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3日 星期五

我看滙豐裁員

滙豐銀行宣布未來3年,在香港裁員3,000人。朋友提起,說不明白為何老練如滙豐,會出現這類事情。朋友的「高見」是:「如果是我,我會每個月低調裁員,以36個月為完成目標,這陰乾式裁員,所引起的工會及傳媒注意會較低,甚至可避免搞到被工會踩場抗議。而且,3年發生甚麼事都沒人知,如果出現經濟衰退,到時炒人更理直氣壯,裁員6,000人都有可能。」

筆者此位朋友的意見,是由公關角度考慮問題。但筆者認為老練如滙豐,特別是負責管數的高層,考慮的不會只限於公關層次。他們今次預告裁員,應有更大的戰略目標。工會對滙豐的批評是「滙豐集團環球業務在香港最賺錢,卻先對香港員工開刀」,其實正正說明背後的戰略思考所在。

具隱含戰略思考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滙控整體成本效益比率為57.5%,5月間,滙控公布目標,於2013年把成本效益比率降至48%至52%。香港在今年上半年成本收益比率為43.2%,已在集團2013年的目標之內,更遠優於北美洲的55.8%、拉丁美洲的65.3%、歐洲的70.7%、亞太其他地區53%的數據。當然,論成本效益,香港滙豐比起同系恒生銀行仍差一截,恒生上半年的成半效益比率是34.6%,兩者的成本效益相差近兩成,壓力自然在香港滙豐那邊。

論賺錢能力,本年度中期業績,滙控稅前盈利89.29億美元,其中滙豐香港稅前盈利為462.34億港元,佔集團盈利貢獻超過一半。

表現最佳地區仍嫌不足

在「情」來說,香港業務表現最佳,滙控向香港員工開刀,自然引起輿論、工會指摘。但以對滙豐全球業務來說,香港可說是跑狗場上的電兔,是集團在其他地區業務的追趕目標。滙控現時的部署,便是向集團內其他地區的員工示範:即使是表現最佳的地區,仍然未能滿足集團需要。形象一點的說法是:跑狗場主認為全部跑狗都不夠快,便以鞭策電兔,加快其速度的方式,來迫使後面的跑狗加速。

滙控是次行動,明顯是經過考慮,寧得罪工會、被輿論炮轟無情,也要堅持裁員。背後反映的,可能是集團高層判斷未來數年環球經濟都不樂觀,需要進一步節省成本。

但任何事都是有代價的;由英治時代起,滙豐一直有隱然的中央銀行角色。97年後時移勢易,但官方機構出糧銀行、發鈔行的地位不變。但經此「傷感情」一役,其在港人心中地位,料將進一步淡化。

「二、四、六」的迷思

另一個要留意的是,今次滙豐裁員對市場就業信心,或樓市的影響。滙豐是次裁員,據報是針對「二、四、六」人士,即服務20年左右,年齡40左右,月入6萬元左右的中層人士。此類人一向是樓市的換樓主力,加上規模達3千人,所謂觸景傷情,在心理上可能令其他公司的同類中層管理人重新審視職業前景,放慢入市步伐。

但筆者認為此看法是過慮,畢竟滙豐裁員三千人是三年的事,每年實際受影響的人數不多,加上現時整體失業率只有3.4%,相當接近全民就業,一家企業的影響未必太大,如果年內未有其他大企業跟進,事件帶來的心理影響應該不會持久。

不過,這次事件反映了銀行業的人力資源正在加快轉向之中︰在2003的裁員潮中主要是針對在銀行服務長年而學歷只及中五的員工-「四五分子」(即年過50、月入5萬、中5畢業、服務多過5年) ;對比今次「二、四、六」方向,清晰地看到要把高成本員工除去,再請入可塑性更高的管理見習生,令「人頭成本」(cost per headcount)可以壓下去。對於在銀行的打工仔,這會是令人驚心的市場轉變。

原文刊於 經濟日報網站 2011年9月22日

欄目:宏觀論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