款及按揭保險有關;是自相矛盾。
另一位專欄作家說:其實以按揭保險入市,由於高成數部分「有保險」,以9成按揭為例,即使樓價跌2成,都不算「負資產」、「銀行不會call loan」。
「按揭保險」等同「二按」?
上文提及的博客,是將「二按」與「按揭保險」混淆了。所謂「二按」,全稱「第二按揭」,是指在一按之外,以同一物業為抵押品,申請的第二筆按揭貸 款。正常情況下,業主借二按,是要提供一按的銀行同意的。在土地註冊處的紀錄中,有借入二按的單位,會分別看到「一按」及「二按」兩筆註契紀錄,看到兩筆 按揭的日期及貸款機構。在信貸資料庫中,一按及二按的紀錄亦是獨立顯示的。
而「按揭保險」是一個獨立的按揭,不論是在土地註冊處抑或信貸資料庫中,看到的都是「一個」紀錄,而且整筆按揭是以「一個利率」作計息。
換言之,金管局的報告中,對於「有關統計只涉及一按」,及「負資產增加涉及高成數按揭保險」,並沒有矛盾,因為二按與按揭保險完全是兩回事。
「負資產」會即時被銀行 Call Loan?
上文提及的第二位作者,卻是將「負資產」與「保險」、「call loan」的概念混淆了。
所謂「按揭保險」,保障的是「一旦借款人斷供」時,銀行出現的損失,與是否負資產無關。
「負資產」的定義是抵押品市值低於未償還的欠款;與貸款中是否有另購保險無關。
此外要討論的是另一個廣泛的誤解:「負資產會被call loan」。2003年時,香港樓價比1997年時下跌約7成,絕大部分在1996至2002年購入而涉及按揭的物業都成為「負資產」,但只要業主準時供 款,銀行不會因為物業資不抵債而call loan。因為收回物業拍賣,一定不足以彌補差價,業主一旦破產,銀行的「潛在損失」便變成「實際損失」。
一般人未能太了解「負資產」、「二按」、「按揭保險」、「call loan」等概念之間的關係。
簡單地說,按揭保險不是二按,按揭保險保障的,是一旦借款人斷供時銀行出現的損失,與樓價跌多少會成為負資產無關;另外,不管有沒有按揭保險,站在銀行的角度,不會輕易因為抵押品資不抵債而call loan。
原文刊於 經濟日報網站 , 2011年11月9日
欄目 宏觀論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由短炒獲利個案看樓市
自從政府在2024年撤銷各種樓市辣稅、今年又下調400萬元或以下物業的印花稅至100元後,各區「短炒獲利」的報道急增。不過,短炒獲利個案出現,卻未必表示樓市已重回升軌。 物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熵(Entropy)」,用以計量一個系統中失序的狀態。一個封閉系統,在大趨勢上,其熵...

-
有機構發表報告指香港房地產風險偏高,理由之一是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要儲蓄逾20年,才可應付一般單位的樓價,數據較其他大城市更為嚴重。但正如我們過去多次提出,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負擔不了一般單位樓價,可能是民怨高的原因之一,卻未必反映樓市風險過高。 說中等收入家庭(定義是政府統計中,收...
-
社會愈來愈重視環保,發展商會標榜使用節能技術、低污染建材;銀行為鼓勵環保建築,也會為符合指定條件的「綠色建築」物業提供較多的按揭優惠。但要留意,此類額外優惠,也會受監管機構的指引限制,例如說額外的現金回贈便可能影響按揭成數。 回贈限制不可超額 按揭市場競爭激烈,市場習慣,...
-
轉按市場活躍,即使近日銀行上調新做按揭利率,一般估計也不會削弱業主的轉按意欲。不過,市場上卻總有業主因種種原因而未能轉按。而較常見的,包括以下五種情況: 估值不足 近十年樓價輾轉上升,一般情況下,轉按不會出現估價不足的問題。但凡事有例外,最常見的是以發展商高成數按揭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