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按揭壓力測試副作用---持貨能力上升

早前再有分析估計,現時樓價過高,一旦按息上調,樓價可能大跌。的確,超低息是支持樓價在高位徘徊的重要因素,按息一旦回升,置業人士供款負擔增加,樓價便有調整壓力。

我們絕對認同,現時樓價偏高,但必須指出的是,當局多次推出遏抑樓價措施,現實中有壓力測試,新批按揭的供款比率在近月都維持4成以下。事實上,由另外一些官方/半官方機構的數據看,多次的遏抑樓市措施,反而卻帶來另一些結果:買家持貨能力上升 


金管局統計,3月份新批按揭的供款入息比率是36%,即在3月新批按揭中,借款人供款佔收入的實際平均數。翻查金管局提交立法會文件,在20108月,即金管局引入「現行按息加2厘,供款不逾月入6成」的壓測標準前,有關數字是41%

按息升3  高位入市者供款仍低

2010年前有壓力測試前,一般新批按揭的供款,佔借款人月入41%,而經過多次壓力測試,以至提高壓測標準後,今年3月在樓市高位借入按揭人士,其供款佔月入進一步下跌至36%。如果借款人收入不變,而按息上升3厘,此批在3月入市人士的按揭供款與入息比率會升至47%左右----一個在20108月之前,被監管機構視為可接受的新批按揭供款負擔水平。

在平均按揭成數上亦有類似的情況:20099月,即金管局在金融海嘯後首次調整按揭指引前,新批按揭的平均按揭成數是64%20135月是54.3%

在金管局的統計之外,按揭證券公司公布的數據亦有類似表現。在按證公司的按揭保險組合中,4月份時借款人的供款,平均是「原先申報收入的37.1%」。按證公司的按保組合平均已供款5年,即以借款人5年前申報的入息計算,現時其按揭還款佔收入37.1%。換言之,未來按息如上升3厘,平均來說,以按保入市的買家,增加後的供款,仍會在「5年前收入」的5成以下。

以上數據說明,過去金管局多次收緊按揭指引、提高壓力測試標準,成功令市場上的按揭槓桿下調,借款人的實際負擔維持在偏低水平---近幾年新購置物業的買家,有較強的持貨能力。

持貨能力高  急跌模式難再現

此外,2010年後陸續「加辣」的印花稅,亦成功令市場上的投資模式改變---市場上幾乎已沒有短線炒家。即使外圍因素有任何風吹草動時,也少了一批較為敏感的投資者急於放盤。


當然,「買家持貨能力較2008年金融海嘯或1997年金融風暴時高、市場少炒家」,不代表外圍環境逆轉時,香港住宅物業價格不會跌。但普遍用家「持貨能力高」的現實,代表外圍因素逆轉時,本地樓市的調整模式可能與過去大有不同。
較可能出現的是速度慢、時間長的調整,2008年下半年那種半年跌2成多的速度可能難以重現。

 原文刊於iMoney 2013年7月20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銀行削減按揭優惠的影響

 2月港府撤辣後,一手成交量回升,一手貨尾存量開始下跌。但與此同時,大型銀行開始削減按揭優惠,也有個別中小型銀行表示按揭業務已達標,幾乎婉拒按揭申請。究竟銀行是否不再爭取按揭生意?銀行的取態,又對樓市有何影響? 在3月中,我們提到銀行削減現金回贈的理由:市場成交量回升,按揭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