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按揭市場一個較明顯的變化,是金管局引入壓力測試的概念。以往銀行批核按揭,大致上只要按揭供款低於月入五成,便認為申請人有能力應付供款。市
場習慣已久,加上壓測標準推出後曾收緊,不熟悉貸款批核標準的借款人會認為壓測計算麻煩,不明所以。不過,壓測的管理面向不單只是銀行,實際市民的風險意
識亦被提高。
壓測風險面向
過去本地銀行以「供款負擔比率(Debt Income Ratio, DTI)低於月入五成」為授信標準,好處是簡單易明;壞處是欠缺利率敏感度。
一筆貸款年息2厘時還款佔月入五成;在利率上升至5厘、8厘時,供款比率卻會暴增,如果借款人入息沒有大幅增加,上升的按揭供款將嚴重影響借款人財
務。現時壓力測試對沒有物業、購買住宅自用的買家,要求是「按息上升3厘,供款不逾月入六成」;以100萬元貸款,按息2.15厘,還款期30年計,通過
壓測的要求是月入9105元。而實際上每月供款是3772元,佔月入的41.4%。壓力測試將DTI上限由過去的五成,壓低至四成左右(具體視乎還款期及
利率而定);簡單來說,降低了借款人過度借貸的風險。
除了要進行「現行按息加3厘」的計算外,壓力測試尚有其他具體而有效的限制:例如按揭如有分段利率,計算「現行按息」時以高者為準;按揭融資(包括
一按加二按或按揭保險等),如果借款成數高於一般按揭限制二成以上,壓測標準更為嚴格等,效果都是限制借款人過度借款,避免出現低息時尚可應付,息口回升
時被增加供款壓迫至透不過氣的情況出現。
銀行肯借 不代表放心去借
回顧1998年一批夾屋樓花入伙,由於遇上樓價調整,估值不足,買家難以申請按揭。當時房協便推出二按協助買家完成交易。當時的授信原則是一、二按
總供款低於月入一半便可批出。二按首5年更是免息免供,甚為優惠。正因為沒壓測的要求,部分供款負擔比率處於邊緣位置的按揭申請亦順利獲批。
5年後,即2003年,此批二按開始供款,5年來最優惠利率雖然下跌了,照理說一、二按總供款會較當初申請計算時更低。不過,由1998至2003
年,樓價再輾轉回落近半;加上2003年失業高企,部分人即使保住飯碗,收入仍是下跌,個別業主在此情況下,仍然捱不過而被迫斷供。以上是一個典型故事,
教訓是「即使銀行肯借,也不代表債仔就不假思索去借」。
壓測的預見力
回到壓力測試的議題,從表面看,壓力測試的設計初衷是對應利率回升的風險,筆者亦認為機制同樣有助於應對其他危機。以上文提及的夾屋二按為例,如果
當時有壓力測試,業主一、二按供款的上限便會低於月入五成。一批處於負擔能力邊緣的業主便不會借二按,日後即使是失業率大升,小業主被迫斷供,規模也會較
少。
具體計算一下,在現行壓力測試下,假設利率不升不跌,借款人的月入即使下跌17%,供款負擔仍會在月入五成的「安全範圍內」。
對於某些人來說,按揭壓力測試的出現,是阻止市民置業發達。不過,由房協二按的故事,甚至是上一樓市周期中,跌市之下出現的「家破人亡」個案,都說
明過去沿用的授信標準有所不足。現屆金管局推出的種種措施,不單保障了銀行,也保證已在供款的小業主,對未來任何風吹草動帶來的衝擊,都有一定的抵禦能
力。筆者認為,這是一種極負責任的態度去處理公共政策。
王建成
宏亞按揭證券營運總裁及董事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5年5月19日
「宏觀論按」 為宏亞按揭集團旗下按計劃的網誌,集中發布按計劃於不同媒體撰寫,有關按揭、樓市評論的文章。 「按計劃有限公司」(按計劃)是宏亞按揭集團成員之一,提供專業的一站式按揭顧問服務。兩大服務範疇包括:「按揭理財」及「按揭轉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由短炒獲利個案看樓市
自從政府在2024年撤銷各種樓市辣稅、今年又下調400萬元或以下物業的印花稅至100元後,各區「短炒獲利」的報道急增。不過,短炒獲利個案出現,卻未必表示樓市已重回升軌。 物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熵(Entropy)」,用以計量一個系統中失序的狀態。一個封閉系統,在大趨勢上,其熵...

-
有機構發表報告指香港房地產風險偏高,理由之一是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要儲蓄逾20年,才可應付一般單位的樓價,數據較其他大城市更為嚴重。但正如我們過去多次提出,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負擔不了一般單位樓價,可能是民怨高的原因之一,卻未必反映樓市風險過高。 說中等收入家庭(定義是政府統計中,收...
-
社會愈來愈重視環保,發展商會標榜使用節能技術、低污染建材;銀行為鼓勵環保建築,也會為符合指定條件的「綠色建築」物業提供較多的按揭優惠。但要留意,此類額外優惠,也會受監管機構的指引限制,例如說額外的現金回贈便可能影響按揭成數。 回贈限制不可超額 按揭市場競爭激烈,市場習慣,...
-
轉按市場活躍,即使近日銀行上調新做按揭利率,一般估計也不會削弱業主的轉按意欲。不過,市場上卻總有業主因種種原因而未能轉按。而較常見的,包括以下五種情況: 估值不足 近十年樓價輾轉上升,一般情況下,轉按不會出現估價不足的問題。但凡事有例外,最常見的是以發展商高成數按揭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