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報道指出,近月加按轉按比重上升,反映部分業主趁樓價仍然高企、利率仍然偏低之時,先行轉按。樓價高企、利率偏低自然是推動業主轉按、加按的原因,但細看數據,其實加按轉按的數字未見明顯上升,認為轉按增加,可能只是錯覺。
金管局統計銀行的按揭貸款數據時,會分為一手市場成交(primary market
transactions)、二手市場成交(secondary market
transactions)及轉按(refinancing)三種;其中refinancing涉及加按(以同一物業抵押,於原來的貸款銀行增加借款)及
轉按(將現有的按揭貸款轉到另一個貸款機構,過程或涉及增加未償還貸款)。
觀乎2011年以來的每月轉按申請數字,大致均在1100至1700宗上落。對比而言,過去數年,轉按數字較高的是2010年,每月平均有4000宗轉按申請;現時的數字其實算是偏低。2010年的轉按數字較高,主要原因是當年銀行新批H按利率極度偏低。
加上H按的鎖息上限貼近傳統P按利率下限,吸引大量原先選用P按供樓的業主轉為申請H按。當年申請轉按,業主一般可節省約1厘的按息,而轉按的現金回贈一般足以支付手續費,結果便是當年的轉按數字創新高。
近幾年每月轉按申請徘徊在千多宗水平,其實是一個偏低數字。轉按申請偏低,主要原因是銀行新造按息回升,以H按而言,由數年前的H+0.7厘,升至現時的H+1.7厘。對於大量在數年前獲批超低按息的業主來說,現時轉按難以慳息。
當然,慳息並不是轉按的唯一動機。對多數人來說,按揭是利息成本最低的貸款,不少人會透過轉按或加按套現,以償還利息成本較高的借款。此外,亦有不少人以加按套現作為融資途徑,作為購置其他物業的首期或投資用途。
值得留意,一般人的直覺可能會認為,樓價高企,物業估值較高、按息偏低,借貸成本相宜,會刺激較多加按或轉按申請。但此說法其實有一定問題:與歷史數據不附。2005和2006年時按息上升,當年樓價亦較現水平為低,但當年每月轉按數字平均逾2000宗,較現時為高。
究其原因,影響轉按或加按的一個主要因素是,按揭批核標準。2005年時,按揭資料尚未加入信貸資料庫,監管機構亦未推出壓力測試(更遑論第二套房
的有更嚴格的壓測標準);加按或轉按的門檻相對較低。但現時信貸資料庫已包括按揭資料、按揭指引收緊,均令加按或轉按的門檻提高,結果便是近2年的每月轉
按數字都維持在2000宗以下。不過,一、二手成交量偏低,才予人轉按比重較高的錯覺。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4年6月14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宏觀論按」 為宏亞按揭集團旗下按計劃的網誌,集中發布按計劃於不同媒體撰寫,有關按揭、樓市評論的文章。 「按計劃有限公司」(按計劃)是宏亞按揭集團成員之一,提供專業的一站式按揭顧問服務。兩大服務範疇包括:「按揭理財」及「按揭轉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容許強積金買樓 是否好主意
踏入11月,樓市氣氛忽然轉靜,10月《施政報告》放寬按揭、11月初減息對樓市的刺激似乎都不大。在《施政報告》發表後,被問及會否考慮讓青年人以強積金作為置業首期,行政長官當時的回應是不排除可能性。究竟容許市民提取部分強積金置業,是否好主意? 繼2月《財政預算案》撤銷所有樓市辣稅...
-
社會愈來愈重視環保,發展商會標榜使用節能技術、低污染建材;銀行為鼓勵環保建築,也會為符合指定條件的「綠色建築」物業提供較多的按揭優惠。但要留意,此類額外優惠,也會受監管機構的指引限制,例如說額外的現金回贈便可能影響按揭成數。 回贈限制不可超額 按揭市場競爭激烈,市場習慣,...
-
有機構發表報告指香港房地產風險偏高,理由之一是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要儲蓄逾20年,才可應付一般單位的樓價,數據較其他大城市更為嚴重。但正如我們過去多次提出,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負擔不了一般單位樓價,可能是民怨高的原因之一,卻未必反映樓市風險過高。 說中等收入家庭(定義是政府統計中,收...
-
按揭貸款的利率一般較其他貸款為低,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按揭為有抵押貸款,而且按揭成數受金管局指引限制。萬一借款人斷供,提供按揭的銀行可收回單位拍賣,一般可抵消欠款。按揭壞帳的風險較低,故貸款利息亦較低。不過,究竟銀行是要收回單位,一般有何程序? 一般來說,當借款人出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