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樓市警號失靈



 在香港人的心目中,樓市有兩個難忘的年份,一個是1997年,樓價見頂後進入漫長跌市;另一個是2003年,適逢SARS,樓價觸底後回到升軌。現時的樓市卻有點「古靈精怪」,某些方面像極97年,另一些地方,卻又仿如2003年。

先說「有如97」的部分,現時樓價早已超越97年。樓價以外,其他一些指標(或者說警號),如樓價與收入比,亦與97年持平。1997年二手樓價平均為386萬元,當年年底居於私樓家庭的月入中位數為23,000元;即一般二手樓價相當於中等收入家庭約14年收入。

2013年,二手樓價平均為498萬元,去年年底居於私樓家庭的月入中位數為30,000元,即一般二手樓價相當於中等收入家庭約13.8年的收入,情況與97年極為接近。

另一個警號是租務回報;以代表小型單位的A類物業而言,在19921996年,每季租金回報率都維持在5厘多水平,1997年中跌至4.2厘水平。在2010年,A類住宅的已跌破4厘,回報率較1997年更低。但有趣的是,樓價未因租金回報下跌而回軟,反而進一步上升,至2013年底,A類住宅租金回報率已貼近3厘水平。

低息抵銷高樓價、低回報壓力

兩個警號出現,而樓價未見大跌,部分原因可能與按息低有關;供樓負擔遠低於97年的高息年代;而低息亦令長線投資者較易接受偏低的租金回報。

97年出現上述見頂訊號的同時,市場成交量同步上升。在市場接近瘋狂的年份,每月二手樓平均成交量會維持在一萬宗水平,1997年更逾1.2萬宗。

有趣的是,過去樓市瘋漲期大量成交的情況在近年沒有出現,甚至出現成交量跌至極低的相反情況。2013年每月二手成交量只有三千多宗,較2003年谷底期更低。踏入2014年首季,數字較去年進一步下跌。

成交偏低  調整前難有預警

明顯地,近年樓價炒風難現。最簡單的解釋,可能是「炒賣成本高」。在多種印花稅、多次收緊按揭的情況下,不論豪宅抑或上車盤,都欠缺炒賣空間。此情況在上一周期明顯不存在,可以說,在市場形成嚴重炒風前,已被政府制止。事實上,我們亦不預期在現時炒樓成本高企的情況下,後市會出現交投暢旺的典型樓市調整訊號。

未來較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可能是「炒賣警訊」一直不會出現,而樓市出現較溫和的調整。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4年4月26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容許強積金買樓 是否好主意

 踏入11月,樓市氣氛忽然轉靜,10月《施政報告》放寬按揭、11月初減息對樓市的刺激似乎都不大。在《施政報告》發表後,被問及會否考慮讓青年人以強積金作為置業首期,行政長官當時的回應是不排除可能性。究竟容許市民提取部分強積金置業,是否好主意? 繼2月《財政預算案》撤銷所有樓市辣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