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人口結構揭示「供樓壓力低」的誤解


去年人口普查,今年統計處公布了多項統計結果。與樓市及按揭市場有關的數字值得留意。一如以往,同樣的數字,不同人可引申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首先是按居所租住權劃分的家庭數目,請見「表一」。

http://www.hket.com/store/IMAGE/HKET/2012/201205/20120509/panasian050901_big.JPG
資料來源:統計處, 宏亞研究部                          (右鍵放大圖片)

2011年,有123萬個家庭住在自置物業內,佔全部家庭的52.1%,比例較10年前微升,但差別不大。值得留意的是按揭的數字,居於自置物業的 家庭,仍有按揭或貸款的,有49萬戶,佔「居於自置物業家庭」的比例為39.9%。不論是數目,或比例,都較10年前明顯下跌。
沒有按揭及貸款家庭大升
至於居於自置物業中,居所又「沒有按揭及貸款」的家庭,數字及比例都大幅上升。
另一組值得留意的數字,是「居於自置物業」,而且有按揭的家庭的供款情況,請見「表二」。

http://www.hket.com/store/IMAGE/HKET/2012/201205/20120509/panasian050902_big.JPG
資料來源:統計處, 宏亞研究部                                (右鍵放大圖片)


基本上,不論是居於「資助自置居所」或「私人永久性房屋」的家庭,每月供款的數字,或按揭供款佔收入比率,較2001或2006年都有明顯下調。
兩者較大的差異,是居於「私人永久性房屋」的家庭,尚餘按揭還款年期上升,而居於「資助自置居所」家庭的尚餘還款年期卻見明顯下跌。主要原因,應該 是數年前政府縮減以至停售居屋有關。未有新供應,而居屋的流通率較私樓低,居民多為自住,數年下來,尚餘的按揭年期逐漸縮減有關。
單看統計報告未能見問題所在
私樓方面,由金管局的數據可看到,新批按揭年期愈來愈長,反映在人口普查中,便見居於私樓的家庭,尚餘按揭年期上升。
表面看來,以「仍有按揭家庭數目及比例」、「仍有按揭家庭月供金額」及「供款與收入比率」數字都下跌來說,似乎現時一般居於自置居所家庭的供款負擔 比起10年前或5年都都見減少。有地產業界人士便據此認為,雖然現時樓價高企,但實際上,就「平均或中位數」而言,供樓負擔不算重;尤其是6成居於自置物 業家庭已沒有按揭負擔,反映香港樓價遠遠未至「泡沫化」。
但閱讀統計報告,單看平均或中位數,很多時會對焦不了問題所在。說「供樓負擔輕」,放上年輕人為主的網上論壇,大概會換來連串嘲諷。明顯「供樓負擔中位數下跌」的數據,與年輕人的印象有重大差異。
人口結構揭示問題所在
我們不認為官方數據有問題,數據與民情的落差,較大可能與香港人口結構有關。
「圖三」是香港的人口金字塔(女性人口中,淺粉紅色代表居港外傭)。留意人口金字塔,每5年為一分段,以45至59歲的分段人口最多。人口普查亦顯示,去年香港人的年齡中位數為41.7歲,人口學上,我們是一個步向高齡化的社會。

http://www.hket.com/store/IMAGE/HKET/2012/201205/20120509/panasian050903_big.JPG
資料來源:統計處, 宏亞研究部                                              (右鍵放大圖片)


我們粗略估計,人口普查得出的「沒有按揭」的住戶上升、供款佔收入百分比下跌,與居於自置居所的業主年齡有關。可能大部分已供滿按揭的業主,都是50歲以上的一群。他們購入單位的時間較早(其時樓價較低),現時適逢按息下跌,供款佔收入比率亦下跌。
但現時市場討論較多的,明顯是年輕一輩認為社會流動轉弱,薪金可能長期欠缺可觀增長,他們明顯難以應付現時的樓價。此群人的憂慮與壓力,其實並未在統計數據中反映出來。

原文刊於 經濟日報網站 2012年5月9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為何成交量升按揭取用金額跌?

 2024年樓市成交量回升,但按揭取用金額料會錄得較大的按年跌幅,連帶銀行體系內的按揭未償還金額也出現罕見的下跌。在按息開始回落的時候,貸款未見增長,這不是好消息。 根據地產代理統計,2024年全年一手住宅成交註冊約1.68萬宗,二手約4萬宗,數字較2023年分別上升約57%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