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官方再推壓市措施?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其網誌中表示,樓市受利息偏低及外圍經濟下行兩股力量左右,政府「仍然高度關注樓市的泡沫風險」、「適時按市場情況適當地調節(穩定樓市措施的)力度」。
曾司長的發言,應該是政府高層在近日「樓市小陽春」──多個屋苑成交價再創新高後的首次明顯表態。各界的反應差異甚大,發展商、物業代理似乎傾向認為有關發言是「出口術」居多,政府換屆在即,應該不會在交接期推出重大措施;相反,部分學者認為,政府高層近日罕見以「泡沫風險」形容樓市,反映官方關注市場的程度增加,再推新措施的可能性加大。
隨時可推兩大武器
在兩類意見中,我們傾向認同後者。雖然現屆政府任期只餘3個月,但如果政府真的判斷樓市存在風險,相信現屆政府還是會因應需要推出措施──在政治上或許要和候任特首梁振英先生打一個招呼,但梁似乎沒有任何動機會反對在樓市風險上升時加強既有的「穩定」措施力度。
當然,至目前為止,政府的確仍保持在「出口術」的階段,但要由「口術」化為實際行動,難度其實不大。以筆者看來,對樓市最少有兩個「大殺傷力武器」可隨時推出。問題只是,官方判定有沒有需要而已。
第一個可隨時推出的武器是加強按揭限制。自去年6月以來,金管局未有再收緊按揭指引,即600萬元以下物業才可借足7成、非自住物業按揭成數上限5成等。我們認為,當局如在按揭方面的加大限制,未必再需要把7成按揭上限下調,因為以現在一個市區新盤2房單位樓價動輒600萬元起計算,再收緊7成按揭上限,將直接影響一般用家的換樓部署。
我們估計對用家影響較少,但對投資者殺傷力較大的是「房貸學大陸」,限制「第2套房」以上的物業按揭成數及利率。在去年信貸資料庫加入正面按揭資料後,當局已有完整的資料庫配合有關措施;問題只是官方做與不做(註:技術上,按揭申請人可拒絕向銀行披露正面按揭資料,但現行的指引是:銀行可直接提升此類按揭申請的利率及扣減按揭成數)。
一旦官方推出指引,例如第2或第3套房(不管是否自用)按揭成數上限下調,或按息上調;都會降低置業人士購入第2個物業的誘因。即使「有錢人」或內地富豪級買家可能足以支付全數樓價,但按揭成數下調,便代表其貸款槓桿較低;更重要的是,順道減少銀行體系風險。
額外印花稅可優化
另一個可能推出、而且保證「低阻力」的是進化版的額外印花稅。特別印花稅推出至今約一年半,除了地產代理業界之外,筆者罕聞有反對聲音。其實,官方大可「優化」額外印花稅,例如只針對在2年內轉讓獲利的物業徵稅,稅率可以較額外印花稅為高(現在為半年內轉讓,不管賺蝕,稅率15%;半年至1年內轉讓,稅率10%;1年至2年內轉讓,稅率為5%),例如任何在半年內轉讓的物業,如轉讓獲利,徵收獲利部分50%。
值得留意的是,「只向短炒獲利單位徵稅」是地產代理業界的建議,官方如推行,是「順應要求」,阻力應該極低。不過,卻可趁機把短期措施長期化,「只針對短炒獲利單位徵稅」,事實上便是一種資產增值稅(Capital Gains Tax),在正常情況下,推出此類稅種會爭論至世界末日也無進展,但現在由無殼蝸牛到地產代理都會支持。此外,根據其他國家的經驗,開徵資產增值稅,可大幅冷卻一地樓市的投資需求。
上述兩種大殺傷力武器,推出的手續不會太麻煩,卻可望在短期內令樓市冷卻,為下任政府爭取較多時間,檢討長遠的房屋及土地規劃。
當然,如果曾司長提及的第二個風險(外圍經濟下行)提早出現,規模又比一般估計的更嚴重,樓市中不論是自住或投資的需求都將大幅萎縮,其時政府便未必需要推出什麼更進一步的壓市措施。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地產投資--專家評論 2012年4月14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為何成交量升按揭取用金額跌?

 2024年樓市成交量回升,但按揭取用金額料會錄得較大的按年跌幅,連帶銀行體系內的按揭未償還金額也出現罕見的下跌。在按息開始回落的時候,貸款未見增長,這不是好消息。 根據地產代理統計,2024年全年一手住宅成交註冊約1.68萬宗,二手約4萬宗,數字較2023年分別上升約57%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