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多次出招後,近期樓市終於有回調迹象;一系列辣招,說穿了是增加買家,尤其是投資者及換樓客的買賣成本。但有評論認為,成功攔阻此類買家,代價是入市的用家以較不具實力的上車客為主,在樓市調整時,反而令財力較弱的一群,備受損失。但此恐怕不是一個公允的立論。
首先,我們完全同意,政府的樓市辣招、金管局的收緊按揭指引,最不受影響的,的確就是購買物業自住的上車客。先看辣招新增幾種印花稅後,只有簽署買賣合約時並未持有本地住宅物業的永久居民,完全不受新增稅費影響。
按揭方面,經多次收緊指引後,樓價600萬元以上物業已不能由銀行取得7成按揭。可以說,一般換樓客的按揭槓桿受限,反而是上車客仍可以7成,甚至9成按揭入市。
有評論就指,遏市措施之下,換樓客、投資者減少入市,反而上車客在按揭成數、交易費用上都未受影響,近一兩年入市者以上車客為主。結果當樓價回落時,客觀
效果就是近一年入市的用家受較大影響--例如去年以白表資格,購入未補價居屋的買家,按揭成數可高達9成,部分因樓價回落,已成為負資產。
全綫遏抑置業需求難實行
表面看來,評論合理--因為豪宅物業較受辣招影響,近2年入市的以上車客為主;現時樓價回落,統計上便是上車客出現損失為主。
但細想一下,難道我們想看到相反的情況?即推出辣招後,樓價仍然上升,結果是近年入市的上車客都有獲利。但此種情況(樓價上升)本來就不是政府出招的原意;萬一出現此種結果,更會被指為政策失敗。
另一個避免「樓價回落、較多上車客損失」的可能情況,是連上車客的入場門檻亦一併提高--整個市場都無人入市,或所有價格住宅成交量同幅下跌,便不會出現「上車客成為主要損失者」的情況。
但現實中,此類全綫遏抑置業需求的措施難以實行,在政治倫理上也有一定問題--富有階層在任何資本市場都有先天優勢,他們有較多閒資用以購買資產。如果辣招一併提高所有人的置業成本、遏低按揭槓桿,結果會是資產更容易向富有階層集中。
辣招針對投資者合理
舉例而言,樓價300萬元的上車物業,上車客可申請9成按揭,印花稅只是1.5%。如果不設雙倍印花稅豁免,買家一律付3%印花稅、按揭成數也一律調整至
6成。結果購入此類物業的買家,將以長綫投資者為主,正常上車客入市機會更低。長遠而言,不但對上車客不利,貧富兩極化的問題會更嚴重。因此,港府推出辣
招,較針對投資者、貴價樓買家,是合理的。
說到底,辣招只會有一時的作用,而暫時看來,辣招算是有效果--樓價起碼是停止上升了;至於辣招的副作用--樓價回落令新近入市者出現帳面損失,其實是必要之痛。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4年4月23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宏觀論按」 為宏亞按揭集團旗下按計劃的網誌,集中發布按計劃於不同媒體撰寫,有關按揭、樓市評論的文章。 「按計劃有限公司」(按計劃)是宏亞按揭集團成員之一,提供專業的一站式按揭顧問服務。兩大服務範疇包括:「按揭理財」及「按揭轉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由短炒獲利個案看樓市
自從政府在2024年撤銷各種樓市辣稅、今年又下調400萬元或以下物業的印花稅至100元後,各區「短炒獲利」的報道急增。不過,短炒獲利個案出現,卻未必表示樓市已重回升軌。 物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熵(Entropy)」,用以計量一個系統中失序的狀態。一個封閉系統,在大趨勢上,其熵...

-
有機構發表報告指香港房地產風險偏高,理由之一是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要儲蓄逾20年,才可應付一般單位的樓價,數據較其他大城市更為嚴重。但正如我們過去多次提出,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負擔不了一般單位樓價,可能是民怨高的原因之一,卻未必反映樓市風險過高。 說中等收入家庭(定義是政府統計中,收...
-
社會愈來愈重視環保,發展商會標榜使用節能技術、低污染建材;銀行為鼓勵環保建築,也會為符合指定條件的「綠色建築」物業提供較多的按揭優惠。但要留意,此類額外優惠,也會受監管機構的指引限制,例如說額外的現金回贈便可能影響按揭成數。 回贈限制不可超額 按揭市場競爭激烈,市場習慣,...
-
轉按市場活躍,即使近日銀行上調新做按揭利率,一般估計也不會削弱業主的轉按意欲。不過,市場上卻總有業主因種種原因而未能轉按。而較常見的,包括以下五種情況: 估值不足 近十年樓價輾轉上升,一般情況下,轉按不會出現估價不足的問題。但凡事有例外,最常見的是以發展商高成數按揭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