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論按」 為宏亞按揭集團旗下按計劃的網誌,集中發布按計劃於不同媒體撰寫,有關按揭、樓市評論的文章。 「按計劃有限公司」(按計劃)是宏亞按揭集團成員之一,提供專業的一站式按揭顧問服務。兩大服務範疇包括:「按揭理財」及「按揭轉介」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買家印花稅的爭議
早前地產建設商會與政府「討論」買家印花稅(BSD),希望港府作出部份豁免;但政府在與發展商討論前,已先行將條例刊憲(意味行政機關不作修改,修改理論上只可在立法階段進行)。商會發言人與政府會面後,罕見地以強硬語氣批評政府,部分發展商更表示會暫停收購舊樓重建。
地產建設商會與政府的分歧集中在兩點,其一是發展商建議,由港人組成的公司,購買本地物業應可豁免BSD;官方以漏洞太大(之後公司股份可轉讓予非港人)為由,拒絕修改。另一個分歧是,商會建議發展商收購舊樓重建,可豁免/退回印花稅。
官方立場則是發展商在收購後6年內完成項目,才可退回BSD。對於政府率先將條例刊憲,商會認為意見未受尊重,更有個別發展商表示會暫停收購舊樓重建。但由民意看來,官方退讓、以至立法會按發展商意見修訂BSD的空間都不大。
新盤超高定價招數再難施展
與兩年前推出、其後又「加辣」的額外印花稅(SSD)比較,發展商對BSD的反應更為強烈。原因是發展商推出一手盤時,不論發展商及買家都不用支付 SSD,只有在買家購入單位後2年(加辣後為3年)內轉手,才需繳付。SSD並未直接增加購買一手樓買家的開支,發展商反應因此甚為溫和。
但BSD卻是任何非本地居民,或公司購買物業時都要即時徵收。在一手市場,非本地買家及公司客的比例一直較二手市場為高;特別是佔購買力兩、三成的國內買家,由於他們購買力高,發展商輕易以超高價售出特色單位。
市場學有所謂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本地買家見特色單位以天價售出,即使新盤訂價遠高於同區二手單位,他們亦較易接受。BSD的開徵,對發展商來說,不單非港人客源減少,連錨定效應的高訂價效力亦大幅減低,所以他們對BSD反應也較大。
「減少投資」回應官方措施 效果有限
部分發展商以「暫停收購舊樓重建」為籌碼,形同以「減少在香港作生意」作為對官方措施的回應,但效果恐怕有限。多年以前,也有發展商以常被批評為由,一度表示,或「減少在港投資」。
十多年下來,傳媒、議會對發展商的批評未見減少,個別教會人士甚至以「魔鬼」來形容發展商,但他們對香港的投資卻未見減少。
批評增加但發展商沒有撤資,可能他們深愛香港,忍辱負重。但更有可能的是,香港的投資環境實在太「優越」(尤其對發展商而言),對幾句批評,他們大可一笑置之。
港府推出BSD,並未大幅改變發展商的優勢,以減少投資規模來回應政府,效果恐怕有限。港府出於風險管理的需要,未來可能再推出更多遏抑樓市措施,而地產商做生意不及以前方便,未來對官方措施反彈的密度及強度都可能增加;也可以說,梁振英政府與地產黨的衝突將趨白熱化。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3年1月26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由短炒獲利個案看樓市
自從政府在2024年撤銷各種樓市辣稅、今年又下調400萬元或以下物業的印花稅至100元後,各區「短炒獲利」的報道急增。不過,短炒獲利個案出現,卻未必表示樓市已重回升軌。 物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熵(Entropy)」,用以計量一個系統中失序的狀態。一個封閉系統,在大趨勢上,其熵...

-
有機構發表報告指香港房地產風險偏高,理由之一是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要儲蓄逾20年,才可應付一般單位的樓價,數據較其他大城市更為嚴重。但正如我們過去多次提出,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負擔不了一般單位樓價,可能是民怨高的原因之一,卻未必反映樓市風險過高。 說中等收入家庭(定義是政府統計中,收...
-
社會愈來愈重視環保,發展商會標榜使用節能技術、低污染建材;銀行為鼓勵環保建築,也會為符合指定條件的「綠色建築」物業提供較多的按揭優惠。但要留意,此類額外優惠,也會受監管機構的指引限制,例如說額外的現金回贈便可能影響按揭成數。 回贈限制不可超額 按揭市場競爭激烈,市場習慣,...
-
轉按市場活躍,即使近日銀行上調新做按揭利率,一般估計也不會削弱業主的轉按意欲。不過,市場上卻總有業主因種種原因而未能轉按。而較常見的,包括以下五種情況: 估值不足 近十年樓價輾轉上升,一般情況下,轉按不會出現估價不足的問題。但凡事有例外,最常見的是以發展商高成數按揭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