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估市」一般都是以10%為單位,估計跌幅精確至個位數較為罕見。早前卻有大行估計樓價會在4年間下跌32%。預測具體而微背後有其理由,但有關理由也與一般人思考的盲點有共通處。
該家大行發表看淡樓價的報告,估計未來4年,樓價下跌32%。不論估計樓價升跌,一般見到的預測會是一成、兩成,如此精準的預測,背後理由是:現時供款入息比率(年供款 /年收入)企於73%的17年高位,若有關比率要回到正常的50%,並假設息率及家庭入息不變,未來48個月樓價將要下跌約32%。
類似的方法在各類研究中可說甚為標準:世界千頭萬緒,要量化單一因素的影響,自然要假設其他因素不變---要供款比率下跌至50%,其他因素不變,樓價便需回落32%。
問題正正在於,各類因素互相牽連,未來不太可能出現樓價跌,而利率、家庭入息不變的情況。此處的矛盾是,為了量化單一因素的影響,我們評估未來時,往往假設其他因素不變;吊詭的是,現實中,「其他因素」不太可能沒有變化。為了準確而作出的「合理假設」,實現的機會偏偏是最低。(向「好的方向」想,萬一後市發展不似如期,便有更大的迴旋空間:「因為假設的情況沒有出現,所以調整幅度與當初預測不一致。」)
類似「假設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在一般人討論後市時更常出現。如果四周問人,是否希望樓價回落,不少人會出於「想上車」、「想買多間收租」等不同原因,回應說希望樓價下跌。但此類一心等待樓價回落入市的人,考慮問題時一般會假設「只有樓價跌,其他因素不變」;例如入息不會減少。但現實中,我們看到樓價回落往往發生在經濟不景的年代,此時的入息中位數往往也會有明顯調整、失業率出現明顯上升。現實中很難出現「只有樓價跌,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
回頭再說樓價再下調多少,才會令供款比率下跌至50%的話題。究竟供款負擔比率「50%」是否一個合理的前提,暫且不論;「其他因素」不變的話,計算上,樓價要回落32%,供款負擔便會跌至50%。但值得留意的是,現時一般估計按息來年將輕微回升,而一旦經濟增長放緩,入息中位數將回落。此兩個因素變化,樓價便需要有更大跌幅,才可令供款負擔下跌至50%水平。
原文刊於iMoney 2015年11月7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