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樓市負擔能力的真相

上周有國際機構發表報告,指去年香港的樓價與收入比率(House Price to Income Ratio)創新高,一般物業的價格是家庭入息中位數的17倍。但另一方面,金管局向立法會提交報告,平均供款入息比率維持35%的低位。兩組數字表面有 衝突,其實都顯示同一問題。

住宅按揭平均借款額持續上升
根據金管局數字,每宗住宅按揭的平均借款額在近5年是持續上升,2010年8月時,每宗取用按揭平均金額為244.8萬元;而2014年11月為 331.8萬元,累積上升36%。雖然期內平均按揭還款年期由275個月延長至305個月,但新做按息由H+0.7%升至H+1.7%水平。新造按息上升 及按揭年期延長對每月供款的影響會互相抵銷;在此情況下,按揭金額上升,而平均供款與入息比率回落,主要原因便是借款人的平均收入上升。

以2014年11月按揭數據(平均按揭取用額331.8萬元,新批按揭還款期305個月,估計平均按息2厘,供款與入息比率35%)計,按揭借款人平均月 入39,674元;遠較家庭入息中位數23,500元為高。相對而言,2010年8月,每宗按揭平均月供大約9800元,當時按揭借款人平均月入 23,902元。

由樂觀角度看,近年實際取用按揭的借款人,供款佔月入只35%左右,加上其他按揭逆周期措施,代表此批買家財務情況理想,未來即使經濟收縮,此批借款人的 持貨能力甚至是持貨意願亦較強;樓價回落帶來的連鎖效應會較上一周期小。但悲觀而言,亦代表社會上中等收入的一群(以居於私樓家庭計,平均月入約 31,600元);置業難度已大幅上升。

香港住宅已接連5年為全球最難負擔
數字其實與國際機構發表的的報告互相印證。Demographia由2010年起把香港納入其研究,由該年開始,香港住宅的便已接連5年為全球最難負擔。 樓價收入比率在2010年不足12倍;接連升至去年的17倍。與同一時期,金管局統計的平均供款與入息比率卻由2010年的41%,下降至去年底的35% 的數據並排審視。可見「一般物業」的樓價與入息中位比較,是愈來愈高-實際上借用按揭入市的買家,其收入遠較中位數為高。

暫時而言,由於按息低,實際按揭借款人的平均供樓負擔小,樓價看不到有太大的下調空間。但如樓價進一步上升,便代表市場上有能力入市的買家將買少見少,成交價高企但成交量偏低的情況在年內料會維持。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5年1月28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容許強積金買樓 是否好主意

 踏入11月,樓市氣氛忽然轉靜,10月《施政報告》放寬按揭、11月初減息對樓市的刺激似乎都不大。在《施政報告》發表後,被問及會否考慮讓青年人以強積金作為置業首期,行政長官當時的回應是不排除可能性。究竟容許市民提取部分強積金置業,是否好主意? 繼2月《財政預算案》撤銷所有樓市辣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