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2日 星期四

活到老 供到老


早前匯豐銀行推出40年按揭,曾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年輕一輩對此類長年期供款安排不以為然,認為以長年期按揭購入單位,代表要背起長期樓債、犧牲生 活享受數十年等。「老一輩」有供樓經驗的,會搬出早年的置業經歷,例如動員一家老少齊供樓的歷史,認為新一代怕吃苦。其實,兩種觀點各有偏頗。
供款壓力隨通脹下跌?
先說「長供款期」是否等同「長期犧牲生活享受」。不少人已經指出,供款壓力會隨通脹下跌;即使供款初期要節衣縮食供樓,只要收入大致上隨通脹上升,供款也會愈來愈輕鬆。
在目前通脹的情況下,數十年後1萬元的購買力會顯著下跌。舉例而言,本地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在2012年5月為110.7,30年前的1982年為 32.1,累積升幅為244%。或者更直觀的說法是,現時110港元的購買力,相當於30年前的32元左右。另一方面,差餉物業估價署制訂的私人住宅售價 指數,在1982年第二季是21.7,2012年5月是198.4,累積升幅是814%,樓價明顯跑贏通脹。
如果未來港元的購買力及樓價大致重複過去數十年的走勢,選用長年期的按揭供款,長遠而言,的確對債務人有利。
三代供樓今非昔比
問題是,歷史只可作為判斷未來的參考,過去的經驗不一定會一如以往的出現。一戶人在多年前動用老中青三代供樓,當年一般按揭成數可達樓價九成,既沒 有信貸資料庫,也沒有壓力測試;一戶人可用7、8成收入供樓。數十年來,在通脹和香港經濟起飛的大環境下,透過樓換樓可令資產翻幾翻。現在看來,當年的決 定似乎頗為正確。
但「成王敗寇」的觀點不一定可取;就如有人入賭場將身家盡押買大小,即使贏了令身家翻倍,大抵也沒有人同意那是值得仿傚的行為。
我們曾經提過,香港樓價飛升的經驗是十分獨特;高通脹、中英政府在回歸談判時限制土地供應;香港在產業轉型時碰上中國開放,大量工作人口由工業轉至服務業;這些都是極為獨特的因素。30年來資產價格累積上升8倍,未來數十年有利因素不一定重複出現。
勿以賭博心態入市
雖然在可見的未來,我們預期貨幣購買力會持續下跌,選用年期較長的還款安排,可說是理性的選擇。但數十年前動員全家三代供樓的情況,亦不宜仿傚 ----盡此一鋪的結果可以是贏,也可以是輸。香港樓價的波動極大,過去十五年間,樓價曾由高位下跌7成,也曾由谷底反彈2倍多。從2003年至今,樓市 升浪已持續9年,現時以「搏一鋪」的態度入市,萬一遇上樓價回落,借款人便難有迴旋的餘地。
我們過去亦曾指出,衡量樓按貸款是否過高,除了要留意按息及供款年期,更重要考慮的是樓按負債率(Mortgage Debt Leverage;MDL),即借款總額相對於家庭收入的比例。如果樓按借款總額控制在合理水平,如佔家庭總收入6至7倍,即使選用較長年期的還款安排, 影響相對地不算大,反而可視為應對通脹的一種方案。相反,我們擔心的是,現時選用長還款期的買家,某程度上是為了通過壓力測試。(見表)
如果此類買家的MDL已偏高,例如樓按貸款金額已逾家庭年收入10倍,由於在一般20年期還款下難以通過壓力測試,勉強選用更長的供款年期,未來財政將欠缺緩衝空間;一旦息口急劇上升而引至供款大增,已不能以延長還款年期來減轉財務壓力。


http://www.hket.com/store/IMAGE/HKET/2012/201207/20120711/panasian_big.gif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2年7月11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為何成交量升按揭取用金額跌?

 2024年樓市成交量回升,但按揭取用金額料會錄得較大的按年跌幅,連帶銀行體系內的按揭未償還金額也出現罕見的下跌。在按息開始回落的時候,貸款未見增長,這不是好消息。 根據地產代理統計,2024年全年一手住宅成交註冊約1.68萬宗,二手約4萬宗,數字較2023年分別上升約57%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