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成交價高量低的啟示

很多人會以周期理論分析樓市;常見的方法,包括比較成交量及成交價的關係,以判斷樓市處於周期哪一階段。不少意見認為,現時樓市出現明顯的「成交量低,成交價高」現象;反映樓市處於周期頂部,後市料將出現明顯下跌。對於此類意見,我們大致上同意一半。

原則上,「成交量及成交價」的相互關係的確是一個觀察樓市周期的有效指標。樓市泡沫發展時,往往出現成交價及成交量同步上升的局面;連連上升的樓價,吸入更多資金,進一步推高價格,直至要入市/可入市的資金差不多都被吸入市場,成交量便告下跌。另一方面,市場氣氛仍然樂觀,成交量雖然下跌,但樓價仍然維持高企。

直至壞消息出現,樓價下跌,由於要入市的資金都已進場,樓市欠缺足夠承接,樓價會出現較明顯跌幅。因此,「樓價高,成交量低」可說是樓價見頂、將出現明顯回落的一個訊號。

97年成交量高:耗盡購買力

我們同意上述分析中的一半結論:樓市已處於高峰期;意味樓市較難出現更大升幅。但對於樓價將現明顯回落的分析,卻有一定保留。

單純以成交量及成交價計,現時的確處於「樓價高,成交量低」的局面,是典型的見頂訊號。問題是,出現此訊號的原因,似乎卻不是「要入市的資金都已入市」。

19961997年,二手成交註冊量分別達10.9萬及14.6萬宗。以居屋加私樓百多萬戶的數量計,大概每8個單位有一個在1997年中轉手。此是典型的升市末段現象:市場形成「樓價只升不跌」的信念,大量資金進入樓市,購買力幾被消耗。一旦出現壞消息,樓市欠缺承接,便會出現較大跌幅。

反觀近年的成交量,在2009年二手市場成交註冊達10.2萬宗,2010年更達12.4萬宗成交,以量計,表現貼近199697年成交。但在2011年後,樓市成交量回落;2011二手成交量7.5萬宗、12年是7萬宗,並未出現「升市末段吸納更大量資金」,又或投資者過份勇猛,持貨過多的現象。

近年交投被壓抑  未來調整壓力減

究其原因,近3年成交量回落,背後不像上一個周期般,出於購買力被消耗。相反,是因官方種種遏市措施,購買力被壓抑,才出現「成交量低,樓價高位橫行」的現象。換言之,過去大市調整,部分業主減磅出貨,欠缺承接的情況,在今次未必會以同等規模出現。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分析並不表示我們看好樓市。恰恰相反,我們認同現時樓價已達高處不勝寒的地步;政府措施成功壓抑成交量,樓價已欠上升動力。不過,由於近3年入市的買家數量被壓制,即使樓價回調一、兩成,出現帳面損失的業主數量有限;加上自2010年起多項措施壓抑投資者入市;樓價下跌,一般用家也沒有壓力減價清貨,樓市難出現滾雪球式下跌。

簡單來說,如果政府近年沒有推出樓市措施,可以預期近3年二手樓市成交量會維持於10萬宗以上偏高水平,遊資盡入樓市,一旦回落,跌幅驚人。但近年成交受壓,入市者以用家為主,而且平均按揭成數偏低,業主普遍持貨能力強。即使外圍有風吹草動,樓市也難見災難式下跌。

周期理論不是不可靠,而是樓市某程度上被政策扭曲;同樣是「成交量少,成交價高」,後市表現也將大為不同。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3年12月21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