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樓市升浪持續十多年的情況下,有沒有樓在社會中漸漸成為一種階級分野。持有物業的話,最少物業會隨時間升值;甚至在地產為主的體制下,一眾小業主似乎也是制度中的既得利益者,甚至是幫凶。但此種流行的觀點值得商榷。
表面看來,即使是只持有一個自住物業的小業主,在樓價上升之際,物業會享受賬面富貴之餘,業主也不必受到租金上升的壓力。不過,小業主成為體制的一部分之時,同樣亦被體制所牽制。
先分享一個故事:港島西某個十多年前落成的大屋苑,提供約2200伙住宅,屋苑有500多個車位,發展商一直持有大部分車位,住戶要泊車,便向車場業主(發展商)租用車位,十多年來相安無事。
不過,年前業主忽然大幅提升車位租金;原本於2013年月租3500元的車位,租金大幅提升至2014年的4500元,升幅達28%。屋苑規模沒有 變,駕車住戶未見大增;在車位供求大致平衡的情況下,租金大升,主要解釋是車場業主有某程度上的壟斷地位(獨家供應屋苑車位)。
故事未因車位加租而完結,加租後數月,車場業主公告,會將所持有的出租車位出售。首批200個,售價由270萬元至350萬元。對數字較敏感的住戶 便指出,原來去年停車場租金大升是為出售車位鋪路──加租令出售車位時的租金回報率較好看;以開價最平的車位計,如不加租,回報率只有1.6厘,加租後回 報率起碼有2厘。
由於車場業主一直未有交代其餘車位往後是陸續出售,抑或維持放租。一眾駕車業主擔心泊車問題,競相認購車位,首批200個車位大部分售罄。車場業主 見反應理想,立即添食,再原價加推百多個車位,但據報第二輪推售反應卻一般,未能悉數出售。結果餘下近百個車位以5700元再次放租!
在此真人真事中,停車場業主行徑卻惹來小業主不齒:
一、物業車位以租用而非出售模式進行近10年,而在地鐵通車前一個月則以高價開售,車主有「侷住高價接貨之感」。小業主如不參加高價購買車位的遊戲,卻會面對發展商將繼續標高剩餘的車位租金的壓力,2年租金累積上升達63%。
二、車場業主以壟斷的地位為車位租金定價,開售車位時又佔盡資訊不平衡(Information Asymmetry)的優勢(只有發展商自己知道總共會推出多少個車位出售),營造購買的迫切性。
此事的影響並不止於這屋苑的車主,部分不買車位的車主便到附近大厦找車位,因此週遭的車位價格及租金普遍上升近25%。
或者有人會說,自由市場就是如此,你不買是你的選擇。但此「選擇」其實大有疑問。如果物業開售時,發展商一早為車位標價,買家嫌車位貴,決定不買, 那是一個選擇。但在物業入伙多年,駕車業主對屋苑車位形成依賴後,對「繼續租用車位」有合理期望的住戶來說,車場業主以極高價由租改買是一種倫理破壞!有 些事情,合法並不一定合情、合理(倫理)。什麼是倫理?簡單地說,倫理就是指人與人之間應有的關係。
筆者於此處想到一個拉比的寓言:「誠信」與「精明」一起坐船過海,途中「精明」卻將「誠信」遺留在荒島。之後,在荒島上的「誠信」分別見到「快 樂」、「地位」和「財富」坐船路過,但他們都不肯停下救「誠信」,理由是「快樂」、「地位」、「財富」與「誠信」難以共存。最終,一個白髮老人救了「誠 信」;「誠信」好奇老人為何會救他,老人說:我叫「時間」。
至於為什麽「精明」要捨棄「誠信」,這大慨是「精明」追求的對象包括「快樂」、「地位」和「財富」。而是否只有「時間」才知道「誠信」的價值?「快樂」、「地位」和「財富」是否真的難容「誠信」?筆者未必同意!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大眾市民都想「時間老人」早點出現!
王建成
宏亞集團營運總裁及董事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5年3月24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表面看來,即使是只持有一個自住物業的小業主,在樓價上升之際,物業會享受賬面富貴之餘,業主也不必受到租金上升的壓力。不過,小業主成為體制的一部分之時,同樣亦被體制所牽制。
先分享一個故事:港島西某個十多年前落成的大屋苑,提供約2200伙住宅,屋苑有500多個車位,發展商一直持有大部分車位,住戶要泊車,便向車場業主(發展商)租用車位,十多年來相安無事。
不過,年前業主忽然大幅提升車位租金;原本於2013年月租3500元的車位,租金大幅提升至2014年的4500元,升幅達28%。屋苑規模沒有 變,駕車住戶未見大增;在車位供求大致平衡的情況下,租金大升,主要解釋是車場業主有某程度上的壟斷地位(獨家供應屋苑車位)。
故事未因車位加租而完結,加租後數月,車場業主公告,會將所持有的出租車位出售。首批200個,售價由270萬元至350萬元。對數字較敏感的住戶 便指出,原來去年停車場租金大升是為出售車位鋪路──加租令出售車位時的租金回報率較好看;以開價最平的車位計,如不加租,回報率只有1.6厘,加租後回 報率起碼有2厘。
由於車場業主一直未有交代其餘車位往後是陸續出售,抑或維持放租。一眾駕車業主擔心泊車問題,競相認購車位,首批200個車位大部分售罄。車場業主 見反應理想,立即添食,再原價加推百多個車位,但據報第二輪推售反應卻一般,未能悉數出售。結果餘下近百個車位以5700元再次放租!
在此真人真事中,停車場業主行徑卻惹來小業主不齒:
一、物業車位以租用而非出售模式進行近10年,而在地鐵通車前一個月則以高價開售,車主有「侷住高價接貨之感」。小業主如不參加高價購買車位的遊戲,卻會面對發展商將繼續標高剩餘的車位租金的壓力,2年租金累積上升達63%。
二、車場業主以壟斷的地位為車位租金定價,開售車位時又佔盡資訊不平衡(Information Asymmetry)的優勢(只有發展商自己知道總共會推出多少個車位出售),營造購買的迫切性。
此事的影響並不止於這屋苑的車主,部分不買車位的車主便到附近大厦找車位,因此週遭的車位價格及租金普遍上升近25%。
或者有人會說,自由市場就是如此,你不買是你的選擇。但此「選擇」其實大有疑問。如果物業開售時,發展商一早為車位標價,買家嫌車位貴,決定不買, 那是一個選擇。但在物業入伙多年,駕車業主對屋苑車位形成依賴後,對「繼續租用車位」有合理期望的住戶來說,車場業主以極高價由租改買是一種倫理破壞!有 些事情,合法並不一定合情、合理(倫理)。什麼是倫理?簡單地說,倫理就是指人與人之間應有的關係。
筆者於此處想到一個拉比的寓言:「誠信」與「精明」一起坐船過海,途中「精明」卻將「誠信」遺留在荒島。之後,在荒島上的「誠信」分別見到「快 樂」、「地位」和「財富」坐船路過,但他們都不肯停下救「誠信」,理由是「快樂」、「地位」、「財富」與「誠信」難以共存。最終,一個白髮老人救了「誠 信」;「誠信」好奇老人為何會救他,老人說:我叫「時間」。
至於為什麽「精明」要捨棄「誠信」,這大慨是「精明」追求的對象包括「快樂」、「地位」和「財富」。而是否只有「時間」才知道「誠信」的價值?「快樂」、「地位」和「財富」是否真的難容「誠信」?筆者未必同意!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大眾市民都想「時間老人」早點出現!
王建成
宏亞集團營運總裁及董事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5年3月24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