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

泡沫的真相(I)

【now.com地產】早前瑞銀公布了2017年樓市泡沫報告,一如以往,香港位列「有泡沫危機」的分類。香港媒體自然依書直說,報導這宗充滿「sound bite」的消息,當然部份財演/樓演就如宗教狂熱份子更熱切高呼「地震啦!」報告幾乎成為審判日即將來臨的佐證。

翻查瑞銀的資料筆者只能找到報告於2015及 2016有關數據發表,細看以後,可歸納兩點:
第一是香港泡沫程度的排名,是連續兩年下跌,原因倒不是泡沫程度改善;而是因為報告每年比較的城市數目都在增加,而新增城市似乎多以「有樓市泡沫」的為主。而第二是部分城市泡沫程度惡化趨勢甚於香港。此等因素將香港的泡沫排名擠跌致第七名。

泡沫的底縕 ?

而所謂「泡沫指數」,報告提及主要歸根於考兩個數字,分別是「樓價與入息比率」(Price to Income Ratio)及「租金與樓價比率」(Rent to Price Ratio)。前者自然是樓價拋離入息中位數越高,泡沫程度越大,但此處牽涉一個問題:如香港般近一半家庭居於資助房屋,而此類家庭入息中位數都是較低,因此單純計算私樓樓價及所有家庭的入息,會將香港樓價難負擔的問題誇大。


簡單來說,一個只在25,000元平均數收入的家庭,根本沒法去購置私樓,硬要將他們算進去,只是緣木求魚。

而瑞銀對後者的演繹為:租務回報率越低,泡沫程度越大;一般來說,租金回報低,對用家來說即租樓較化算;不過,近年按揭利率比租金回報率更低,低息環境下,租樓較供樓更不化算。

另一角度看投資行為,租金回報低仍入市,即買樓不在意租金回報,而是著眼於資本升值;再延伸下去,瑞銀的講法是,當息口上升而租值跟不上時,資本增值的期望將會落空,這是大學一年級 personal finance的觀念,當然是沒有錯、但放於今天的場境,顯而易見是「未對」。

簡單說明,法蘭克福的租金回報在名單的中下游,但其樓價升幅排笫六,是歐洲第三大升幅城市!香港無租管,德國的租管卻是全面向租客傾斜,加租更是相當麻煩和困難的事,兩地條件殊異,而租金回報低各有因由、但樓價升的現象卻一致,反映這根本不是投資學講的低租金反映著泡沫程度。

說到底,報告所講的泡沫是「樓價是否過高」。投資理論中,資產有所謂均衡價值(equilibrium price);問題是,現實中均衡價值是否真的存在?除了樓價高低,在評估泡沫時,是否同樣要考慮投機者參與的市場行為?筆者覺得投機炒作更能反映泡沫的程度,情况就如 1997香港的樓市。

遺憾的是,報告只說香港有强大的投資需求,卻沒有细說理據,更沒法比較各地的投資/投機程度。至於以「投資是否活躍」作為標準,本地樓市「泡沫」究竟是否嚴重,下周再談。

原文刊於Now.com 2017年10月26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為何成交量升按揭取用金額跌?

 2024年樓市成交量回升,但按揭取用金額料會錄得較大的按年跌幅,連帶銀行體系內的按揭未償還金額也出現罕見的下跌。在按息開始回落的時候,貸款未見增長,這不是好消息。 根據地產代理統計,2024年全年一手住宅成交註冊約1.68萬宗,二手約4萬宗,數字較2023年分別上升約57%及...