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論按」 為宏亞按揭集團旗下按計劃的網誌,集中發布按計劃於不同媒體撰寫,有關按揭、樓市評論的文章。 「按計劃有限公司」(按計劃)是宏亞按揭集團成員之一,提供專業的一站式按揭顧問服務。兩大服務範疇包括:「按揭理財」及「按揭轉介」
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回應唐榮---再論供樓負擔
《經濟日報》「專家樓論」的主筆唐榮,早前以新近的二手平均樓價、家庭收入及1997年高峰期的數據比較;指出雖然現時樓價已超逾97年,但由於同期居於私樓家庭收入上升幅度較高,樓價再升13.5%,才是真正超逾97年了。(見「距歷史高位 尚有13.5%升幅」)
上述標準,稱為「樓價與家庭收入比率」;一直是比較樓市是否過熱、是否超逾負擔能力的重要參考指標。表一是根據唐榮的數據製作,可簡單比較現時與上一個高峰期的樓價與家庭收入比率。
換言之,如果以「樓價與家庭收入比率」為準,上一個高峰期,二手平均樓價升至相當於私樓家庭月入的174倍;而現時數字為153個月。如收入中位數不變,樓價要再升13.5%,樓價與家庭收入比率方會與1997年持平。
當然,有關數據不應該視為一條「死綫」,不是說現時樓價只要在升幅低於13.5%就一定安全,不虞大跌。相反,也不應解讀為「樓價再升13.5%,便會掉頭回落」。
樓按負債比趨近97高峰
作為按揭業內人士,我們有類似的指標,主要考慮平均按揭貸款額與家庭收入的比率(樓按負債率Mortgage Dept Leverage MDL)。1997年7月,每宗住宅按揭平均按揭貸是213萬元,2012年11月是281萬元,升幅31.9%,高於同期二手平均樓價,升幅輕微略後於 收入增長(平均按揭金額增幅較樓價大,主要原因是按揭數據包括一手樓,而一手樓升幅較二手樓大)。
但要強調的是,在樓價與家庭收入比率及樓按負債率之外,要討論現時樓價是否如1997年一樣,脫離基本因素,必需要考慮利率。表二是對MDL及供款負擔比率(Debt To Income ratio, DTI)的一個簡單比較:
供款負擔大幅低於97年
簡單而言,現時平均按揭額大約是居於私樓家庭年收入的7.8倍,1997年中是8.1倍。平均按揭金額要再上升4%左右,MDL會與1997年持平。但考 慮到現時按息偏低,雖然平均按揭額較1997年高,但實際供款金額較1997年為低,加上收入中位數上升,DTI更較97年中大幅回落。
我們曾經指出,以風險管理角度考慮,MDL是較DTI更合理的工具。一個家庭透過按揭購入單位,不應只考慮供款佔月入比重,更應該考慮按揭總額相對於收入的比率。原因是按息不會永遠偏低,如收入未見上升,而按息上調,入市時只考慮DTI,便會跌入多借的陷阱。
硬幣有兩面,樂觀來看,即使樓價帶動平均按揭額再上升2成,由於按息偏低,供款佔一般家庭收入比率仍會維持在50%水平,以過去香港的經驗,仍在香港人「捱得起」的範圍。
硬幣的另一面是:現時香港人供得起遠高於1997年的平均按揭金額,主要原因並不是收入明顯上升,而是息低。一旦按息上調,平均DTI將急升,在供樓的業 主,供款開支佔收入比重會上升;而未入市的,亦會因供樓開支高而放緩入市步伐。問題在於,按息上升的時機,完全在我們掌握之外。此會是未來幾年樓市後向的 一大隱憂。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3年1月2 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由短炒獲利個案看樓市
自從政府在2024年撤銷各種樓市辣稅、今年又下調400萬元或以下物業的印花稅至100元後,各區「短炒獲利」的報道急增。不過,短炒獲利個案出現,卻未必表示樓市已重回升軌。 物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熵(Entropy)」,用以計量一個系統中失序的狀態。一個封閉系統,在大趨勢上,其熵...

-
有機構發表報告指香港房地產風險偏高,理由之一是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要儲蓄逾20年,才可應付一般單位的樓價,數據較其他大城市更為嚴重。但正如我們過去多次提出,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負擔不了一般單位樓價,可能是民怨高的原因之一,卻未必反映樓市風險過高。 說中等收入家庭(定義是政府統計中,收...
-
社會愈來愈重視環保,發展商會標榜使用節能技術、低污染建材;銀行為鼓勵環保建築,也會為符合指定條件的「綠色建築」物業提供較多的按揭優惠。但要留意,此類額外優惠,也會受監管機構的指引限制,例如說額外的現金回贈便可能影響按揭成數。 回贈限制不可超額 按揭市場競爭激烈,市場習慣,...
-
轉按市場活躍,即使近日銀行上調新做按揭利率,一般估計也不會削弱業主的轉按意欲。不過,市場上卻總有業主因種種原因而未能轉按。而較常見的,包括以下五種情況: 估值不足 近十年樓價輾轉上升,一般情況下,轉按不會出現估價不足的問題。但凡事有例外,最常見的是以發展商高成數按揭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