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8日 星期四

政府欠缺「退市機制」


根據金管局統計結果顯示,7月份新批出按揭貸款額較6月份大跌33.7%176億元,數字創29個月新低。一般認為,新批按揭金額大跌,與6月初當局再出招收緊按揭有關。

先回顧一下最新的收緊按揭措施: 1,000萬以上物業,按揭上限5成。 700萬至1,000萬物業,按揭上限6成,貸款上限500萬元。 700萬以下物業,按揭上限維持7成,但貸款上限為420萬元。 非自住物業,按揭上限維持5成不變。 按揭保險維持9成,只接受600萬以下物業申請;亦不接受主要收入並非來自香港者申請。 按揭貸款申請人主要收入並非來自香港者,按揭成數上限較上述標準再下調一成。 以按揭貸款申請人資產淨值為依據所批出的按揭貸款,最高按揭成數由5成,一律下調至4成。

收緊按揭足令成交量低位徘徊

簡單而言,只要樓價高於600萬元,置業人士已難以借入7成以上按揭。以購買一個700萬元的物業計,買家要準備樓價4成,即280萬元的首期。也許香港 仍然有不少人可以輕鬆支付280萬元的首期;問題是,即使對有充足現金的買家來說,限制按揭成數,已影響資金調撥,也減少槓桿比率,一樣會減低他們的入市 意慾。展望2011年餘下日子,即使撇開外圍不明朗因素,單是收緊按揭,已足令成交量在低位徘徊。

坊間將金管局收緊樓按的措施,與政府推出的特別印花稅、增加土地供應等措施,一併了解為「遏抑樓價」的招數。雖然過去兩個月樓價未見明顯回落,但成交量減少。暫時來說,以「遏抑樓價」為評分標準,措施只可算令市場冷靜(cool down)而己。

淡市措施 旺市持續

問題是,「遏抑樓價」是一時的目標,萬一樓價受外圍因素影響而回落,推出了的措施未必容易退場。過去筆者多次批評,政府及金管局多次推出左右樓市的措施, 欠缺「退市機制」,令市場的不明確因素不斷地增加。例如20072008年,政府將100萬元至200萬元物業的印花稅,由樓價0.75%,劃一降至 100元,一度刺激細價樓成交;但2009年起樓價急升,照說政府可以將200萬元以下物業印花稅上調,以輕微增加炒樓成本,但現實是政府並沒有將200 萬元以下物業印花稅回升。

又例如政府在數年前樓市淡靜,按息偏高時,推出「供樓利息扣稅」。照說在近2年樓價偏高,利息偏低時,大可收回(或限制納稅人需於指定年期用盡優惠),但 現實是有關優惠一直持續;由於利息低企,如納稅人要用盡供樓利息扣稅,這便需要盡借和借大,這實在有火上加油之嫌。出現上述「淡市措施,旺市持續」的原因 之一,可能是我們的政府相當弱勢,避免推出引起民意反彈的措施。也可能是基於公務員思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避免揹鑊的心態有關。

筆者不是認為政府推出的干預措施一定是錯,但干擾措施推出時,沒有列明收回措施的條件,最終可能「好心做壞事」。

過去當局將200萬元以下物業印花稅調低、增加供樓利息扣稅對樓市的影響尚是小事。筆者擔心的是:萬一外圍因素轉差,樓價回落,特別印花稅及收緊按揭兩大 重招亦會按慣性持續一段較長時間,令跌幅擴大及加深。最終結果,是本來出於好意,要「穩定樓價」的措施,反過來成為增加樓市波幅的不穩定因素。

原文刊於 香港經濟日報網站 , 2011年9月7日

欄目:宏觀論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

 過去幾年,樓花新盤交易中,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趁樓市氣氛好轉,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 在港府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