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上周宣讀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在樓市部分,事前坊間對「首置上車」計劃有一定期望。但報告中承諾的卻只有1000伙,而且要2021年方推出。救火的水可謂又遠又少。報告公開後,樓市氣氛反而更為高漲。
長遠而言,「首置上車」可望舒緩香港房屋問題的:在公營房屋開價上,由與市價掛勾改為考慮買家負擔能力,資助房屋不會水漲船高。在供應方面,特首已明言要不影響原有公營房屋供應,唯有考慮如何調動發展商土地資源。如在政策上有一定鼓勵或配合,其實有可能一併增加公、私營房屋供應。但在「官商勾結」的瓜田李下,結果政府只能先以一幅小小官地試行計劃。對樓市幾乎是零影響。
較少人留意到,發展局在施政報告後重申,住宅單位不但短期供應短缺,長遠亦都未見足夠。政府現時手上土地,料短中長期合共提供六十萬個住宅單位,但是與政府《2030+》概念藍圖估算2030年後的一百萬個新需求,仍欠四十萬個單位。
官方未見力大爭取民意支持開拓土地
當然,高官開口談及土地不足,可以視為爭取公眾開發土地的策略。如果民意支持,新界東北、大嶼山、維港以外填海其實有足夠土地供中長線發展。但不論是涉及具體供應的「首置上車」,抑或中長線土地供應的「2030+」;港府爭取支持之時,卻予人從未認真出力的感覺(作為對比,近期港府推行高鐵一地兩檢可說出盡全力)
港府一方面拋出「短中長期土地供應都不足」的數據,卻未見大力爭取民意支持開發土地。另一方面,特首又表明房屋政策以置業主導;希望置業的業主增加對香港歸屬感;又予人政府不會大力打壓樓市。結果一手加價加推、二手反價創新高又成了合情合理的回應。
除非政府爭取民意支持的力度加強,令整體上民意更支持加大土地供應,否則中長期住宅供應不足的現象難改。樓價難跌之餘,眾多辣招亦難以撤回,樓價高、成交低的現象可能長期維持。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7年10月18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長遠而言,「首置上車」可望舒緩香港房屋問題的:在公營房屋開價上,由與市價掛勾改為考慮買家負擔能力,資助房屋不會水漲船高。在供應方面,特首已明言要不影響原有公營房屋供應,唯有考慮如何調動發展商土地資源。如在政策上有一定鼓勵或配合,其實有可能一併增加公、私營房屋供應。但在「官商勾結」的瓜田李下,結果政府只能先以一幅小小官地試行計劃。對樓市幾乎是零影響。
較少人留意到,發展局在施政報告後重申,住宅單位不但短期供應短缺,長遠亦都未見足夠。政府現時手上土地,料短中長期合共提供六十萬個住宅單位,但是與政府《2030+》概念藍圖估算2030年後的一百萬個新需求,仍欠四十萬個單位。
官方未見力大爭取民意支持開拓土地
當然,高官開口談及土地不足,可以視為爭取公眾開發土地的策略。如果民意支持,新界東北、大嶼山、維港以外填海其實有足夠土地供中長線發展。但不論是涉及具體供應的「首置上車」,抑或中長線土地供應的「2030+」;港府爭取支持之時,卻予人從未認真出力的感覺(作為對比,近期港府推行高鐵一地兩檢可說出盡全力)
港府一方面拋出「短中長期土地供應都不足」的數據,卻未見大力爭取民意支持開發土地。另一方面,特首又表明房屋政策以置業主導;希望置業的業主增加對香港歸屬感;又予人政府不會大力打壓樓市。結果一手加價加推、二手反價創新高又成了合情合理的回應。
除非政府爭取民意支持的力度加強,令整體上民意更支持加大土地供應,否則中長期住宅供應不足的現象難改。樓價難跌之餘,眾多辣招亦難以撤回,樓價高、成交低的現象可能長期維持。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7年10月18日
更多按揭資訊,請瀏覽按計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