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投資怪談──裂口女

不知大家是否喜歡看恐怖片、聽鬼故事?又或者是怪談式的述異故事,此等故事都會讓人嚇出一身冷汗;但怪談故事除了表面的恐怖,背後往往也反映當下社會的荒唐。
話說1979年,日本小學生之間流傳一個裂口女的故事,裂口女面上帶有裂到耳朵的大嘴巴,這名女子日常只可戴着口罩渡日。後來她竟走到小學的校門 外,攔下獨自走路的小學生,除去口罩詢問他們「我漂亮嗎?」。如果回答「不」,她便把對方的嘴巴剪開作為回應。小學生都害怕這樣的遭遇,大夥兒決定如遇上 不幸,要回答「漂亮」。
裂口女果然再現身校外,這趟把名叫優太郎的小學生截住,將裂口露出,問同樣的問題。可是優太郎把準備好的「正面回答」奉上時,卻一樣換來裂口女的一剪!裂口女的邏輯是:「你既然認為我漂亮,就讓你一起漂亮吧!」
這本來是小學生之間的都市怪談,最終卻引起社會恐慌,警察和學校要加強巡邏與保安,部分地區更一度停課。在日本這個故事的一個說法,源於裂口女家族 生產黑心商品,大賺黑錢,因而遭受詛咒,後代子孫生來嘴巴會裂開,變成妖怪,終生遭人唾棄,因此心理不平衡,於是隨機找人報復!故事去到南韓則被演繹到整 容失敗的人士向社會報復。不管版本為何,故事的重點教訓都折射出當時日韓平民的處境,而令社會產生共鳴。
投資市場的裂口女
筆者借用裂口女故事想反映一下我們當下投資市場的現象:
裂口女是否漂亮,某程度上是有關客觀事實的問題,例如說一般審美標準以櫻桃小嘴為之美,那麼裂口應該便是不美了。但上述故事中,優太郎被問及裂口女是否漂亮時,卻沒有如實地回答,其回應全出於己身利益的考量。
故事中,優太郎是「被回答」自己不想答的問題,值得同情。但在投資市場,不少人卻是出於自身利益,裝作客觀判斷,製作種種言說,希望影響他人而得到個人或組織的好處。
其中一種較常見,就是在資產市場的「估市」行為。任何投資市場,在同一時間必定有利好和利淡因素,市場亦熱切需求對後市的預測,結果便是不同的後市預測充斥市面。
估市有趣的現象是,估計錯了,大家都傾向遺忘;估計中了,眾人便奉之為先知。金融海嘯後,有分析師估計樓市會出現雙底衰退,有代理老闆估計樓市進入冰河期──事後孔明來說,他們都估錯了,但不要緊,反正眾人不會對錯估的分析窮追不捨。
反過來說,如在沙士前後估計樓市好轉、又或在2008年後敢於估計樓價上升的,估中一次往往榮升先知,名利滾滾來。上述選擇性遺忘的市場特性,不斷地鼓勵各類預言家熱中於估市。
公我贏字你輸的邏輯
明乎此,便更易了解,為何當多數業主明明供樓負擔不大,利率又未見有大升空間之時,卻會有機構敢於預言樓價暴跌。此無他,估錯了,眾人不過笑一笑, 估中便不得了。筆者不敢說所有分析全無根據,但細看論述内容,只是某人說、消息人士分析、超現實的前設以外,便全沒有數據和邏輯,便大言不慚地說:必升、 必跌。市民在參考各類意見時,宜先了解分析背後的利益。
等而下之,同一批人,在樓價高企,鼓勵買家高追時,會說樓市剛性需求強勁,有買貴無買錯;到了外圍因素轉差時,他們不但絕口不提剛性需求,而且可面 不紅,心不跳的建議業主調整叫價;甚至作出樓價會大跌的「客觀估計」,為的當然是左右樓市氣氛,促成交易;此類判斷如何影響預言者的自身利益,便更是明 顯。
撇開恐怖內容,裂口女的邏輯倒有一種「公我贏,字你輸」的幽默感,在投資市場,恐怕不少專家都有立志成為裂口女,擁有「我講哂」的氣勢。

王建成
宏亞按揭證券營運總裁及董事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6年4月11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銀行削減按揭優惠的影響

 2月港府撤辣後,一手成交量回升,一手貨尾存量開始下跌。但與此同時,大型銀行開始削減按揭優惠,也有個別中小型銀行表示按揭業務已達標,幾乎婉拒按揭申請。究竟銀行是否不再爭取按揭生意?銀行的取態,又對樓市有何影響? 在3月中,我們提到銀行削減現金回贈的理由:市場成交量回升,按揭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