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日 星期四

香港預算案的政策操作




今日(2012年2月1日)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將宣讀任內最後一份財政預算;事前官方已放風,今 份預算案將不會再大派現金,加上政府即將換屆,留守政府的心態,預算案估計在各方面都會是四平八穩,無甚驚喜。我們認為,與其討論今屆政府的末代預算案, 不如討論一下近年政府的理財特色:制訂預算時過於保守,變相令政府以「欠缺資源」為由,推諉長線規劃的責任。

料盈餘達數百億

筆者執筆時,未有預算案的詳細數據。但一般預期,年度財政盈餘會再度叫人「喜出望外」,可能達數百億元之鉅。對比一下,財政司司長去年估計的年度綜 合盈餘,是39億元。類似的情況在過去多年已重複出現(見附表),政府訂立預算案時,估計收入從緊,開支從寬,年年開出大致平穩,或有赤字的預算,結果一 年後,卻如常發現收入超出預期,出現鉅額盈餘,最後以各種方式,如派錢、退稅了事。

表面看,年年有餘自然比入不敷出為好,預算時告訴市民會有赤字,最終卻有錢剩,這似是一個不錯的「印象管理」 (impression Management)。但我們認為問題在於情況不斷重複出現,令人懷疑官方制訂預算案另有動機:由於不希望/欠動力規劃長遠政策,為免盈餘過多,予人口 實,索性以「量入為出」作擋箭牌,年年低估收入,再以欠缺資金為由,拖延推出具魄力的長期政策。

本港政策項目欠長遠規劃

試想想現時香港的情況,不論是醫療、房屋、教育、人口、環保以及養老,各個需要大量支出的政策項目,都長遠規劃欠奉。以醫療為例:究竟香港可承受多 少非本地人在港產子?以房屋為例,在未來十年平均要建多少公屋,要平整多少土地?以教育為例,要不要再增加大學入學率?那些雙非父母的子女,未來有多少會 來港就學?在人口政策上,人力資源的造就有否配合經濟更新及發展,通通都欠缺長線規劃。長線政策規劃要有效,除了處理需求,便是考慮手上有多少資源。政府 年年提出平衡預算,便成為規避長期規劃的一個借口---政府手上欠缺資源作長期規劃。

對於下一任政府,筆者希望在製作年度預算案時,會有更長遠的部署去好好分配香港得來不易的財政盈餘----基本法規定的「量入為出」,以現時「出納 員」式的預算操作,根本將政府應有的長期政策功力「廢武功」。其實,只要錢是用得對,相信香港人以及中央不介意出現一、兩年的赤字預算;有關資源大可投放 於可長期提升香港競爭力,或改善社會的項目,例如上文提及的教育及醫療。以香港現有的財政儲備規模,即使出現幾年赤字預算,港府亦不必舉債,不會影響長線 財政狀況。

港府「找藉口」拒投入資源

港府過去拒絕在長線項目上投入資源,其中一個理由是部分收入,如賣地,屬非經常性收入,不能預期年年都有鉅額地價收益。此觀點的結果是,港府傾向於 低估賣地收入。我們也許可以同意:賣地不算非經常收入的觀點。但同意此觀點不代表要忍受港府對長遠規劃欠缺承担。香港不應依賴賣地此種非經常收入,政府便 應該想方法開拓其他經常性收入。

梁錦松當財政司司長的年代,曾建議推出銷售稅(Sales and Good Tax),以開拓政府經常收入。但由於多種原因,在醞釀階段已夭折。(反對原因包括銷售稅有累退性,加重低下層負擔、影響零售業等等)

開徵奢侈稅值得考慮

但銷售稅行不通,下屆政府大可考慮其他建議。我們認為澳洲會計師公會的建議---開徵奢侈稅值得考慮。現時在港購買奢侈品的主力是內地來客,而國內 對奢侈品的稅率高達30%以上。開徵數個百分點的奢侈稅,不會趕走內地客;更不會影響本地低下階層的生活,長期來說,卻可增加政府穩定收入。

新一屆政府在7月上任,如能在心態上改變「年年鉅額盈餘,每每派糖了事」的心態,再適度開拓經常性收入,讓財政政策能輔助行政政官施政,方可為未來的長線規劃營造良好基礎。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2年2月1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