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似曾相識的通縮


本周聯儲局議息,一般估計,首次主持議息的新任主席耶倫會繼續伯南克的政策方向--持續減少買債,如一切順利,聯儲局可能在年內結束量化寬鬆,至於何時加 息,便人言人殊,莫衷一是。不少港人會擔心美國利率一旦回升,將令本地按揭借款人供款增加,壓垮樓市,利率上升當然有直接影響,但量寬規模日減帶來的通縮 威脅卻是令人困擾。香港在2004年極差的信貸場景:負資產、個人破產紀綠高企,正是伴隨着通縮而來的陰霾。

結束量寬此個聯儲局既定的政策目標,卻隱藏着通縮的風險。主流經濟學者中,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克魯曼(Paul Krugman)便持有類似觀點。

收水或引發通縮
聯儲局實行量寬數年,貨幣供應大幅增加,但美國通脹率一直偏低,2月份數字是1.6%。為甚麼在大量增加貨幣供應之時,沒有出現惡性通脹的問題,足以寫一本專書討論。
表面看,上述現象是「好事」--量寬不但挽救了經濟,而且沒有帶來惡性通脹。但反面而言,此現象卻隱藏一個大問題--在貨幣供應大幅增加的情況下,通脹都未見上升,貨幣供應增速一旦放緩(tapering持續),美國便可能出現通縮。

克魯曼曾在專欄向近年不曾經歷通縮的美國人講解「通縮有什麼不好」:
http://krugman.blogs.nytimes.com/2010/08/02/why-is-deflation-bad/
包括,通縮預期下人人推遲消費、增加債務人實際負擔、薪金水平下降、難以取得信貸等。香港人只要看看1999至2004年,香港持續通縮的情況--市民不 願消費、連鎖效應下失業率高企,便知道通縮的破壞力:在通縮之下,持有總額過高的借款(如負資產),手上又沒有充足現金,幾乎可說是無路可退。

通縮陰影下宜持有較多現金

現時值得留意的是:聯儲局如無意外會逐步收水,措施會不會引發美國通縮?其次便是一旦美國出現通縮,香港會不會受累?對香港最惡劣的情況,是美國縮減量 寬,留駐本地的熱錢流走,本地出現通縮,而且因熱錢流走,本地利率先行回升。此一情況出現,本地資產價格將出現較大幅度調整。 在通縮環境下,多數投資者會奉行現金為王(Cash is King)、減少債務的策略。對於有自住需要的買家來說,如果擔心未來有通縮風險,合理的策略便是
一、縮減債務規模(借款的總額、不一定是按揭成數),
二、保留較多的現金。

正正是出於以上長期的考慮,我們會作出上周的建議:
如果你有400萬元現金,與其今天以此作首期買入800萬元物業;不如考慮買600萬元的單位,以較低的個人負債入場,同時保留較高的現金儲備,以應對將來可能出現的通縮。
網友認為此舉留有現金會蝕息,作投資又有風險。不過就我們所知,市場上是有「存貸平衡」的按揭產品,可在風險有限的情況下,將利息成本降至最低,正正可解決網友的疑慮!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4年3月19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容許強積金買樓 是否好主意

 踏入11月,樓市氣氛忽然轉靜,10月《施政報告》放寬按揭、11月初減息對樓市的刺激似乎都不大。在《施政報告》發表後,被問及會否考慮讓青年人以強積金作為置業首期,行政長官當時的回應是不排除可能性。究竟容許市民提取部分強積金置業,是否好主意? 繼2月《財政預算案》撤銷所有樓市辣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