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資深地產評論員唐榮日前提到,金管局面對新一輪環球量寬,要進一步管理日後利率回升的體系風險,有可能出動撒手鐧--修訂按揭參考利率,即在不調整最優惠利率的情況下,調整P減的幅度,令按息上升。
我們估計金管局亦在考慮有關措施,事實上在9月14日金管局公布收緊按揭指引後,該局副總裁阮國恒便曾指出,不排除日後再採取任何行政手段,包括修訂參考利率、收緊按揭成數等招數以控制風險。但要說的是,調整按揭參考利率牽動極大,金管局先要處理一些根本性問題。
上調參考按息 旨在控槓桿
如果金管局出動上調參考按息此一「絕招」,而且上調的幅度足夠,的確有其效用。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新造按息上調,要通過壓力測試的難度便上升;
或者說,當按息上調時,要有更高的收入,才可借入同等的貸款。以按息由2.2厘上調至3.2厘、按揭年期25年為例,借入200萬元,所需的月入下限會
由$17,346,上調至$19,387,升幅11.8%。
換一個角度看,月入5萬元家庭,申造25年按揭,在現行的壓力測試下,最多可借入約556.6萬元的按揭貸款。如按息上調1厘,最多可借入的貸款會下調至503.1萬元,減幅9.6%。上調參考按息的確可令置業人士減少借款,有減低槓桿的作用。
或惹準買家不滿
當然,說得上是撒手鐧,當然不可輕易動用。而且,一旦上調按揭參考利率,不單意味置業人士的支出上升。由於金管局不可能調整那些已批出的按揭利率,人為地干預,令新置業人士的利息支出高於已入市的業主,可能會掀起準買家的不滿。
準買家是小散戶,只要金管局推出措施時,有合理的配套,反對聲音相信難以聚合。例如上調的參考利率只適用於持有1個以上未供滿物業的人士、公司持有
物業所申造的按揭等,上車客不在此限,便可大幅減少反對聲音。但是,上調新造按息,一般人會認為是對銀行的利益輸送,銀行業界本身亦可能會有不同的意見。
恐致市場競爭不平衡
如果金管局只調整參考按息,銀行的存款利率維持不變,表面看來,似會令銀行賺取的息差擴闊,令人懷疑有關措施是對銀行進行利益輸送。事實上,金管局
劃一上調按揭參考利率,等同抹去大銀行的定價優勢。現時大中小型銀行的新造按息都在2.15厘水平,看似一樣。但大銀行有存款規模的優勢,大行賺取的息差
遠較中小型行為高,仍可以略低的按息去吸引顧客;可以說,是大行以偏低的定價,壓縮依賴拆息市場的中小型行活動空間。
一旦新造按息上升1厘,大行賺取的息差仍然比中小型行為高(大家的息差都擴闊1厘),但中小型行的按揭業務會由雞肋級,恢復至「小點」級,營運環境大幅改善,此舉或會受中小型銀行歡迎,但料會引來大銀行非議。
突顯聯滙死穴
此外,要杜絕「上調按息為利益輸送」的批評,最直接的方法是同步上調存款及貸款利率。但此方案卻難以實行。新近的港元貸存比率為83.6%(銀行體
系中每100元存款,貸出了83.6元);同步上調存款及按揭貸款利率,意味銀行的息差收窄,銀行不會輕易就範。而將港元存款及貸款利率都上調,與加息無
異。在聯繫滙率制度下,與美元掛鈎而不依循美元的利率走向,等同宣布聯繫滙率已死,更可能吸引規模龐大的套息活動,引來更大的問題。
綜合而言,我們認為「上調參考按息」似乎有用。但實際推出的難度極高,金管局要推出此一絕招,除了計算措施對銀行體系的影響外,更大的考慮,可能在於政治層面。新一屆政府已經焦頭爛額,當局可能傾向避免推出一些牽動部分人利益,卻引起更多爭議的措施。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2年9月26日
「宏觀論按」 為宏亞按揭集團旗下按計劃的網誌,集中發布按計劃於不同媒體撰寫,有關按揭、樓市評論的文章。 「按計劃有限公司」(按計劃)是宏亞按揭集團成員之一,提供專業的一站式按揭顧問服務。兩大服務範疇包括:「按揭理財」及「按揭轉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由短炒獲利個案看樓市
自從政府在2024年撤銷各種樓市辣稅、今年又下調400萬元或以下物業的印花稅至100元後,各區「短炒獲利」的報道急增。不過,短炒獲利個案出現,卻未必表示樓市已重回升軌。 物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熵(Entropy)」,用以計量一個系統中失序的狀態。一個封閉系統,在大趨勢上,其熵...

-
有機構發表報告指香港房地產風險偏高,理由之一是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要儲蓄逾20年,才可應付一般單位的樓價,數據較其他大城市更為嚴重。但正如我們過去多次提出,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負擔不了一般單位樓價,可能是民怨高的原因之一,卻未必反映樓市風險過高。 說中等收入家庭(定義是政府統計中,收...
-
社會愈來愈重視環保,發展商會標榜使用節能技術、低污染建材;銀行為鼓勵環保建築,也會為符合指定條件的「綠色建築」物業提供較多的按揭優惠。但要留意,此類額外優惠,也會受監管機構的指引限制,例如說額外的現金回贈便可能影響按揭成數。 回贈限制不可超額 按揭市場競爭激烈,市場習慣,...
-
轉按市場活躍,即使近日銀行上調新做按揭利率,一般估計也不會削弱業主的轉按意欲。不過,市場上卻總有業主因種種原因而未能轉按。而較常見的,包括以下五種情況: 估值不足 近十年樓價輾轉上升,一般情況下,轉按不會出現估價不足的問題。但凡事有例外,最常見的是以發展商高成數按揭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