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如果金管局沒有遏樓按


早前我們接觸一宗個案,一位月入10萬元的醫生,現時租住太古城,他有意轉租為買;其合意的三房屋則,新近成交價為960萬元。了解過現行的按揭限制後,他自言根本難以負擔置業首期,決定繼續租樓。

根據現時的按揭指引,樓價960萬元,按揭上限是500萬元,即買家要準備460萬元為首期;上述個案醫生未持有住宅物業,可按舊有印花稅率3.75%支付印花稅,即36萬元,加上其他雜費及裝修,估計需要動用540萬元現金才可購入同類單位。個案中醫生表明有關開支遠高於其估計,唯有繼續租樓。

以多種標準衝量,醫生應該算是高收入人士,太古城也是典型的中產屋苑;但現實中,醫生卻未必可負擔太古城單位;原因不在於其供款能力欠佳,而是現行按揭指引令首期金額暴增。

如果是在數年前,按揭保險適用範圍未收緊前,此位醫生大可借入9成按揭,分30年還款,在現時按息下,月供只為月入33.8%。即使按息上升3厘,月供亦不逾月入48.9%,算是十分安全。表面看來,供得起的用家,按揭成數也受限制,情況似乎有點荒謬,但客觀數據顯示,按揭指引是必要之惡。

附表為1997年至今,每年年底在銀行體系中,未償還按揭總額(下稱樓按總額)、同年的本地經濟生產總值(GDP),以及樓按總額佔GDP的比例。

大致上,除了20032006年外,樓按總額是持續上升的;意思是多數年份,新取用的按揭金額,較同年償還的按揭金額為高。

1997年,地產市場中公認的高峰期,同年未償還按揭只佔GDP三成;在19972003年間,經濟大致上無增長,而未償還按揭貸款持續增加,令未償還按揭佔GDP比率升至2003年的41%水平。

2004年後經濟見增長,在20072008年,未償還按揭佔GDP比率回落至3334%。但隨著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減息買債救市,香港進入超低息年代,環境對借款人有利,人人多借的結果,是2009年後, 樓按總額增幅擴大。2010年按年增幅達15.5%,金額增加1000億元。近兩年樓按總額增幅放緩,但也達每年8%,或600億元水平。在2012年,樓按總額佔GDP比率已升至42.5%

增得留意,金管局在海嘯後在200910月開始收緊按揭指引。200910月先限制2000萬元以上物業按揭成數。但2010年,樓按總額仍升1000億元。其後金管局再多次收緊,樓按總額升幅才放緩。

如果金管局未有推出多項遏抑樓市措施,有理由相信在低息環境持續的情況下,201112年會出現銀行批得鬆,業主借得易的情況,樓按總額將按年上升1000億元,即2012年底,數字會升至9500億元水平,佔GDP比率會升至46%水平,不但遠高於十多年來的紀錄;數字也會與新加坡現時數據(樓按總額佔GDP比率46%)接近;而新加坡金管局剛就此偏高的比率表示憂慮。

總結而言:也許金管局種種措施的確令部分負擔得起的自住人士,難以完成置業大計。不過,以宏觀角度來說,有關措施卻成功在低息環境下,將樓按佔GDP比率的升幅壓下,減低了未來外圍因素波動對銀行體系的衝擊。


表:1997年至2012年,未償還樓按總額及GDP比率
年份
未償還按揭總額(億元)
GDP (億元)
未償還按揭總額佔GDP 比率
1997
4255
13,731
30.99%
1998
4593
13,081
35.11%
1999
4782
12,859
37.19%
2000
4820
13,375
36.04%
2001
5285
13,211
40.00%
2002
5337
12,973
41.14%
2003
5222
12,567
41.55%
2004
5279
13,169
40.09%
2005
5331
14,121
37.75%
2006
5294
15,034
35.21%
2007
5579
16,508
33.80%
2008
5876
17,075
34.41%
2009
6409
16,592
38.63%
2010
7403
17,768
41.67%
2011
8011
19,361
41.38%
2012
8683
20,419
42.52%

資料來源:金管局、統計處、宏亞研究部

原文刊於iMONEY 2013年8月10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