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

樓市調整訊號

踏入新一年,少不免要作些樓市前瞻;暫時看來,2012年似乎不利樓 市;歐美債務危機未解決、土地供應增加、港府及金管局未有放寬各類壓抑樓市措施,都為樓市帶來陰影。筆者看到的各類分析,大都看淡今年樓市。樓市在今年的 問題,似乎不是升抑或跌,而是「跌多少?」、「會不會轉勢進入跌浪?」

樓市步入熊市的兩個啟示

我們不打算估計樓市會跌多少,又或會不會轉勢進入熊市;但大致上認同樓市有壓力的主流意見:樓市難免調整,至於會不會進入熊市,則有待觀察。

值得留意的是,即使樓市進入熊市(價格長期下跌,一浪低於一浪),往往亦要一段時間才可確認。地產市場的傳統智慧認為:當出現多個新盤「高佣金」作促銷手法、當數個一手盤開價低於同區二手盤時,有相當大機會,預示跌市長期化在形成中。

如果現時二手膠著的情況持續,置業人士欠缺入市興趣,一手盤開價難免面對更大壓力。面對銷情欠理想,發展商往往先以「高佣金」方式,鼓勵代理推介樓 盤。表面上,高佣金的作用,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以高於正常的佣金,鼓勵代理落力推薦樓盤。事實上,發展商大鑼大鼓宣佈「高佣金」,令人人知悉,在 近年高透明度,而且買家懂得向代理要求回贈的情況下,「高佣金」中有相當比例,是以「代理回贈」的方式,由買家取得。換言之,「高佣金」其實是變相減價— 扣除代理佣金回贈,買家付出的成本減少,但新盤的表面訂價不變。此一個現象,近期已經出現。

另一個值得留意的訊號是:會否出現多個新盤以低於二手價發售。情況一旦出現,便代表發展商普遍看淡後市。更重要的是:發展商比起一般業主,有更大的持貨成本及沽貨壓力。一般小業主看淡後市,沽貨離場,不會引起太多注意,但新盤開價低於二手,卻是一個明確訊號。

也許有部分年輕買家會懷疑,發展商為什麼要平價賣樓?一手樓的折舊少、設備較完善,為什麼要以低於二手價發售?

事實上,由於不少一手項目是樓花,在樓花期內未有使用/出租價值,撇開大升市不計,一手項目很多時開價會貼近,甚至低於二手。

借鏡1997金融風暴後

1997年金融風暴後,樓市一浪低於一浪,發展商推盤,訂價往往較同區同級二手屋苑更低,以保證銷量,避免坐貨(樓市持續下跌,樓盤散貨慢,損失更 大)。2003年後樓市回升,發展商銷售策略開始改變,一手開價高於二手,近一兩年更見進取,新盤開價往往較同區二手指標屋苑高出三、四成。近月樓市成交 量下跌,才見數個新盤開價返回現實;但開價仍普遍高於同區二手屋苑二、三成。

以本地幾個主要發展商一向「貨如輪轉」的銷售策略來說,其實減價,甚至低於二手,仍有生存空間。樓花或現貨價平了,官地地價、轉換用途的補地價金額亦會自然下調。只要發展商保持一定銷量、快手快腳賣平樓、買平地,發展商是可以維持盈利的。

換言之,「一手盤開價平於二手」,並不是一個想像,而是已發生的歷史事實。問題只是:在2012年,此一事實會不會再次出現?

在二手市場,由於近2年批出的按揭利率偏低,業主持貨成本亦極低。加上特別印花稅推出後,市場幾無短炒投資者,一般業主看來沒有太大減價離場的壓 力;部分意見認為即使樓價下調,跌幅亦不大。但值得留意的是:一旦一手市場出現「平過二手」的開價,對二手市場又會帶來新的壓力---任何有售樓需要(包 括換樓、套現等)的業主,都再難長期持貨,待價而沽。

原文刊於 經濟日報網站 2012年1月4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