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論按」 為宏亞按揭集團旗下按計劃的網誌,集中發布按計劃於不同媒體撰寫,有關按揭、樓市評論的文章。 「按計劃有限公司」(按計劃)是宏亞按揭集團成員之一,提供專業的一站式按揭顧問服務。兩大服務範疇包括:「按揭理財」及「按揭轉介」
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金管局收緊按揭 值得「Like」
美國聯儲局在香港時間周五凌晨推出QE3,等同未來一段時間進行無限制量化寬鬆,金管局隨即宣布推出新的按揭指引,我們認為措施適時,值得讚揚。
金管局推出措施後,評論十之有九,都在評估措施是否可遏抑樓市,包括成交價、成交量是否會因此下跌;此完全是捉錯用神。我們過去已多次指出,作為監 管機構,金管局的核心使命是控制銀行體系的風險。金管局總裁在宣布按揭指引時,提到措施的目標亦是避免銀行體系風險,並沒有提及措施目標是要令樓價下跌。
措施目的在管理風險 不在遏抑樓價
以風險管理的角度看,我們認為,上周五公布的措施適時,而且彌補了過去指引時的不足。新一輪措施有幾個重點,包括針對已持有一個或以上未供滿物業的按揭申請人,其次是進一步限制非本地收入申請人的按揭成數,最後是將按揭年期劃一收緊至30年。
第一個重點,並未影響到一般置業作自住用途的上車客及換樓人士;過去金管局每次收緊按揭指引,按揭證券公司亦必於同日宣布收緊按揭保險的成數。但值 得留意的是,是次金管局指引開宗明義是針對持有多於一個物業的投資者,所以新指引基本上對用家沒有影響。而按揭證券公司亦沒有調整按揭保險計劃,購置樓價 600萬元以下物業的用家,仍可申請9成按揭。
但有關措施卻可望遏抑物業投資的需求,從而降低銀行風險。措施中,將供款負擔比率及壓力測試的要求收緊,絕對是合宜之舉。我們認為金管局有可能再收 緊,包括第一套房按揭在內的壓力測試要求,當按息上升2厘時,供款不逾月入50%。原因在於現時的極低息環境不會永遠存在,未來(也許是2015年後)按 息必升,但不見得一般家庭收入會有明顯增長,為了減少體系風險,不如一早收緊壓力測試要求,減少借款人多借的風險。
至於限制收入非以港元為主的申請人的按揭成數,我們認為可以略為減少外地買家(主要是國內買家)來港購置房地產的規模。外來買家借入港元按揭,購置 本地資產,對銀行體系有極大潛在風險,包括滙率風險(如港元升值,會影響有關人士的償還能力);也包括借款人一旦走數,本地銀行難以追討的風險。
限制按揭年期是拆彈行動
措施的另一個重點是劃一將按揭年期上限縮減至30年,更可說是徹首徹尾的拆彈行動,減低了置業人士以拖長供款期以增加按揭借款的可能性。銀行提供 40年按揭,部分原因是以長年期還款,協助收入較緊張的借款人通過壓力測試,拉低買家的入場門檻。一旦按息回升,此類借款人便難以再拖長按揭年期還款,完 全沒有緩衝的空間。金管局限制按揭年期,可以有效避免未來按息回升時,對按揭借款者及銀行體系的衝擊。
上述措施,原則上都是針對銀行體系的風險管理。不少人可能以為銀行風險與小市民不相干。其實香港的銀行體系有獨特問題,金管局的風險管理措施有絕對需要。
2008年金融海嘯,美、英政府為免銀行體系崩潰,都要以公帑支持銀行業,那些都是在有關主權國本身註冊的銀行,政府以公帑資助,也說得過去。香港 的主要銀行,卻大多是以其他主權國為基地,如果這些銀行出事,香港政府是否應該出手相助,會是一個重大政治問題。與其他日事後頭痛,不如一早推出措施,減 少未來出事的風險。因此,金管局在外圍風高浪急之際,進一步收緊按揭指引,可說是金管局恰如其分的措施。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2年9月17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由短炒獲利個案看樓市
自從政府在2024年撤銷各種樓市辣稅、今年又下調400萬元或以下物業的印花稅至100元後,各區「短炒獲利」的報道急增。不過,短炒獲利個案出現,卻未必表示樓市已重回升軌。 物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熵(Entropy)」,用以計量一個系統中失序的狀態。一個封閉系統,在大趨勢上,其熵...

-
有機構發表報告指香港房地產風險偏高,理由之一是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要儲蓄逾20年,才可應付一般單位的樓價,數據較其他大城市更為嚴重。但正如我們過去多次提出,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負擔不了一般單位樓價,可能是民怨高的原因之一,卻未必反映樓市風險過高。 說中等收入家庭(定義是政府統計中,收...
-
社會愈來愈重視環保,發展商會標榜使用節能技術、低污染建材;銀行為鼓勵環保建築,也會為符合指定條件的「綠色建築」物業提供較多的按揭優惠。但要留意,此類額外優惠,也會受監管機構的指引限制,例如說額外的現金回贈便可能影響按揭成數。 回贈限制不可超額 按揭市場競爭激烈,市場習慣,...
-
轉按市場活躍,即使近日銀行上調新做按揭利率,一般估計也不會削弱業主的轉按意欲。不過,市場上卻總有業主因種種原因而未能轉按。而較常見的,包括以下五種情況: 估值不足 近十年樓價輾轉上升,一般情況下,轉按不會出現估價不足的問題。但凡事有例外,最常見的是以發展商高成數按揭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