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SSD趕絕「黃牛黨」

上周政府推出兩招調控樓市,包括延長「額外印花稅」(Special Stamp Duty, SSD)的適用年期及調升稅率,以及新增「買家印花稅」(Buyer’s Stamp Duty, BSD),向非本港永久居民或以公司名義的買家加收樓價15%印花稅。

多數分析認為買家印花稅可有效壓抑非本地買家的需求;但亦有不少意見認為加重SSD的效用不大。認為SSD無效,其中一個理由是SSD令放盤減少,反而刺 激樓價上升。由地產代理至經濟學者都說SSD令市場放盤減少,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理解這種說法。其中一個可能性,是「放盤減少」只屬錯覺。

供求失衡中的炒家角色

在2010年11月港府推出額外印花稅後,市場一般的說法是二手放盤量減少,「理由」是少了炒家入市,市場上便少了炒家放盤。但來自炒家的供應(放盤)及需求(入市),中長線來說應該是「打和」。

因為利益誘因隨SSD的出現而消失,市場少了炒家放盤,也同時少了炒家吸盤。供求會漸漸同步下跌而達致平衡點,從而不影響價格,簡單比喻:如果演唱會門票 有二手市場,而且需要遠高於供應,黃牛黨不會是演唱會門票價格上升的原因。打擊黃牛黨,不會令二手門票價格回落,但同樣地,少了黃牛黨放票,也不會令二手 門票價格上升。

相反,如同意「放盤量減少」的說法,則我們可以先從炒家及用家放盤方式作了解的切入點 : 炒家放盤,多數為「鎖匙盤」,準買家可透過代理安排隨時睇樓。用家放盤,卻多為「業主盤」,代理要相約業主睇樓時間。市場上少了炒家放盤,代表準買家可即時睇樓的鎖匙盤減少。

而用家作出入市決定前,一般要多次視察物業。鎖匙盤減少,才是引致市場出現「放盤量少」印象的原因。因此,放盤量減少的說法,其潛台詞是源於市場上投資者放盤減少!

投資者選擇坐盤帶來的市場失衡

因此「放盤減少」的真相是—SSD令短線投資轉型為長線持有。投資者「坐盤」,因為反正利率成本低,減低了持貨成本,甚致寧可將單位丟空,等待樓價上升、或待SSD稅階下跌時出貨;又或索性將單位出租2、3年,待不需支付SSD時再放盤。

兩種回應方式都會令短期內整體放盤量下跌。但如果此就是「放盤減少」的原委,這便意味著樓市充斥著大量投資活動而影響供或求。樓市便不是某界別所說的市況健康,用家主導。

在一個用家為主的市場,正常細樓換大樓不會令市場放盤減少;而在以投資者為主的場境下,只要有單邊的入市或出市誘因出現,便會出現量及價的失衡現象!用黃牛黨的例子,就是大量演唱會門票給炒票的投資者所包攬,他們買票動機只是為賺取差價而非為看演唱會。

樓市的死綫

今天的香港樓市或許就如演唱會的炒門票現象,門票在一定時間內(入場前)不售出,價值便會損耗。本來,物業沒有這樣一條死線,但現時市場看好後市的主要理 據是「2015年年底前利率都難以上升」;某程度上這就是一條死線---當市場預期的利率回升時間愈來愈接近,溢價便愈來愈少。

港府將SSD適用期延至3年,即現時入市,在2015年10月前出貨都要付最少10%印花稅,目的應該就是令炒家「2015年前炒一轉」的部署落空。

不論「盤源減少」的真相為何,但市場有炒家存在,同一個單位才可以多次轉手,代理才可收取多次買賣的佣金(更不用說炒家比起用家進行交易時更為爽快)。 SSD原則上不會令最終用家減少,要買樓自住的人,負擔得來還是會入市。但現時SSD加碼推出,卻會令市場長期欠缺短炒需求,成交量將維持低水平,地產代 理生態或將面臨調整。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2年11月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銀行削減按揭優惠的影響

 2月港府撤辣後,一手成交量回升,一手貨尾存量開始下跌。但與此同時,大型銀行開始削減按揭優惠,也有個別中小型銀行表示按揭業務已達標,幾乎婉拒按揭申請。究竟銀行是否不再爭取按揭生意?銀行的取態,又對樓市有何影響? 在3月中,我們提到銀行削減現金回贈的理由:市場成交量回升,按揭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