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教師與樓價

有教師團體發表調查,約46%受訪老師表示有經濟壓力,更只有二成受訪老師有置業的計劃。由於教師不合資格申請公屋,有關團體建議政府考慮以利息津貼的方式,減少教師置業時的負擔。

據了解,現時新入職學位教師月入2.4萬元左右,多數直資、津校老師薪金與公務員掛鈎,即使「凍薪」,月入也會每年隨年資(政府的薪級點 Pay Scale)增加,入職5年的學位教師,月入應在3.1萬元左右,入職10年的月入在4萬元左右;教師可說是典型的中產代表。說教師有經濟壓力,差不多等 於說中產人士有經濟壓力一樣──在資本主義社會是永恒現象。

教師薪津與公務員掛鈎,另一方面,教師又沒有類似公務員的房屋津貼,由教師團體/教師工會的角度出發,建議政府以利息津貼協助教師置業,可說順理成章。當然,社會上其他人也可質疑,為什麼政府要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獨厚教師行業,只為他們提供按揭利息津貼。
由更宏觀的角度考慮,問題便不只是「要不要為某行業從業員提供置業資助」;而是此種要求的出現,是否反映樓市風險逐步增加。

以一般學位教師收入,在社會上算是相對理想的一群。在樓市接近周期谷底的階段,教師不需要什麼資助已可較輕鬆的置業;在此時,甚至連教師工會都不好意思要求額外的置業資助。

相反,到教師也需要置業資助才可入市時,便意味一般樓價已上升至中等收入人士亦難以負擔的地步。過去類似的情況是回歸前的夾屋計劃,月入6萬元以下 家庭都合資格申請──月入6萬元大概是1996年私樓家庭月入中位數的2.8倍。當此等收入水平的家庭都認為樓價難以負擔,甚至迫使官方同意向他們提供房 屋資助時,便意味樓價脫離一般人負擔範圍。

當然,行業團體的「天命」是為成員爭取福利,有教師團體要求政府提供按揭利息資助,不代表現時樓價已完全脫離教師的購買力。但當類似的聲音愈來愈多,甚至迫得政府同意向類似中高收入人士提供資助時,便會是一個嚴重的樓市警號。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4年12月30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容許強積金買樓 是否好主意

 踏入11月,樓市氣氛忽然轉靜,10月《施政報告》放寬按揭、11月初減息對樓市的刺激似乎都不大。在《施政報告》發表後,被問及會否考慮讓青年人以強積金作為置業首期,行政長官當時的回應是不排除可能性。究竟容許市民提取部分強積金置業,是否好主意? 繼2月《財政預算案》撤銷所有樓市辣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