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月入10萬中產的置業故事

樓價高企,但大量準買家未能入市,原因不是供不起,而是欠首期。如果過去儲蓄不多,難以應付首期,在現時的樓市下又有何選擇?

「七十後」的K小姐於某大企業任職中高管理,月入10萬元,過去一直以租樓解決住屋需要。K小姐想到退休後總要找地方長住,近日才留意樓市消息,但她卻發現可以選擇的原來並不多。

以壓力測試標準計,月入10萬元的K,可負擔的按揭金額逾1000萬元;她之前向地產代理了解過,心水的港島大屋苑二手樓價大概在800萬元水平。可說絕對有能力供款,問題在於,她過去奉行「搵得來、洗得去」的信念,沒有積蓄的習慣,手上現金不足200萬元;而以800萬元樓價計,首期需要320萬元,印花稅另需30萬元,尚未計裝修及其他雜費開支。K小姐此時才發現,雖然自己收入不俗,卻難以負擔大屋苑的兩房單位價錢。


K小姐的個案應該有一定代表性:論收入,其實可以負擔相當高的按揭供款;但受制於首期,卻難以落實入市大計。

放在K眼前的選擇有幾個:
‧按兵不動,堅信有日樓價會回落至較合理水平,那時才入市
‧退而求其次,考慮面積較小、位置較遠的屋苑,如果樓價在600萬以下,仍可透過按保, 以 2成首期入市。期待日後樓價升值,售出物業換樓
‧考慮有提供高成數按揭安排的一手盤

幾個選擇都有其局限,等樓價跌的問題是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日,更擔心樓價升幅快於儲蓄增長。買二線屋苑的話,首期方面不成問題,但在交通時間上可能有所犧牲;另一方面,受制於額外印花稅,買入二線屋苑在未來3年也難以部署換樓。最後的選擇,如要購入一手盤,往往又未必是現樓,立心入市也要看抽籤的運氣,而一般發展商按揭在優惠期後利率偏高的問題。

K小姐要如何選擇,要看下回分解。故事對青年人卻有一定啟示:今日看樓價可能是高得離譜,但不作儲蓄準備的話,即使日後收入大幅提升,置業入市仍是高難度動作。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8年3月14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為何成交量升按揭取用金額跌?

 2024年樓市成交量回升,但按揭取用金額料會錄得較大的按年跌幅,連帶銀行體系內的按揭未償還金額也出現罕見的下跌。在按息開始回落的時候,貸款未見增長,這不是好消息。 根據地產代理統計,2024年全年一手住宅成交註冊約1.68萬宗,二手約4萬宗,數字較2023年分別上升約57%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