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

「港豬」與「廢青」的負債視角

早前香港電台一個討論「港豬」的節目上,請來人稱「阿叻」的藝人陳百祥作嘉賓,與主持唇槍舌劍之餘,也令網上潮語「港豬」變得街知巷聞。相對於「港 豬」,社會另一面是被稱作「廢青」的一群。一般人的印象,「港豬」年紀大至是中年以上,「廢青」則多為80後,兩類人的樓債情況,當然地也大有不同。
「港豬」一詞,大概出自香港青年人(港青)網上論壇,在政治劃分上他們多為「黃絲帶」,他們不滿的除了建制、藍絲,也包括被稱為「港豬」的一群人。 對港青來說,「港豬」就是那些自稱不理政治甚至討厭政治、但求生活安穩、卻自認醒目、叻仔,會以「有無錢/有無樓」作為唯一衡量人生是否成功的一群人。
「港豬」的安定繁榮批次
相對於「港豬」,部分人會將對社會有眾多不滿,動輒發起抗爭的青年人稱為「廢青」,青指的自然是年紀,而廢的標準,一般也就是指他們「無錢/無樓」。
有人說港台找來「阿叻」作節目嘉賓,成功將「港豬」概念具體化,是耶非耶,大家可自行判斷。筆者記得,回歸之前,「阿叻」主持一個遊戲節目,主題曲 有一句「yeah, 我至叻……玻璃可變鑽石」。歌詞可能唱出了那個時代的「主題内容」──物質價值就是叻/成功的標準;有錢搵、有着數的話,其他都不成問題。
或者用較正面的方向理解以上思維,其實便是追求「安定繁榮」的心態。「阿叻」作為藝人,言行或者較在意是否有噪音,其人對公共事務的評論,應不必太 認真對待。不過,無容否認社會上不少「六、七十前」持有與「阿叻」類近的價值觀。計算下來,目前起碼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此批人可名之為「安定繁榮批 次」。
他們除了會以物質作為衡量成功與否的標準,此個年齡層的人似乎也有其集體傾向,例如較為逆來順受,這或是某些人理解的「獅子山精神」;又例如視讀書為搵錢的工具,是否格物致知已是次要。
在公共事務上,他們帶着一種秩序潔癖,將是否守規矩,看得比「是否公義」更重要。規矩和秩序可帶來的就是完美「搵食空間」。
在政治上,他們往往會採取迴避討論的態度。簡單而言,他們所求者不外乎穩定的環境,以及個人的繁榮,其他都是次要;而「安定」便是「繁榮」的先決條件。
負債和資產值的分野
一般人直覺印象,「黃絲」和「廢青」以年輕人為主,常見的解釋是向上流的機會較過去少,以前經濟增長、年年加薪、資產升值,紓緩了社會不滿的聲音。但當增長放慢、升職無望,難以買樓的情況下,新一代人自然傾向質疑社會和制度不公平。
不同世代的人,是否有如此明顯不同的政治/社會意識,有待社會學家研究。但由筆者掌握不同世代人士的物業/負債情況看,某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什麼「老一輩」(大概是於七十年代之前出生)人士會將「安定繁榮」視為核心價值。
找了一堆按揭個案,發現50歲左右的借款人,按揭貸款大概只為收入的4倍,即年入100萬元的人,大概貸款在400萬元左右,而物業的資產值大概是 貸款額的兩倍。簡單來說,老一輩業主,典型的情況是樓債負擔不大,反而自住物業有價。想當然已,他們應該不會對社會有太大的抱怨。
相對而言,如果看30歲左右的借款人,按揭貸款可達月入7至9倍,逼近按揭壓力測試容許的上限,部分由家人擔保的,負擔比重更高於此水平。而他們的 物業資產值,一般只輕微高於貸款額,例如個人月入3萬元,貸款額300萬元左右,物業資產值則不到350萬元,亦即他們的按揭槓桿更高,而且未算享受什麼 資產升值的好處。必須強調,此已經是年輕人中情況較佳的一群,更多人是欠缺首期入市,可能租住小單位或與家人居於老家。
年輕人把追求安定繁榮的老一輩叫作「港豬」,的而且確帶點刻薄;不過,客觀環境是目前要「上位」,遠較幾十年前「阿叻」一輩出道時困難;勉強晉身業主階級的,也面對相當供款壓力。如果「阿叻」輩出身有「生活迫人」之苦,那麼港青就有「生活嚇人」之困。
被稱作「港豬」的人,不會認同新世代對制度事事批評的態度。但我們或許要問的,屬於「安定繁榮批次」的一群人,成功真的全賴於個人努力,與社會因素 無關?那曾經造就他們的經濟、社會及政冶因素都已轉變,而人及社會制度需要卻不必與時並進?或者,「安定」二字表面看來依舊,但不同世代對此的了解卻早大 有不同,舊世代視之為搵食的先決條件,新世代卻更重視表面和諧之下,是否公平公正?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6年2月2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銀行削減按揭優惠的影響

 2月港府撤辣後,一手成交量回升,一手貨尾存量開始下跌。但與此同時,大型銀行開始削減按揭優惠,也有個別中小型銀行表示按揭業務已達標,幾乎婉拒按揭申請。究竟銀行是否不再爭取按揭生意?銀行的取態,又對樓市有何影響? 在3月中,我們提到銀行削減現金回贈的理由:市場成交量回升,按揭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