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富豪一度表示,國際財經雜誌低估其財產。富豪後來修正自己的說法,指是財產「曾」被低估。值得留意的是,此說其實有一思維陷阱:用同一標準計算的話,
如果有關機構低估本地富豪身家,其他國際富豪也一樣受影響,對排名影響不大。同樣跌入思維陷阱的,尚有「儲夠5成首期可入市」的觀點。
富豪往年對用家的入市建議,是「自用就不怕買」,今年有所修正,改為「如自用付得起5成首期,就不怕買」。驟眼看,富豪的觀點加入樓價下跌時,避免負資產的考慮。但如果用家真的預期樓價會大跌,根本問題會不會是「應否入市」?
如擔憂市況不景 更應保持較多現金儲備
入市時要多付首期,常見的理由避免樓價下跌時,物業成為負資產。支付更多首期,表面看,的確可減少物業成為負資產的可能。但此處又隱藏一個陷阱:
800萬元的物業,首期5成是400萬元。樓價就算下跌5成,也不是負資產。但如果準買家有400萬元。與其以5成首期,購入800萬物業,較安全的方案其實是以120萬元為首期,購入一個600萬元的物業,留下280萬元現金--此會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更佳方案。
但正如我們多次提到,樓價要跌2成,不管你付出了多少首期,實際損失是一樣的--多付首期,主要的「好處」是減少成為負資產的可能性。但較少人會提到,負
資產的出現,往往是因為整體經濟不景。在經濟不景時,持有較多流通現金,其實較物業是否負資產更為重要--根據過去跌市的經驗,能撐過跌市的都是手上流動
資金較多的人。
以上述個案為例,死慳死抵,儲蓄400萬元作首期,購入800萬元單位,一旦經濟轉差,樓價下跌4成,市值480萬元,未償還按揭400萬元,物業不是負資產,但借款人一旦失業,便將面對無力還款,生活費亦不知如何張羅。
如果修訂置業目標,以120萬作為成首期,購入600萬元單位,支付首期後餘下280萬元,即使遇上樓價下跌4成,物業成為負資產(欠銀行480萬元,負資產120萬元),甚至失業,也會有現金多支持一段時間。
進取一點來說,如果買家在跌市中能保住收入,手上留下較多現金,甚至可選擇平價換樓,甚至擴大物業投資。相反,如果當初選擇以高首期入市,即使遇上大跌市,也會因為資金緊絀,錯失入市機會。
儲蓄更高首期 有弦外之音?
當然,「儲蓄多一段時間」在一些特定情況下,可能是最有利的方案--當樓價有明顯調整的情況下,以「儲蓄更多首期」為入市目標,便可變相避過一次樓價調
整。假設用家目標物業是400萬元,持有現金100萬元,本來可用高成數按揭入市;如果將首期目標定為200萬元,便需要更長的時間儲蓄,如果樓價在期間
下跌,準買家便可以較相宜的樓價入市。至於「儲蓄5成首期才好入市」是否有等待跌市的弦外之音,外人自難評估。但需要強調的是,估計樓價會調整而採取觀望
態度,其實一樣有成本--時間、租金都需要考慮。至於樓價是否會出現明顯下調,便要由時間告訴大家了。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4年3月12日
更多按揭資訊 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宏觀論按」 為宏亞按揭集團旗下按計劃的網誌,集中發布按計劃於不同媒體撰寫,有關按揭、樓市評論的文章。 「按計劃有限公司」(按計劃)是宏亞按揭集團成員之一,提供專業的一站式按揭顧問服務。兩大服務範疇包括:「按揭理財」及「按揭轉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容許強積金買樓 是否好主意
踏入11月,樓市氣氛忽然轉靜,10月《施政報告》放寬按揭、11月初減息對樓市的刺激似乎都不大。在《施政報告》發表後,被問及會否考慮讓青年人以強積金作為置業首期,行政長官當時的回應是不排除可能性。究竟容許市民提取部分強積金置業,是否好主意? 繼2月《財政預算案》撤銷所有樓市辣稅...
-
社會愈來愈重視環保,發展商會標榜使用節能技術、低污染建材;銀行為鼓勵環保建築,也會為符合指定條件的「綠色建築」物業提供較多的按揭優惠。但要留意,此類額外優惠,也會受監管機構的指引限制,例如說額外的現金回贈便可能影響按揭成數。 回贈限制不可超額 按揭市場競爭激烈,市場習慣,...
-
有機構發表報告指香港房地產風險偏高,理由之一是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要儲蓄逾20年,才可應付一般單位的樓價,數據較其他大城市更為嚴重。但正如我們過去多次提出,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負擔不了一般單位樓價,可能是民怨高的原因之一,卻未必反映樓市風險過高。 說中等收入家庭(定義是政府統計中,收...
-
按揭貸款的利率一般較其他貸款為低,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按揭為有抵押貸款,而且按揭成數受金管局指引限制。萬一借款人斷供,提供按揭的銀行可收回單位拍賣,一般可抵消欠款。按揭壞帳的風險較低,故貸款利息亦較低。不過,究竟銀行是要收回單位,一般有何程序? 一般來說,當借款人出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