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蘭議員原先要求局方提供近年買樓人士當中,1.置業時沒有物業;2.置業時有一個物業;及3. 置業時有兩個以上物業的數據。而運房局回應的數字不算完整:原來政府只有統計持香港身份證買家,在買樓時本身有沒有物業,但沒有細分持有多少物業、也沒有統計非本地買家的情況;而且只有近3年的數據。
根據稅務局加蓋印花申請的統計資料,持有香港身份證的個人住宅物業買家在簽訂相關的買賣協議當日擁有其他在港物業的情況見附表。
「非上車客」入市比率持續下跌
將數據簡化,可見2011年時,本地住宅交易買家(個人,不計公司)中,47%持有物業;比例按年下跌:2014年首季是31%。
持有住宅物業的本地買家比例減少,原因應該是種種需求管理及逆周期措施生效。尤其是去年2月推出的雙倍印花稅、按揭壓力測試要求亦收緊;持有物業的港人,再入市的交易成本上升、按揭槓桿下跌。直接令有樓在手的買家入市數目按年減少逾萬。相對來說,「並未持有物業」的買家,未直接受辣招招影,此類買家的數字未見大幅減少。
有關數字亦與市場的印象相符,即主要受辣招影響的是非上車客,相對而言,上車客受影響較少,單以本地買家計,上車客的比例持續上升。以成交比率計,非上車客的入市比率下跌;政府的需求管理措施可說有效。但如果問現時未持有物業,又希望上車的打工仔,他們可能會說辣招無效—上車客需求持續強勁,但樓價未見明顯調整、整體市場的放盤量甚至降低了。對上車客而言,親身感受可能是上車難度從未降低。
上述情況引申另一個問題:在需求管理下,很多本來看好樓市,本來打算入市的資金被阻擋而未能入市。一旦樓價回落而迫使政府撤招,等於此類買家的入市門檻回落。
不少上車客可能一心等待樓價回落至較易負擔時才入市;但必需留意,辣招及收緊了的按揭指引在某程度上為市場儲蓄了大量投資需求。如果未來樓市急跌而官方撤招,上車客覓盤時,可能需要面對此批投資者的競爭。換言之,他日樓市回落,上車客亦未必可以淡定找筍盤。
表:持有香港身份證的個人住宅物業買家在簽訂相關的買賣協議當日擁有其他在港物業的情況:
年份
|
未持有本港物業
|
持有一個或以上本港物業
|
「非上車客」比例
|
2011
|
36,634
|
34,825
|
47%
|
2012
|
44,074
|
30,604
|
41%
|
2013
|
33,609
|
19,979
|
37%
|
2014首季
|
7,846
|
3,540
|
31%
|
資料來源:政府新聞處
原文刊於iMoney 2014年5月31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