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政策滯後的迷思


面對樓市持續上升,大量分析認為特別印花稅、金管局收緊按揭指引等措施,都只是治標不治本。要紓緩樓價上升的壓力,唯有加大房屋供應。
原則上,我們完全同意,增加房屋供應是處理現時樓市問題的治本方法;但由決策至房屋落成,往往需時數年,更令人擔心的是,若加大的供應量在外圍因素 轉差時才推出市場,不單加劇樓價跌幅,而政府為免惹來「供應過多」的指責,更有可能作出類似2002年政策急轉彎的舉動--反過來大幅收緊供應,恐為下一 個非理性升浪埋下導火綫。
樓市大升 供應偏緊成大患
2003年以來,樓市重回升是有眾多因素支持的。外在的包括熱錢流入、國內買家對本地物業需求上升等;本地因素則是2002年後,官方持續收緊土地 供應。在2007年,當樓價較低位回升約1倍時,政府如稍為增加土地供應,現時的供求失衡就不會如此嚴重。事實上,政府要待曾蔭權任期末,才開始調整政策 方向 ,即在勾地表外,增加由政府主導的土地拍賣。
現時多數意見認為,樓價過高、已脫離市民購買力。但如果政府決定「正本清源」,以大量增加土地供應作為治本方法,萬一高供應遇上外圍因素逆轉,樓價跌幅便會進一步擴大。而危機最有可能出現的時間,是2014年底至2015年中。
美國聯儲局已多次表示,低息環境會維持至2014年,換言之,美息很大可能在2014年底回升。若港府在今年底開始加大土地供應,而有關地皮發展項目又以樓花方式應市時,時間剛好是2014至2015年。按息上升伴隨供應增加,樓價大幅下調將無可避免。
政策滯後 加大市場波幅
最壞的情況是:官方在那時認為外圍不利因素只是暫時性的,決定維持供應,結果高供應在外圍轉差的情況下還維持多一段時間,令樓市展開既長且深的跌浪。而當大跌市出現後,民情逆轉,認為土地供應過多,要求政府處理;待官方緊縮供應生效後,外圍因素又可能出現利好樓價的轉變。
回歸15年以來,我們看到政府的土地政策,並沒有產生穩定樓價的作用,反過來刺激樓價大上大落。
政策應以穩定為本
我們認為,要擺脫上述「升市尾段加供應,跌市尾段減供應」的循環。官方應放棄固有「政府要有能力左右樓市」的迷思。政府應有長遠的房屋政策和土地規 劃,穩定地提供土地;當房屋供應大致是穩定可預期時,左右樓市的變數便會失去影響力;此亦避免了因房屋土地政策搖擺不定而擴大樓市跌幅的荒謬情況。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2年8月1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為何成交量升按揭取用金額跌?

 2024年樓市成交量回升,但按揭取用金額料會錄得較大的按年跌幅,連帶銀行體系內的按揭未償還金額也出現罕見的下跌。在按息開始回落的時候,貸款未見增長,這不是好消息。 根據地產代理統計,2024年全年一手住宅成交註冊約1.68萬宗,二手約4萬宗,數字較2023年分別上升約57%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