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金管局措施 不以樓價論成敗


 上周五(14日)美國聯儲局推出QE3,當日港股急升逾500點,市場憧憬熱錢流入,低息持續利好樓市,地產股成為升市火車頭。同日股市收市後,金管局即宣布連串收緊按揭的指引。措施公布後,周六、日的一、二手成交仍然暢旺,部分意見認為金管局的措施「作用不大」。
其實置業人士不妨細想,金管局推出措施的目標,從來都是旨在控制銀行風險。「遏抑成交」,甚至「壓低樓價」一向也不是金管局的政策目標。想當日次按危機爆 發,美國政府為了避免銀行倒閉令金融體系崩潰而出手,代價最終由美國納稅人承擔。香港多家大型銀行基地都在海外,萬一出事,銀行所在地的政府應否、有沒有 財力相救都是大問題。要避免問題出現,惟有加強風險管理。
就以上周金管局公布將按揭最長還款期劃一至30年為例,市場上不少意見認為在現實中,申造30年以上按揭的個案極少,指引似公關手段居多,對市況不會有負面影響。這便是典型的捉錯用神,因為措施目標在於管理風險,不存在壓低成交量。
限制按揭年期 屬預防措施
在新指引發出之前,提供長年期按揭的以大銀行為主,容易令借款人放鬆警剔。加上在現時按息低企、樓價愈來愈高的情況下,最終將誘使更多借款人拖長按揭還款 期,令每月供款下跌至可負擔水平。當利率回升,而樓價又回落時,此類長年期按揭的拖欠風險便會急升。40年按揭亦令進場門檻降低,讓「邊緣人士」都能入 場,為了限制此等風險,在問題未惡化前,只許市場提供年期不逾30年的按揭,實為理所當然。
另外兩個我們認為極之合理的措施,是限制主要收入非來自本港之人士的按揭成數,以及收緊「第二套房」按揭申請人的壓力測試上限。自由行實施後,內地人來港 遠較過去方便,加上人民幣滙價在05年後輾轉上升,國內買家開始成為本地樓市的生力軍,亦令本地樓價與經濟的同步率下跌——樓價的升幅開始偏離本地市場的 負擔能力。
非本地居民於樓市中愈趨活躍,一般人看到的是「本地人難買樓」,但其實亦埋藏了風險問題。外地買家如果收入非以港元為主,便會有滙率風險,一旦港元升值, 他們償還按揭的能力便下跌。更嚴重的是,非本地人取用按揭,一旦出現拖欠,銀行要索償,便牽涉了不同司法管轄區的問題,困難遠較向本地人申索為高。單純以 風險管理的角度看,金管局亦早應管制此類按揭貸款。
限制非本地收入按揭成數 值得支持
至於收緊「第二套房」按揭申請人的供款負擔比率至40%,此措施一方面可照顧自住用家及樓換樓人士的需要,亦處理了投資者有較高拖欠還款的風險問題。
面對QE3,利息持續低企,資金仍然充裕,金管局收緊銀行按揭指引,部分投資者可能考慮採用較高息的按揭產品,滿足物業投資的槓桿需要。此類產品的共通點 是「現金式」的二按,即不涉及按揭保險,按息較標準按揭的為高,可以達十多厘水平,借款人宜詳細計算一旦按息回升時,自己的可償還能力。由於不涉及體系風 險,金管局應該不會監管此類產品,至於個人投資的風險,只好由個人自理了。

原文刊於置業家居 2012年9月22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銀行削減按揭優惠的影響

 2月港府撤辣後,一手成交量回升,一手貨尾存量開始下跌。但與此同時,大型銀行開始削減按揭優惠,也有個別中小型銀行表示按揭業務已達標,幾乎婉拒按揭申請。究竟銀行是否不再爭取按揭生意?銀行的取態,又對樓市有何影響? 在3月中,我們提到銀行削減現金回贈的理由:市場成交量回升,按揭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