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政府推出兩招調控樓市,包括延長「額外印花稅」(Special Stamp Duty, SSD)的適用年期及調升稅率,以及新增「買家印花稅」(Buyer’s Stamp Duty, BSD),向非本港永久居民或以公司名義的買家加收樓價15%印花稅。
多數分析認為買家印花稅可有效壓抑非本地買家的需求;但亦有不少意見認為加重SSD的效用不大。認為SSD無效,其中一個理由是SSD令放盤減少,反而刺
激樓價上升。由地產代理至經濟學者都說SSD令市場放盤減少,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理解這種說法。其中一個可能性,是「放盤減少」只屬錯覺。
供求失衡中的炒家角色
在2010年11月港府推出額外印花稅後,市場一般的說法是二手放盤量減少,「理由」是少了炒家入市,市場上便少了炒家放盤。但來自炒家的供應(放盤)及需求(入市),中長線來說應該是「打和」。
因為利益誘因隨SSD的出現而消失,市場少了炒家放盤,也同時少了炒家吸盤。供求會漸漸同步下跌而達致平衡點,從而不影響價格,簡單比喻:如果演唱會門票
有二手市場,而且需要遠高於供應,黃牛黨不會是演唱會門票價格上升的原因。打擊黃牛黨,不會令二手門票價格回落,但同樣地,少了黃牛黨放票,也不會令二手
門票價格上升。
相反,如同意「放盤量減少」的說法,則我們可以先從炒家及用家放盤方式作了解的切入點 : 炒家放盤,多數為「鎖匙盤」,準買家可透過代理安排隨時睇樓。用家放盤,卻多為「業主盤」,代理要相約業主睇樓時間。市場上少了炒家放盤,代表準買家可即時睇樓的鎖匙盤減少。
而用家作出入市決定前,一般要多次視察物業。鎖匙盤減少,才是引致市場出現「放盤量少」印象的原因。因此,放盤量減少的說法,其潛台詞是源於市場上投資者放盤減少!
投資者選擇坐盤帶來的市場失衡
因此「放盤減少」的真相是—SSD令短線投資轉型為長線持有。投資者「坐盤」,因為反正利率成本低,減低了持貨成本,甚致寧可將單位丟空,等待樓價上升、或待SSD稅階下跌時出貨;又或索性將單位出租2、3年,待不需支付SSD時再放盤。
兩種回應方式都會令短期內整體放盤量下跌。但如果此就是「放盤減少」的原委,這便意味著樓市充斥著大量投資活動而影響供或求。樓市便不是某界別所說的市況健康,用家主導。
在一個用家為主的市場,正常細樓換大樓不會令市場放盤減少;而在以投資者為主的場境下,只要有單邊的入市或出市誘因出現,便會出現量及價的失衡現象!用黃牛黨的例子,就是大量演唱會門票給炒票的投資者所包攬,他們買票動機只是為賺取差價而非為看演唱會。
樓市的死綫
今天的香港樓市或許就如演唱會的炒門票現象,門票在一定時間內(入場前)不售出,價值便會損耗。本來,物業沒有這樣一條死線,但現時市場看好後市的主要理
據是「2015年年底前利率都難以上升」;某程度上這就是一條死線---當市場預期的利率回升時間愈來愈接近,溢價便愈來愈少。
港府將SSD適用期延至3年,即現時入市,在2015年10月前出貨都要付最少10%印花稅,目的應該就是令炒家「2015年前炒一轉」的部署落空。
不論「盤源減少」的真相為何,但市場有炒家存在,同一個單位才可以多次轉手,代理才可收取多次買賣的佣金(更不用說炒家比起用家進行交易時更為爽快)。
SSD原則上不會令最終用家減少,要買樓自住的人,負擔得來還是會入市。但現時SSD加碼推出,卻會令市場長期欠缺短炒需求,成交量將維持低水平,地產代
理生態或將面臨調整。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2年11月3日
「宏觀論按」 為宏亞按揭集團旗下按計劃的網誌,集中發布按計劃於不同媒體撰寫,有關按揭、樓市評論的文章。 「按計劃有限公司」(按計劃)是宏亞按揭集團成員之一,提供專業的一站式按揭顧問服務。兩大服務範疇包括:「按揭理財」及「按揭轉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由短炒獲利個案看樓市
自從政府在2024年撤銷各種樓市辣稅、今年又下調400萬元或以下物業的印花稅至100元後,各區「短炒獲利」的報道急增。不過,短炒獲利個案出現,卻未必表示樓市已重回升軌。 物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熵(Entropy)」,用以計量一個系統中失序的狀態。一個封閉系統,在大趨勢上,其熵...

-
有機構發表報告指香港房地產風險偏高,理由之一是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要儲蓄逾20年,才可應付一般單位的樓價,數據較其他大城市更為嚴重。但正如我們過去多次提出,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負擔不了一般單位樓價,可能是民怨高的原因之一,卻未必反映樓市風險過高。 說中等收入家庭(定義是政府統計中,收...
-
社會愈來愈重視環保,發展商會標榜使用節能技術、低污染建材;銀行為鼓勵環保建築,也會為符合指定條件的「綠色建築」物業提供較多的按揭優惠。但要留意,此類額外優惠,也會受監管機構的指引限制,例如說額外的現金回贈便可能影響按揭成數。 回贈限制不可超額 按揭市場競爭激烈,市場習慣,...
-
轉按市場活躍,即使近日銀行上調新做按揭利率,一般估計也不會削弱業主的轉按意欲。不過,市場上卻總有業主因種種原因而未能轉按。而較常見的,包括以下五種情況: 估值不足 近十年樓價輾轉上升,一般情況下,轉按不會出現估價不足的問題。但凡事有例外,最常見的是以發展商高成數按揭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